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涉外法律服務優秀案例作者名: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本章字數: 15347字更新時間: 2023-04-20 17:56:07
一、涉外商事合同糾紛
(一)涉外買賣合同糾紛
1.涉外買賣合同糾紛中的法律適用、送達認定及擔保人相關法律問題
——一起橫跨三國的貨物買賣合同糾紛國際仲裁案
一、案情簡介
2013年9月1日,非洲吉布提籍Ethio-Djibouti FZE公司(以下簡稱“ED公司”)向從事國際貿易的重慶亞中汽車銷售公司(以下簡稱“AC公司”)發出了10份訂單,總共向AC公司訂購40臺自卸車,付款方式為CAD(憑單付款)。上述貨物總價為216萬美元。
收到上述10份訂單后,AC公司開始備貨。貨物于2013年11月14日通過上海吳淞海關報關出口,于2013年11月19日通過承運人“中遠航運股份有限公司”裝船發運,承運人簽發了10份提單,提單與訂單一一對應。2013年12月31日,貨物到達吉布提港口,但ED公司卻不向銀行付款贖單,而一味要求AC公司放貨。
2014年7月28日,在埃塞俄比亞籍公司Tsegu Berhane Trading PLC(以下簡稱“TBT公司”)和埃塞俄比亞人Tsegu Brhane Gebreegziabher(以下簡稱“Tsegu先生”)同意提供付款擔保并簽訂《賒銷合同》的情況下,AC公司同意向ED公司放貨,通知銀行將提單等單證交給ED公司,ED公司得以提貨。
按照《賒銷合同》的約定,ED公司應當最遲在2014年11月30日之前支付全部貨款。2014年12月23日,ED公司、TBT公司和Tsegu先生出具《合同延期擔保》,將付款時間延長至2015年1月31日。但期限屆滿后仍分文未付。
AC公司請求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埃塞俄比亞駐重慶領事館協調埃塞俄比亞外交部、商會等機構,均無果,于2016年10月正式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西南分會提請仲裁。
歷時兩年多的仲裁,終于得到圓滿結果。債務人ED公司向AC公司支付全部貨款216萬美元,并自2015年2月1日起,承擔每月2%的利息。TBT公司和埃塞俄比亞人Tsegu Brhane Gebreegziabher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二、法律分析
本案看似是一起簡單的貨物買賣糾紛,但其實涉及送達、法律適用、擔保人等較為復雜的事實和法律問題。
(一)關于送達
因涉案合同中并未約定送達地址,因此,只能根據被申請人注冊地址進行仲裁文書送達。本案被申請人之一的ED公司在吉布提免稅區設立,根據注冊地址信息進行送達時卻無法送達,只能采取公告送達。被申請人之二的TBT公司是一家埃塞俄比亞公司,因申請人未保留其地址信息,只能根據從互聯網上TBT公司自己介紹的通訊地址進行送達。被申請人之三的Tsegu先生的地址則更不詳,只能送至其設立控制的TBT公司處。然而,仲裁文書在顯示妥投后,卻在開庭之后被退回。仲裁最注重程序正確性,仲裁庭最終不得不對三個被申請人采用公證送達方式,造成本案前后歷經兩年之久。
(二)關于法律適用
《賒銷合同》只約定了爭議解決方式:提交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西南分會仲裁,未約定適用的法律。《涉外民事法律關系適用法》第18條規定了“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仲裁協議適用的法律。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仲裁機構所在地法律或者仲裁地法律”,因此,本案應當適用我國法律。在適用我國法律的情況下,因我國規定了國際條約優先原則,還得考慮本案是否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CISG)。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均不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因此,本案排除其適用,而主要適用我國合同法和擔保法等法律。
(三)關于擔保人
本案最大的問題是Tsegu先生作為自然人,是否應當承擔擔保責任。據申請人介紹,Tsegu先生已經到美國生活,只知其美國手機號碼,不知其具體地址。申請人相信Tsegu先生收貨銷售后,已經將貨款轉移到了美國,在美國置有物業,因此,Tsegu先生承擔擔保責任是實現其債權的基礎,ED公司和TBT公司都是Tsegu先生控制的公司,早已人去樓空。但最大障礙在于:在不同的文件上,Tsegu先生的英文拼寫不一致,訂單上書寫的是Tsegu Birhane,《賒銷合同》上書寫的是Tsegu Berhane Gebregzabher,而護照上的英文名是Tsegu Brhane Gebreegziabher。經鑒定,得出了系同一人書寫的傾向性鑒定結論,Tsegu先生應承擔擔保責任。
三、案例點評
本案雖然最終獲得了勝訴的仲裁裁決,但其過程卻有著不同尋常的艱辛。通過本案可以看出,在國際貿易中,除其他重要條款外,當事人應注意以下問題:
申請人的員工雖然懂英文,但不懂法律,其起草的所有協議未經專業律師審查,缺少送達條款,造成仲裁庭在送達時經歷了不應有的挫折。如果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送達地址、送達方式以及推定送達的條款,則在發生爭議時,可輕松解決送達問題。
在國際貿易中,付款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大額國際貿易,建議買受人采用信用證方式付款,將買受人的商業信用轉為銀行信用。我國每年出口額巨大,要求買受人采用信用證方式付款是保護自身利益的最好方式,至少也應以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方式來減少貨款難以收回的風險。
