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中的政治謀略(兩晉—五代)
- 殷嘯虎
- 1969字
- 2023-04-20 17:24:08
第一部 兩晉春秋
01 滅蜀平吳將領(lǐng)的不同結(jié)局
司馬氏掌控曹魏政權(quán)后,發(fā)兵滅了蜀漢。建立西晉后,又平定了東吳,再次統(tǒng)一了中國。率軍平定蜀漢和東吳的將領(lǐng),都可謂一時之才俊,但最終結(jié)局卻大不相同:率軍滅蜀的鐘會和鄧艾,都死于非命;而率軍滅吳的王濬和王渾,卻得以善終。個中緣由,頗值得玩味。
鐘會是征伐蜀漢的堅定支持者。司馬昭打算興兵伐蜀時,大多數(shù)人都不贊成,甚至征西將軍鄧艾也認為時機未到,“屢陳異議”,只有鐘會支持,為此司馬昭任命鐘會為鎮(zhèn)西將軍,都督關(guān)中,并派人去做通了鄧艾的思想工作。曹魏景元四年(263)春,司馬昭命諸軍兵分三路,大舉征伐蜀漢。由鄧艾率三萬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牽制姜維,諸葛緒率三萬多人向武街、橋頭等地截斷姜維的退路;而由鐘會為主將,統(tǒng)兵十余萬,進軍漢中。
面對曹魏的進攻,蜀漢主將姜維率軍從沓中撤回,防守劍閣,抵御鐘會。鐘會與諸葛緒合兵一處,但由于蜀軍死守劍閣天險,鐘會幾番攻打未能得手,而后勤保障又跟不上,鐘會無奈,打算退兵。而鄧艾卻不贊成,他對司馬昭說,“賊已摧折,宜遂乘之”,建議從陰平小路抄蜀軍的后路,直取成都,并親自率軍越過七百里無人之境,歷經(jīng)艱險,攻占了江油。蜀漢猝不及防,在綿竹同魏軍決戰(zhàn),蜀將諸葛瞻父子陣亡。后主劉禪見大勢已去,向鄧艾投降。遠在劍閣的姜維接到命令,也率全軍向鐘會投降,蜀漢滅亡。
應(yīng)當說,滅蜀漢,鄧艾可謂是頭功。但進入成都后,鄧艾就有點頭腦發(fā)昏了,“頗自矜伐”,擅自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并命劉禪行驃騎將軍,對蜀漢官員也分別安排了職務(wù)。監(jiān)軍衛(wèi)瓘勸他說:“事當須報,不宜輒行。”他竟然以《春秋》中的“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為例,認為自己獨斷專行并沒有錯,拒絕了衛(wèi)瓘的勸告。
而此時,鐘會因被鄧艾搶了頭功,心生不滿,同時他又滋生了據(jù)蜀謀反之心,想借機除掉鄧艾。他與衛(wèi)瓘等一同密報司馬昭,說鄧艾有反狀,并模仿鄧艾的筆跡,竄改他寫給司馬昭的信。于是司馬昭下令用檻車押送鄧艾回京受審,并命鐘會進軍成都。鐘會派衛(wèi)瓘去逮捕鄧艾,打算用一石二鳥之計,逼鄧艾殺掉衛(wèi)瓘,然后自己再名正言順地除掉鄧艾。而衛(wèi)瓘到成都后,出其不意拿下鄧艾。
其實,司馬昭對鐘會也早有防備之心,司馬昭的夫人就說鐘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司馬昭借口擔心鄧艾反抗,寫信告訴鐘會,自己親率十萬大軍駐守長安,并派中護軍賈充來支援。鐘會見狀,決定先將那些不服從自己的將領(lǐng)除掉,然后同蜀將姜維一同起兵。但帳下將領(lǐng)搶先一步發(fā)動兵變,鐘會和姜維被殺,鄧艾也被衛(wèi)瓘派人殺死。
論才干,鐘會和鄧艾兩人都是一時之選,鄧艾更堪稱杰出的軍事家,他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一戰(zhàn),成為中國戰(zhàn)爭史上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但兩人都居功自傲,鐘會更是圖謀不軌,最終兩人都在滅蜀之后死于非命。
同鐘會和鄧艾相比,率軍滅吳的王渾和王濬雖然也曾爭功,并差點引發(fā)內(nèi)斗,但最終結(jié)局卻要好得多。西晉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司馬炎兵分六路伐吳,其中最主要的兩路是:安東將軍王渾率東路軍從安徽壽春一帶出發(fā),自江北直逼建業(yè)(南京),牽制吳軍主力;龍驤將軍王濬率軍自巴蜀順江東下,直趨建業(yè)。吳主孫皓命丞相張悌親率大軍渡江迎戰(zhàn),以阻止晉軍渡江,結(jié)果被王渾擊敗。而此時王濬也攻下武昌,乘勝沿江東下,直抵建業(yè)附近的三山。王渾的部下建議趁勢迅速渡江,直搗建業(yè)。但王渾認為:自己的任務(wù)就是“屯江北以抗吳軍”,如果違抗命令進軍,“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重”,何況從指揮序列說,王濬歸自己指揮,不如等王濬到達后一同進軍。
此時,東吳防線已經(jīng)土崩瓦解,吳主孫皓采納了臣下的建議,分別派遣使者送信給王渾、王濬等請求投降,以挑起他們之間的內(nèi)斗。果然,王濬到達三山時,王渾命其暫停進軍,但王濬卻借口風太大,無法停船,直接攻入石頭城,孫皓面縛輿櫬,到王濬軍前投降,東吳滅亡。
王渾是在王濬攻進建業(yè)的第二天才渡江,見王濬已搶了頭功,非常惱火,甚至打算攻打王濬。王濬的部下何攀勸他將孫皓交給王渾,以避免沖突;王渾的部下也對其進行勸諫。但王渾咽不下這口氣,向司馬炎控告王濬違詔不受節(jié)度,并誣告其他罪狀。有關(guān)部門建議將王濬用檻車押回京城,但司馬炎不同意,只是下詔批評王濬不聽從指揮,缺乏大局觀念。王濬不服氣,上書自辯。而王渾又給王濬編造了種種不法行為,要求對他進行懲處。王濬回到京城后,有關(guān)部門又建議將他交付廷尉審理;司馬炎拒絕,并論功行賞,加封王濬為輔國大將軍,封襄陽縣侯;王渾晉升為公爵。
然而,王濬自認為功勞大,為王渾壓制,每次覲見司馬炎時,總是憤憤不平。但司馬炎也只是好言勸說,并不怪罪于他。后來還是王濬的朋友婉言勸告他,不要再居功自傲、喋喋不休了。這時王濬也明白過來,說:“吾始懲鄧艾之事,懼禍及身,不得無言;其終不能遣諸胸中,是吾偏也。”盡管后來王濬同王渾的關(guān)系一直很緊張,但他們都得以善終。王渾75歲去世,王濬80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