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初小說理論資料
- 陳平原 夏曉虹
- 502字
- 2023-04-20 16:38:37
《十五小豪杰》譯后語(選錄)
少年中國之少年
(第一回)此書為法國人焦士威爾奴所著,原名《兩年間學校暑假》。英人某譯為英文,日本大文家森田思軒,又由英文譯為日本文,名曰《十五少年》,此編由日本文重譯者也。
英譯自序云:用英人體裁,譯意不譯詞,惟自信于原文無毫厘之誤。日本森田氏自序亦云:易以日本格調,然絲毫不失原意,今吾此譯,又純以中國說部體段代之,然自信不負森田。果爾,則此編雖令焦士威爾奴復讀之,當不謂其唐突西子耶。
森田譯本共分十五回,此編因登錄報中,每次一回,故割裂回數,約倍原譯。然按之中國說部體制,覺割裂停逗處,似更優于原文也。
此書寄思深微,結構宏偉,讀者觀全豹后,自信余言之不妄。觀其一起之突兀,使人墮五里霧中,茫不知其來由,此亦可見(泰)西文字氣魄雄厚處。
《新民叢報》第二號(1902年)
(第四回)本書原擬依《水滸》《紅樓》等書體裁,純用俗話,但翻譯之時,甚為困難。參用文言,勞半功倍。計前數回文體,每點鐘僅能譯千字,此次則譯二千五百字。譯者貪省時日,只得文俗并用。明知體例不符,俟全書殺青時,再改定耳。但因此亦可見語言、文字分離,為中國文學最不便之一端,而文界革命非易言也。
《新民叢報》第六號(19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