在簽約前,收集合同相對方相關身份信息、地址信息也很重要。本案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生的貿易糾紛,而“一帶一路”沿線很多不是英語國家,在用英語擬定合同文本時,簽約主體等內容需以官方確認的英文書寫作為唯一正確的書寫,哪怕一個字母也不能出錯。當事人委托專業律師起草和審查國際貿易合同是防范和化解風險的一個低成本措施。
辦案時間:2016年10月—2018年12月
辦案單位:重慶百君律師事務所
辦案人:譚強
2.涉外買賣合同糾紛產生后的和解路徑
——澳大利亞某公司與中國大連某國際貿易公司仲裁糾紛調解系列案
一、案情簡介
澳大利亞某公司(以下簡稱“H公司”)與澳大利亞某鐵礦石公司簽訂了買賣推料機和取料機的合同,隨后H公司將前述合同的部分標的分包給了中國大連某國際貿易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H公司與A公司簽訂合同約定:H公司向A公司購買鋼材和機械部件等材料、設備。在雙方付款交貨之后,H公司于2014年1月向國際商會(ICC)國際仲裁院巴黎辦公室提出仲裁申請,其主要理由是A公司提供的鋼材的MDR文件不完備和夾層有缺陷,導致H公司與澳大利亞某鐵礦石公司的合同不能如約完成。H公司為繼續履行其與澳大利亞某鐵礦石公司的合同義務,不僅需要到A公司現場進行試驗以驗證A公司交付的鋼結構的材料等級和確定焊接的合規性,還需要對鋼結構夾層缺陷進行修理。H公司在仲裁申請中對索賠請求未能準確進行量化,也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僅預估損失,其在仲裁申請中暫要求A公司賠付700萬美元及按年利率5%計算的相應利息。
因H公司與E公司同屬一個德國集團旗下的關聯公司,E公司與A公司之間也存在貿易往來,而且E公司尚欠A公司部分款項,所以,A公司出于戰略角度考慮,在2015年2月向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香港辦公室提出仲裁申請時,要求H公司的關聯公司E公司支付300萬澳元貨款及按年利率6%計算的相應利息。E公司于2015年4月向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香港辦公室提起反仲裁申請,要求A公司支付500萬澳元、30萬歐元、40萬美元的違約金及按年利率6%計算的相應利息。
最終,上述兩起案件通過和解結案。
二、法律分析
遼寧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作為A公司的代理律師,在介入案件之后參加、發起了多次相關專題會議,與A公司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專家交換意見、研究案情,了解相關工程技術要點,梳理、固定證據,協調委任中方仲裁員,到澳大利亞、新加坡和瑞士等國與澳方公司相關工程、法務人員及對方外聘律師進行談判,起草、審閱相關法律文件,啟動仲裁程序,參加仲裁審理等相關工作。
在這兩起案件中,關于H公司的案件適用的是瑞士法律,關于E公司的案件適用的是澳大利亞法律。這兩起案件均由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處理,具體選擇的受理機構分別是巴黎辦公室和香港辦公室;仲裁地在新加坡。
關于H公司的案件是由于MDR文件的不完備和夾層缺陷問題產生的爭議糾紛。該案的主要爭議焦點:①造成MDR文件不完備及夾層缺陷的過錯方是誰?②因過錯產生的損失如何計算?仲裁庭確認了審理范圍書(TOR)。在該案中,中方交付的材料、設備質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但H公司提供的證據無法證明質量問題是由于中方的過錯導致的;同時,H公司仲裁申請中的賠償數額也沒有具體、明確的計算方式和依據,因此,H公司提出的仲裁申請從某種角度上說缺乏相應的事實和法律依據。
對于A公司提出的要求E公司支付300萬澳元貨款的案件,在對關于E公司的證據進行梳理、核對過程中,通過A公司及隸屬其上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內部分包單位提供的資料,中方律師了解到,E公司因A公司依合同交付的設備在發運前沒有在大連預裝等,曾擬向A公司提出扣除其應付金額中的300萬元人民幣的主張。對此,隸屬A公司的上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內部分包單位代表曾表示,從雙方長期合作的角度,其可以考慮從300萬澳元合同尾款中扣除相對應的150萬元人民幣。基于A公司與E公司始終沒有達成全面解決整個合同爭議的共識,同時A公司又面臨E公司的關聯公司H公司700萬美元的索賠申請,出于戰略角度考慮,A公司啟動了對于E公司的仲裁程序,以期能夠達到對相關方制衡的作用,爭取最有利于A公司的解決方案。
2014年8月,中方律師赴新加坡、澳大利亞與H公司工程代表及法務人員進行談判。在此期間,H公司先對其仲裁請求及相關索賠證據進行了說明;后來其又提出可將索賠金額降至250萬美元,但前提是A公司需立即同意、接受其索賠要求,并不再需要其繼續提供相應的詳細證據。中方律師感覺H公司沒有誠意,堅持要求其進一步整理并提交相應索賠明細等證據。
2014年10月,中方律師赴澳大利亞、瑞士與澳方公司及其外聘律師繼續進行談判,并就涉及的澳大利亞、瑞士法律問題如質保、時效等當面咨詢中方的外國律師顧問并進一步商討相應對策。H公司針對MDR文件的不完備和夾層缺陷問題提交了很多現場照片、費用明細等證據。A公司與H公司的代表就證據與索賠主張的關聯性等問題進行了溝通,但未能達成一致意見。H公司在談判期間提出:由于A公司堅持要求H公司繼續提供相關詳細證據,而整理大量、龐雜的相關證據并進行審核會產生大量的律師費用和審計費用,H公司將考慮在700萬美元的基礎上追加索賠金額。在這個過程中,H公司曾向A公司提出的總索賠額高達900萬美元。
