- 北大燕園的前世今生
- 江溶 王燕飛
- 1800字
- 2023-04-20 17:36:23
1.暢春園的興衰
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兩次南巡,對江南山水園林之美頗有心得。第一次南巡后,他就心生宏圖,想把那里“鐘靈毓秀”的氣象移植到京城,作為“避喧聽政”之所。
此時,昔日號稱“京師第一名園”的清華園雖已破敗,但作為“神皋之勝區”的水脈地氣尚在,于是,他任命葉洮這位來自江南的著名畫家、造園家為總設計師,并聘請江南造園大家張南垣之子張然疊山理水。
葉洮,字金城,號秦川,上海人。擅山水,喜作大斧劈,又工詩詞。康熙朝來京城祗候內廷。作暢春園圖稱旨,得賜錦綺。作為和珅淑春園前身的自怡園亦出自他手。

葉洮繪畫
張然奉旨來京后,主持建造的名園有暢春園、怡園、萬柳堂,以及重修西苑瀛臺、新建玉泉山行宮等。其家族后來有一支落戶北京,即是有名的疊石世家“山子張”。
這兩位名家的主持,使清初宮廷園林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代諸朝營建的重點是大內御園,如西南三海即是那時的代表。至康熙建暢春園就把重點變為離宮御苑,而且在保留皇家氣派的同時,融糅進江南私家園林的意境、文人墨客的趣味以及大自然生態環境的美姿。
據《日下舊聞考》載,暢春園坐北朝南,園區南部為議政和居住用的宮殿部分,北部則是以水景為主、以游冶修心為主要功能的園林部分。由此可見,該園為京城西郊第一座兼有庭園和休閑雙重功能的離宮型園林。
暢春園以園林景觀為主,建筑樸素,多為小式巷棚瓦頂建筑,不施彩繪。園墻為虎皮石砌筑,堆山則為土阜平岡,不用珍貴湖石。園內有大量明代遺留的古樹、古藤,又種植了蠟梅、丁香、玉蘭、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間散布麋鹿、白鶴、孔雀、竹雞等,景色清幽。所以,一位曾目睹過暢春園的官吏說:暢春園“垣高不及丈,苑內綠色低迷,紅英爛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軒楹雅素,不事藻繪雕工也”。從中可以看出暢春園雖為皇家園林,但整體上仍然具有自然雅淡的特色。
暢春園這種自然樸素的造園風格影響了在其以后落成的避暑山莊和乾隆擴建之前的圓明園等皇家宮苑。清代皇家園林的鋪張豪華則始于乾隆帝。
暢春園建成后,設有總管大臣、郎中以及總領等官職,用以對園子進行管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就曾在暢春園做過總管,主持營繕。

暢春園(光緒年間繪《三山五園及外三營地圖》局部)
由于實現了自己移江南風光于京師的愿望,再加上將玉泉山的清泉引入園中,這里“酌泉水而甘”,康熙皇帝非常喜歡暢春園,除了要在城里皇宮舉行重大慶典外,他經常在這里“避喧聽政”。據統計,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駐蹕暢春園,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園內清溪書屋,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來暢春園居住和處理朝政。三十六年間累計居住暢春園257次,3800余天,年均駐園7次107天。最短者為29天,最長者為202天。可見暢春園在康熙朝是多么得寵。因為喜愛,康熙皇帝還專門寫有《御制暢春園記》一文。
為了聽政之便,康熙皇帝把附近的園林都先后賞賜給他的兒子們居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暢春園的北邊,修建了“鏤云開月”景區,并賞賜給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居住。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后,便在此基礎上大肆擴建,遂形成圓明園四十景區,并正式命名為圓明園。乾隆時又在圓明園西邊修建了清漪園。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園林區“三山五園”就基本形成。
康熙皇帝駕崩后,雍正和以后的乾隆均居住于圓明園。暢春園凝春堂一帶即改為皇太后居所,其中崇慶皇太后(孝圣憲皇后,乾隆帝生母)在園中居住了42年之久。
隨著清王朝國勢轉衰,逐漸放棄了對園內建筑的增建和修補。至道光年間,暢春園已趨破敗,迫使道光帝將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接往圓明園綺春園居住。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時將其一并燒毀。此后暢春園廢址失于保護,園內殘存建筑在同治年間多被拆用于圓明園復建工程。至民國時期,暢春園遺址已成荒野,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兩座琉璃山門殘存。
1983年以后,暢春園有了一些變化。舊址西南部建成芙蓉里居民小區和萬泉河中學,東南部建成海淀體育館和暢春園飯店。侯仁之先生曾撰寫《新建暢春園飯店記》,文中扼要地記述了暢春園一帶的歷史沿革,引起人們對這一帶歷史變遷的重新關注。
不久,暢春園遺址的西北部劃歸北大所有。北大先后在這里建有北大二附中(現為北大附中實驗學校)、教職工住宅樓和研究生宿舍樓,與蔚秀園、承澤園的教職工住宅區連成了一片。這樣,暢春園成了迄今為止與北大結緣的最后一個古園林,使北大的歷史文化資源更為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