2015年5月,中方律師在新加坡與澳方H公司、E公司以及其德國總部的相關負責人進行第四次正式的面對面會談。經過5個多小時的談判,H公司、E公司提出的和解方案是:對于E公司案件所涉及的應付發票金額,E公司可以支付A公司300萬澳元,但是同時提出對于H公司案件,A公司需要支付H公司450萬美元。
2015年8月,通過進一步的努力,在最后一次新加坡談判的基礎上,A公司與澳方公司達成如下和解協議:E公司同意支付A公司300萬澳元,并撤回其仲裁反請求;H公司向A公司提出的仲裁請求從最初的700萬美元及按年利率5%計算的利息降到300萬澳元,由A公司向H公司支付。對于國際商會仲裁機構收取的兩個案件的仲裁費用,相關雙方各自承擔一半,兩案各方的律師費用各自承擔。和解后各方均不能再基于兩案通過任何法律等途徑向對方提出任何索賠要求。A公司與澳方公司于2015年9月正式簽署和解協議。
2015年10月,經過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巴黎辦公室、香港辦公室確認,爭議各方已全部撤回其相應仲裁申請,至此兩起案件圓滿結案。
三、案例點評
縱觀兩案,在H公司要求A公司賠付700萬美元的情況下,A公司對H公司的關聯公司E公司另行提起仲裁程序,要求E公司支付300萬澳元的貨款,E公司同時向A公司提出仲裁反請求,要求A公司支付500萬澳元、30萬歐元、40萬美元的違約金。兩案歷時長達20個月,通過19次的正式談判及多次的證據交換等方式,中方A公司和律師促成爭議各方最終達成上述和解協議,實屬不易。
H公司提供的證據無法證明A公司交付的材料、設備質量問題是由于A公司的過錯所導致,同時,其仲裁申請中的賠償數額也沒有具體、明確的計算依據。雖然與E公司關于雙方合作中的遺留問題在前期有過協商,但從解決全部爭議的戰略角度考慮,A公司決策通過另行啟動仲裁程序的方式處理與E公司的爭議。A公司提出的仲裁請求是依據雙方簽訂的有效合同,其仲裁請求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而E公司拖欠A公司應付貨款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其提出的仲裁反請求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相應的事實和法律依據。最終澳方H公司和E公司考慮到巨大的仲裁成本以及仲裁結果的不確定性等因素,與中方A公司在仲裁庭的審理過程中達成了和解協議。
中方公司在與澳方公司簽署的兩份合同中,選擇第三國新加坡作為仲裁地,并且選擇第三國瑞士法律作為適用法是對中方公司較為有利的合同條款。在對外商務合同談判中,建議中國企業可以考慮借鑒兩案的經驗,爭取類似的合同約定,以有利于保護中國企業在國際合作中的合法權益。
中方公司在與澳方公司簽署的合同中存在一個不足之處,就是其在合同中未限定違約方的賠償限額。案涉合同中約定中方公司對其產品的責任承擔無限責任,違約賠償金額可以超過合同總標的金額,這就極大地增加了中方公司的履約風險。不過通過此次仲裁案件的和解,雙方約定中方公司對于案涉合同不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即對于案涉合同,雙方已經完全履行完畢。本次仲裁案件的和解使中方公司規避了日后其交付的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這也是和解所取得的對中方公司有利的另一成果。在對外合作中,建議中國企業在與外方簽署類似合同時,應注意通過談判對相關合同條款的利弊進行平衡,盡量爭取在合同中確定違約賠償限額以降低相應風險。
由于國際商事仲裁大多會產生高額的仲裁費、律師費等仲裁成本,和解、調解是解決國際商事仲裁案件非常有效的方式。無論是從節省仲裁成本還是從提高審理、執行效率的角度,中方公司和律師采取適當策略,通過有選擇性地啟動相關仲裁程序等方式達到對相關方制衡的目的,并促使案件以和解的方式結案,值得借鑒。
辦案時間:2014年2月—2015年10月
辦案單位:遼寧盛和律師事務所
辦案人:任廣盛
3.涉外買賣合同糾紛中撤銷外國法院作出的民事判決相關法律問題
——Prestige Autotech Corporation和無錫振發鋁鎂科技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
一、案情簡介
(一)當事人
原告:Prestige Autotech Corporation(美國公司)
被告:無錫振發鋁鎂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律師:王建明律師及其團隊成員
境外出庭律師:加利福尼亞州Justin Shrenger律師
法庭:加利福尼亞州高等法院(圣貝納迪諾郡庫卡蒙格牧場市地區法庭)、加利福尼亞州上訴法院
(二)案件背景
2013年3月25日,原告Prestige Autotech Corporation(以下簡稱“Prestige公司”)以無錫振發鋁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發公司”)為被告向加利福尼亞州高等法院(圣貝納迪諾郡庫卡蒙格牧場市地區法庭)(以下簡稱“加州高等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振發公司因合同違約、商標侵權等若干訴因賠償Prestige公司至少4650萬美元的損失。在振發公司缺席且法定代表人與Prestige公司存在惡意串通的情況下,2013年10月18日,加州高等法院作出一份要求振發公司賠償Prestige公司1730萬美元的判決。
2013年年底,振發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而被宣告破產,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指定的振發公司管理人(以下簡稱“管理人”)接管了該公司。管理人在接管后發現了這一巨額的不利判決。該判決的存在將使得振發公司全體債權人的利益受損,主要表現在一是振發公司的債務總額擴大了將近一倍;二是振發公司賬面存在對Prestige公司的應收款約1200萬美元,該判決將抵銷振發公司對Prestige公司的債權,妨礙應收款的追討。
王建明律師接受管理人委托后,仔細研究了案件進展情況及相關法條,聯合加利福尼亞州的出庭律師于2014年4月17日代表振發公司向加州高等法院提出了撤銷缺席判決的訴訟請求。2014年6月10日,加州高等法院基于《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b)條,撤銷了對振發公司不利的缺席判決。
2014年7月15日,Prestige公司針對撤銷缺席裁決向加利福尼亞州上訴法院(以下簡稱“加州上訴法院”)提起上訴。2016年3月22日,加州上訴法院認為一審所適用的法律存在錯誤,應當以公平原則為由撤銷原來的缺席判決,而不應當以時效未過為由撤銷原來的缺席判決,故裁定發回加州高等法院重審。發回重審的同時,加州上訴法院對振發公司給予了新的救濟意見,建議振發公司基于衡平法、《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d)條等展開救濟。
(三)案件結果
2016年9月8日,振發公司再次向加州高等法院提出撤銷缺席判決的申請。2016年10月17日,加州高等法院作出裁決,撤銷了要求振發公司賠償Prestige公司1730萬美元的缺席判決。
2016年10月,Prestige公司不服加州高等法院的裁決,向加州上訴法院提起上訴。2019年1月22日,加州上訴法院作出維持加州高等法院撤銷裁決的決定。
二、法律分析
王建明律師及其團隊成員接受委托后,仔細研究案件進展情況及相關法條,主要從事境內調查取證(對原振發公司管理人員及工作人員進行取證并收集與證詞相關的材料、研究振發公司審計報告及與Prestige公司貿易往來資料)、進行多法域法律檢索和法律分析(研究《海牙關于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關于送達的檢索和分析,并對與加利福尼亞州訴訟程序相關的法律問題進行學習和研究)、參加庭審、展開境外取證和調查(前往印度尼西亞進行調查)等工作。本案存在的爭議焦點及法律適用主要如下:
(一)本案是否適用《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b)條
王建明律師聯合加利福尼亞州的出庭律師,代表振發公司第一次向加州高等法院提起撤銷缺席判決時,案件審理過程中涉及《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b)條“法院可以根據任何一個可能的條件,將一個當事人或者它的法定代表人從基于他的錯誤、疏忽、意外或可能被原諒的忽視導致的對他對判決、裁定、決定或者其他訴訟程序中解救出來。適用這個救濟需要在合理的時間內提交答辯和其他訴狀,合理時間為在判決、裁定、決定或者其他訴訟程序作出后不超過六個月,否則這個適用是不允許的”是否適用于本案的問題。2014年6月10日,加州高等法院基于《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b)條,撤銷了對振發公司不利的缺席判決。但Prestige公司針對撤銷缺席裁決向加州上訴法院提起第一次上訴時,本案被加州上訴法院發回重審,其原因為:①基于《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b)條,振發公司的撤銷申請應當在判決作出后6個月內提出。“判決作出后6個月內”指的是確認缺席判決后的6個月內,所以振發公司于2014年4月17日提出的撤銷申請顯然已經超過《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b)條規定的期限。②振發公司沒有提供有效的答辯。加州上訴法院認為撤銷申請不能被認為是《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b)條提到的“答辯”。振發公司用Coddard v.Pollock案件來證明自己撤銷申請就是答辯的觀點沒有被上訴法院認可,因此不能視為振發公司提交了答辯詞。加州上訴法院推翻了加州高等法院基于《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b)條作出的撤銷缺席判決的裁決。
(二)振發公司基于衡平法及《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d)條等取得最終勝訴
2016年9月8日,振發公司基于衡平法、《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d)條及缺少最低限度聯系再次向加州高等法院提出撤銷缺席判決的申請。
根據衡平法,法院需要根據以下三步測試決定衡平法的救濟是否被同意。首先,缺席一方必須證明是其有法律權利的案件。其次,提起撤銷缺席判決的一方必須為沒有對原告的起訴進行答辯作出一個合理解釋。最后,提起撤銷申請的一方必須證明其已履行勤勉義務,尋求撤銷缺席判決。振發公司提供以下證據證明其滿足衡平法的救濟條件:①為證明其有法律權利,振發公司辯稱并不是振發公司欠Prestige公司的錢,事實上是Prestige公司欠振發公司的錢。振發公司已經在中國宣告破產,并已進入破產管理程序;對其賬目進行審計,顯示Prestige公司對振發公司有15517004.56美元的欠款。振發公司提供了遲莉(最終負責振發公司財務的人員)的陳述:吳家棟先生允許Prestige公司對振發公司虛構了一筆巨額債權。這證明振發公司有充分的案件權利。②對于缺席判決的合理解釋,振發公司主張針對它的缺席判決是由其前任CEO吳家棟先生出于自身利益而背叛公司所致。吳家棟先生是振發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是Prestige公司首腦的兄弟。振發公司員工收到訴訟文件后告知了吳家棟先生,吳家棟先生告知員工不需要做什么,等待進一步的指令,后來沒有給任何指令。③振發公司對提起撤銷申請盡到了勤勉義務。振發公司在意識到缺席判決是吳家棟等人的詐騙引起時,立即聘請王建明等律師介入案件。王建明律師在接觸到案件后,選任了出庭律師Justin Shrenger介入案件。雙方律師一起積極提起撤銷權之訴,振發公司積極履行勤勉義務,尋求缺席判決的救濟。
振發公司基于《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d)條展開程序上的救濟。該條表明“一個雖然表面上是有效的,但是由于缺少正確的傳票送達而無效的判決,法院采取參照法定期限救濟的方式撤銷缺席判決”。《加利福尼亞州民事訴訟法》第473.5條確認的法定期限為2年。振發公司可基于該規定進行撤銷缺席判決的救濟。
振發公司主張缺少最低限度聯系展開救濟。當被告主張和法庭缺少最低限度聯系時,撤銷申請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答辯,所以振發公司主張與法院缺少最低限度聯系。
2016年10月17日,加州高等法院作出裁決,撤銷了要求振發公司賠償1730萬美元的缺席判決。加州上訴法院最終也作出維持撤銷缺席裁決的決定。
三、案例點評
本案的疑難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涉及多法域。本案既涉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中國的法律,也涉及《海牙關于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的應用,亦涉及如何在中國進行取證以符合美國法庭的要求。律師團隊不僅進行多法域法律檢索和法律分析,還透徹地研究了法律適用。二是取證難。律師介入時缺席判決已經作出,并已經過了6個月的有效撤銷時間,且此時的振發公司已進入破產程序,人員不整齊,資料搜集困難。在此情況下,律師團隊盡職地完成了中國境內的取證,包括對近10名原振發公司工作人員以及振發公司管理人進行取證并搜集與證詞相關的材料,研究了振發公司的審計報告,取得了振發公司與Prestige公司之間數千頁的貿易往來資料,并將全部證人證言、主要證據翻譯成英文提供給了美國出庭律師,并創造性地到印度尼西亞進行取證,以查實印度尼西亞公司與美國公司以及振發公司的關系,為出庭律師提供工具。三是中美法律思維及訴訟程序不同。幸于王建明律師對美國法律和訴訟程序的熟悉,取證從形式到內容都符合美國訴訟制度的要求。最終美國法庭主要依賴于審計報告、貨物貿易交易文件、振發公司主要管理人員的證詞,裁決振發公司勝訴,撤銷了缺席判決。
辦案時間:2013年12月—2019年1月
辦案單位:北京德恒(無錫)律師事務所
辦案人:王建明及其團隊成員
4.涉外買賣合同糾紛中的產品質量認定及相關法律問題
——中國某汽車制造企業巴黎仲裁案
一、案情簡介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迅速蔓延,中國某汽車企業(“中方”)在歐洲的銷售受到影響,意大利經銷商首先出現違約。隨后不久,一家法國公司“法方”步其后塵,再度違約。違約事件不僅影響中方企業的資金回籠,也考驗中國企業在境外維權的決心。
中法雙方的合作由來已久,中方將汽車通過作為獨家經銷商的法方銷往法國和臨近歐盟國家。每年數千萬歐元的交易額讓法方獲取了豐厚的利潤,其利用資金鏈做起了金融套利業務。然而,法方自身的管理問題逐漸顯現,在金融危機沖擊下,其金融業務急轉直下,資金鏈斷裂,無力承擔售后服務和款項支付,最終導致違約,拖欠中方巨額貨款。
根據雙方的合同約定,中方主張權利應提交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仲裁解決,仲裁地點約定在法國巴黎,適用中國法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方在2016年啟動仲裁。這本是一項簡單的海外追索欠款之訴,然而事態的進展卻變得疑霧重重。
法方提出反請求,請求數額超出中方請求的兩倍。法方主張,中方所供車輛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巨大安全隱患,底盤和剎車系統存在設計缺陷,幾乎每輛車都需要維修投入。并且,鑒于質量問題,法方不得不追加投入進行檢測和召回,導致法方處境窘困,并引發連鎖反應,失去了重要客戶和市場份額,陷入了經營危機。法方認為前述均為中方過錯所引起,故而提起巨額反索賠。
二、法律分析
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受理了本案,鑒于合同中沒有約定仲裁庭的組成人數,根據《國際商會仲裁規則》第9條第2款規定,任命新西蘭籍仲裁員獨任組成仲裁庭。法方委托巴黎的律師擔任代理人,中方委托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全權代理,案件在巴黎審理并裁決。
關于案件審理的語言,本案當事人確實沒有作出約定,但是本案主合同《銷售合同》和《服務合同》均為英文文本,雙方的主要溝通信件也由英文書寫,法語是法方的母語,采用法方的語言審理對中方有失公平,且獨任仲裁員母語為英語,根據國際慣例,本案應采用英語進行仲裁。對此,仲裁員作出終局決定,支持中方意見,采用英語仲裁。
關于合同義務,首先對《合同法》進行解讀,質量問題本身不構成中國法之下的先行履行義務,不是付款的先決條件,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法定的先后順序,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執行。在合同角度,雙方訂有售后服務和質保條款,如存在質量缺陷,應屬于售后維修和質保的范疇,而非拒絕付款的理由。在商業實踐中,質量問題可能在后期出現,而付款義務有其截止時間,如果質量問題屬于法定的在先義務,則付款義務會被無限期拖延。質量問題可以是法方索賠并抵扣貨款的理由,但是絕非所謂先行履行的義務。
關于質量缺陷,本案中的質量事故屬于正常損耗和可預見的較小故障,在質保和售后維修范疇,中方已經提供了維修服務,并且消除了這些故障,雙方應當結算維修費用,而非主張拒付貨款。根據維修費的結算情況,中方欠法方維修款2萬歐元。
三、案例點評
本案在開庭審理前進行了三輪陳述與答辯、三輪舉證和一輪證據披露請求。仲裁庭舉行了四次庭前會議并發布了程序令。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的案件管理工作值得國內仲裁機構借鑒。
本案由簡單的欠款索賠演變為復雜的相互索賠,原因在于中方流程上確有不嚴謹之處,給對方提供了機會。同時法方使用專業機構協助作證的方法值得其他中國企業參考,這在境外應訴工作中應當重視。
本案雙方均使用了法律證人、專家證人和事實證人,當庭進行了抗辯式的交叉詢問和辯論。
本案中方企業斷然啟動國際仲裁,表達了中國企業積極維權和毫不畏懼境外法律程序的堅決態度,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讓企圖利用中國企業不愿在境外打國際官司的外國潛在違約者望而卻步。
辦案時間:2016年5月—2018年9月
辦案單位: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
辦案人:朱永銳、董一寧
5.涉及多個關聯司法程序的國際貿易仲裁相關法律問題
——攀鋼集團與美國供貨方國際貿易糾紛仲裁案
一、案情簡介
2010年,攀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攀鋼集團”)因建設氯化法鈦白粉項目需要,與美國的Petro-Chem Development Co.,Ltd.(以下簡稱“供貨商”)簽訂了由其制造和供應項目所需關鍵設備的采購合同。后由于攀鋼項目在美國涉及商業秘密訴訟等原因,供貨合同的履行發生爭議,攀鋼集團提出履約保函索賠并在法國法院的訴訟中獲勝,供貨商向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提起仲裁,提起了多項索賠請求。鑒于攀鋼集團的氯化法鈦白粉項目投資巨大,對企業和國家而言都屬重要項目,能否在瑞典仲裁案件中取得有利結果,關系到攀鋼集團的重大經濟和戰略利益。
本案仲裁程序的語言為英語,供貨商在仲裁案件中引用了美國和法國的法律程序中數千頁的證據材料,并主張案件應適用紐約法律審理,給本案的代理工作提出了較大挑戰和很高的要求。就此,攀鋼集團不僅需要對大量的事實問題進行調查和梳理,還需考慮和應對適用法律(紐約法或者《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訴訟策略。
二、法律分析
本案涉及大量、復雜的法律問題,篇幅所限,在此僅就其中部分問題簡述如下。
第一,關于準據法問題。涉外供貨合同沒有約定其適用的實體法,供貨商主張應當適用美國紐約州的法律。然而,供貨商是美國公司,攀鋼集團是中國公司,合同履行也是跨國的。按照供貨商的邏輯,也可以得出適用中國法的結論。公平起見,雙方所在地法律都不宜被認定為唯一準據法,考慮到中美均為《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CISG)的締約國,應適用該公約作為準據法。
適用法問題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極大地壓縮了供貨商依據紐約州法做文章的空間,為攀鋼集團的勝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關于供貨商在仲裁中申請的臨時措施。在供貨商出現違約后,攀鋼集團申請索賠履約保函。供貨商在法國巴黎的法院提起保函止付訴訟,爾后又在該訴訟進行過程中向仲裁庭提出申請臨時措施,請求仲裁庭命令攀鋼集團停止保函索賠。
攀鋼集團在法國訴訟程序中據理力爭,最終使法院判決銀行兌付保函。同時,攀鋼集團在仲裁程序中對供貨商的臨時措施申請提出了明確反對。仲裁庭采納了攀鋼集團意見,駁回了供貨商的申請。主要理由是,銀行保函的目的就是擔保“賣方完全履行”其供貨義務,供貨商顯然未能供貨,且其在本案仲裁中提出的“具有合理理由不再繼續履行”以及雙方的合同應當歸于無效等主張,與其申請臨時措施的目的矛盾。
第三,關于《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相關條款的解釋問題。供貨商圍繞《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條款提出了若干主張,比如攀鋼集團違反該公約第7(1)條的誠信義務,供貨商有權按照第71(b)條中止履行合同,除非攀鋼集團能提供適當的擔保等。
通過深入研究《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條款及此前案例,攀鋼集團代理律師指出,該公約第7(1)條的誠信原則解釋的是其所適用的原則,而非解釋爭議合同的原則。該觀點得到了仲裁庭的支持。仲裁庭還特意考察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制定過程,指出:大陸法系國家和普通法系國家代表對此條款的適用持不同意見,最終妥協的結果為該公約第7(1)條的文字表述僅涉及對公約本身的解釋,不適用于對合同的解釋。
對于《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1(b)條的“預期違反合同”,攀鋼集團代理律師準確把握“預期違反合同”的構成要件,特別是“如經另一方面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即中止履行的一方)必須繼續履行義務”,提出:攀鋼集團已經就其付款義務開立了信用證,只要供貨商按約供貨,無疑可以取得對應貨款,供貨商不能無理要求額外的“保證”。仲裁庭支持了攀鋼集團代理律師的意見,并意識到,供貨商的真正目的是怕履行供貨合同使其卷入刑事調查程序或被其他公司追訴,但這并非《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1條的范疇。
通過恰當的策略和扎實的文書及開庭工作,攀鋼集團取得了仲裁案的完勝:供貨商的披露文件申請、臨時措施申請等程序性申請均被駁回;在實體問題上,仲裁裁決全面支持了攀鋼集團代理律師的主張,駁回供貨商的全部仲裁請求,并要求供貨商賠償攀鋼集團的全部仲裁成本,包括律師費用以及其他仲裁費用。
三、案例點評
根據以往的經驗,無論是國際仲裁案件還是國內仲裁案件中,能夠在事實和法律均有較大爭議的情況下獲得全勝,并由對方承擔己方的全部仲裁成本,實屬少見。并且,在處理好仲裁案件的同時,能夠確保當事人在平行法律程序中的實體和程序權利不受損害,也證明了金杜團隊在處理重大復雜跨境糾紛方面的能力。
通過本案的代理,金杜律師事務所的專業能力、辦案經驗和敬業精神獲得了攀鋼集團、境外仲裁庭(仲裁員包括德國人、英國人和瑞典人)以及國內有關部門領導的高度認可。
辦案時間:2013年6月—2014年12月
辦案單位: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辦案人:黃滔、葛焱、徐獻宏、張曉旻
6.涉外買賣合同糾紛中的合同訂立及仲裁條款認定相關法律問題
——A企業與B企業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案
一、案情簡介
金杜代理A企業就其與B企業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在仲裁案件、確認仲裁協議效力之訴、撤銷仲裁裁決之訴中獲得全面勝訴。
本案是一起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爭議焦點為合同及仲裁條款是否成立及其效力。
在本案中,金杜代表A企業依據其與B企業之間的兩份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提起仲裁。A企業作為賣方,要求作為買方的B企業支付貨款和利息等。
B企業主張雙方之間并未簽署合同,涉案合同掃描件上加蓋的B企業公章及其法定代表人簽字,均系B企業員工某某通過“摳圖”及電腦合成的方式“偽造”的,進而主張涉案合同及其仲裁條款無效,對B企業沒有約束力。
B企業的主張在仲裁以及法院程序中均被駁回。
二、法律分析
第一,仲裁庭認定,在構成表見代理的情況下,涉案合同及仲裁條款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合同中的公章和簽名是否偽造不影響上述認定。對于涉案合同及其仲裁條款的成立與效力,仲裁庭在裁決書中認定:A企業有充足理由相信B企業的員工某某在簽約時能夠代表B企業簽署本案合同,有理由相信某某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的合同掃描件是B企業的合同文件,A企業的簽約行為不存在過失。據此,仲裁庭認定表見代理成立,本案合同對于B企業有約束力,合同中的公章及簽字是否偽造不影響仲裁庭的以上認定。基于上述意見,仲裁庭作出仲裁裁決,認定仲裁庭具有管轄權,并支持了A企業的絕大部分仲裁請求。
第二,在仲裁程序中,B企業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了管轄權異議,主張仲裁協議無效,對此,仲裁委員會授權仲裁庭進行實體審理后對管轄權問題作出決定。在仲裁庭已經開庭審理但尚未作出管轄權決定前,B企業又向法院提起確認仲裁協議效力的申請,主張涉案合同系偽造,因而仲裁協議無效。法院認定:當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時,同一方當事人或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二者是不可逆的選擇,只能擇其一。鑒于B企業已經向仲裁委員會提出管轄權異議,且仲裁委員會已明確授權仲裁庭作出管轄權決定,故B企業不能再向法院提出同樣內容的申請。法院因而駁回了B企業提出的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申請。
第三,仲裁裁決作出后,B企業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主張存在《民事訴訟法》第274條第1款規定的撤裁情形,即“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后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法院確認,在涉外案件的撤銷仲裁裁決之訴中,法院不審查公章和簽字是否偽造等實體問題,僅審查仲裁程序問題。法院最終作出民事裁定書,認定仲裁庭已經對涉案合同及其效力進行了審理,B企業未能證明雙方之間不存在仲裁協議,故裁定駁回其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
三、案例點評
本案涉及合同和仲裁條款的成立、效力以及表見代理等合同中常見的實體問題,同時涉及仲裁委員會與法院關于確認仲裁協議效力的程序問題,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對于今后類似案件的實體和程序均有參考意義。金杜團隊通過細致的事實調查、證據收集和深入的法律論證,為當事人制定了正確的整體策略,并理清了案件思路,全面代理當事人參與涉外仲裁、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撤銷仲裁裁決三個程序,妥善應對了對方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司法鑒定申請、調查取證申請、證人出庭申請、中止仲裁程序申請等問題,最終取得了三個程序的全面勝訴,獲得了當事人的肯定和高度評價。
辦案時間:2016年6月—2018年7月
辦案單位: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辦案人:劉郁武、黃滔、呂夢丹
7.涉外買賣合同糾紛中的相關法律問題
——某坦桑尼亞公司與某中國內地上市公司、某中國香港公司之間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仲裁案
一、案情簡介
2011年8月,某坦桑尼亞公司(申請人)與某中國內地上市公司、某中國香港公司(兩被申請人)簽訂買賣合同,申請人向被申請人購買三條灌裝飲料生產線的部分組件。次年9月,申請人在對生產線檢驗滿意后簽署了最終檢驗及驗收證書,并支付了90%的合同價款。
2012年11月至次年7月,在被申請人已將機器設備與配件發運給申請人無誤后,多次擬派工程師開展安裝調試工作,但申請人以尚未完成廠房新建、擴建而拒絕。2013年9月,在申請人同意開展安裝調試工作時,雙方發現部分貨物存在腐蝕生銹現象。
2013年10月,被申請人協助申請人開展除銹工作,并簽訂會議記錄,對除銹安排作了相關約定。原定于1月的安裝調試工作由于申請人原因,4月中旬才實際開始進行。
生產線投入運行后,申請人拒絕開展驗收并確認測試結果,也拒絕支付剩余10%合同價款和工程技術人員報酬,此外還以生產線效率達不到會議記錄所要求的標準等理由要求被申請人無償更換模具并提出巨額索賠。
2016年3月,申請人以被申請人的設備質量及安裝調試等存在問題向中國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同年5月,被申請人提出仲裁反請求。經審理,仲裁庭于2017年5月作出裁決,駁回申請人提出的更換生產線、補償運費等一系列仲裁請求,并支持被申請人主張的支付剩余合同價款及利息,以及合理承擔工程技術人員報酬等反請求。
二、法律分析
(一)關于涉案合同標的物腐蝕生銹的原因
申請人派出檢測人員檢測生產線或機器設備時并未發現腐蝕生銹現象,在檢測報告上簽字并支付合同90%的價款,證明檢測時生產線或機器設備不存在質量瑕疵。貨物到達目的港時,所有貨物包裝完好,排除腐蝕生銹發生于運輸環節的可能性。收到貨物后,申請人并未在15日內或者合理期間進行檢測或提出質量質疑,根據《合同法》第158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7條的規定,視為申請人對貨物不存在任何質量質疑。所以生產線和機器設備不存在質量瑕疵,且被申請人在會議記錄中僅表示派技術工作人員參加除銹工作,并未承認對此負有責任,因此,被申請人不承擔貨物腐蝕生銹的責任。
(二)關于生產線或機器設備未能達到合同約定的預期效果之原因
第一,申請人的工廠處于高溫高濕環境,申請人未盡到妥善保管義務致使機器設備生銹;第二,申請人提供的生產效率報告因未排除非機器設備因素,無法證明生產線生產效率低下和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機器設備的質量瑕疵;第三,合同標的物為灌裝飲料生產線,而不是生產輕量瓶產品的機器設備,申請人為生產輕量瓶而購買液氮添加系統的費用不屬于申請人的損失;第四,申請人遲延確認最終使用的瓶型圖,且灌裝線存在偏差并不能證明吹瓶模存在缺陷。綜上所述,生產線或機器設備未能達到合同約定的預期效果,責任不在于被申請人。
三、案例點評
在國際貿易中,當事人應當聘請律師起草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在合同內容的設計上,律師會選擇有利于當事人的爭議解決方式,選擇有利于當事人的法律作為解決爭議時的適用法律。
發生涉外糾紛后,應當由律師首先介入,在律師幫助下查明外國法、收集證據、申請承認與執行判決等,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在本案中,被申請人在仲裁程序啟動之前,為了與非洲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良好合作關系,在沒有律師的指導下,明確表示愿意承擔一些本不應承擔的責任。最終仲裁庭認定為這屬于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疇,被申請人應承擔責任。
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當事人應當隨時、全面而客觀地收集證據,包括對己方有利的證據、對對方不利的證據,防止爭議發生后證據滅失致使當事人難以維權。
辦案時間:2016年3月—2017年5月
辦案單位:北京卓緯律師事務所
辦案人:葉強、陳錦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注釋本)(含最新民法總則)(含司法解釋注釋)
- 民法典繼承編釋論:條文縷析、法條關聯與案例評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條文精釋與實務指南:合同編(上冊)
-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條文釋解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含司法解釋)(一、二、三、四)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案例注釋版·第五版)
- 人民法院民商事指導案例與類案裁判依據叢書:合同糾紛指導案例與類案裁判依據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法律適用與案例指引
- 中國法院年度案例集成叢書:公司糾紛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
- 大氣污染與健康維權
- 房地產案件審判要點
- 中國法院2020年度案例:金融糾紛
- 中國法院2016年度案例:房屋買賣合同糾紛
- 中國法院2020年度案例:人格權糾紛(含生命、健康、身體、姓名、肖像、名譽權糾紛)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理解與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