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珠海名居

陳芳家宅

中國第一位華僑百萬富翁的莊園,坐落在珠海梅溪村。

一座陳公祠,三間大屋,一幢洋樓,一間花廳,以及一個香飄四季的花園。

這座1891年始建的大宅,用雕梁畫棟顯示嶺南風格,用西洋裝飾講解留洋經歷。

這位24歲奔赴檀香山的梅溪人,不到10年,就憑著血汗與智慧,如明星一般從蔗園與糖廠升起。

成了夏威夷的國會議員,當了王室公主的郎君,后來又被光緒皇帝欽命為清廷駐夏威夷官居二品的領事。

多年之后,成了世界著名作家杰克·倫敦、馬克·吐溫筆下的傳奇,享有美國建國200周年百位最有影響外籍人士的榮耀。

1890年,65歲的他落葉歸根,致力于家鄉的公益事業。

于是有了三座聞名于世的梅溪牌坊,那是光緒皇帝為表彰他與親屬對家鄉的善舉,而兩次敕建的。

那中西合璧的藝術造型、恰到好處的力學結構、美輪美奐的雕刻裝飾,被譽為石建筑的精品。

如今,約130年過去了,故居與牌坊無疑成了一座博物館。

講述著華僑的血淚闖蕩史與榮耀的創業史。

講述著他們對家鄉的貢獻,以及對世界的貢獻。

(2017年3月10日)

容閎故居

正是這里:珠海南屏村西大街三巷1號。

說是故居,已經沒有“居”了,只留下滿目瘡痍、疤痕斑駁的半堵殘墻。

當年當然是有“居”的。1835年,7歲的他從這里前往澳門讀書;19歲又跟隨校長去美國留學。

又過7年,手捧耶魯大學畢業證書的他回到這里,成了中國取得美國學位第一人。

榮歸故里的他,一直沒有修葺他的祖屋。也許,他把甄賢社學當成了他的屋。

1871年,他捐出500兩白銀,后來又在外寄回300兩白銀,在家鄉辦起甄賢社學,一間留美預備學校。

又一次從這里走出,是1872年。連續四年組織全國各地120名,其中珠海當地24名幼童赴美留學,成了中國留學教育第一人,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100多年過去,故居只剩下半堵殘墻,但甄賢社學(后改名為甄賢學校)還在。

學校成了先生的紀念館,掛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名牌。

的確,甄賢社學也應是他的“故居”。

每一個來到南屏的人,都會對這間學校,也會對這半堵殘墻肅然起敬。

它對“衣錦還鄉”做了另類的注解。

一種更令人信服的注解。

(2017年2月26日)

蘇曼殊故居

曼殊的所有作品,似乎都與這座房子無關。

那些風格清麗的詩、清逸淡雅的畫、動人心魄的小說、清新流暢的翻譯,都不是在此誕生的。

都與珠海瀝溪村,這座40平方米的青磚土木結構的小平房,很難聯系在一起。

是的,他出生在日本,只是6歲至13歲在這里住過。

由于生母與養母是日本人,他在這里遭到了太多的白眼。

13歲大病一場,竟被扔在柴房等死,于奄奄一息中才撿回一條苦命。

曼殊的所有作品,似乎都與這座房子無關?

其實,認識這位只活了35年的詩僧、畫僧、情僧、革命僧,真的不可忽略他苦難的童年。

三度與袈裟竹杖為伴,一生在浪跡天涯中尋找溫暖,一心向往民主與革命,留下豐富多彩的詩文,都與童年的孤苦、壓抑、挫折相關。

他的性情,他的人生,他的作品,都與這座房子相關。

他的多樣性,復雜性,豐富性,都與這40平方米相關。

今天,珠海蘇曼殊文學院在這里掛牌。

人們驚喜地發現,100多年了,四周如汪洋大海的高樓大廈,并沒能把這座平房淹沒。

這座小平房,遠不止40平方米的價值。

這里保存著一位天才苦難的童年。

保存著一位舊文化精華的最后收藏者,新文化曙光的最早吶喊者,和已破與待破的密碼。

(2017年2月25日)

盧慕貞故居

其實,她還有一個故居,在現在中山市的翠亨村,她當時的身份是孫夫人。

在那里,她養育了一子二女:孫科、孫娫、孫婉。

也曾陪伴身邊,跟中山先生為革命國內外奔走。

先生流亡海外10多年,她則在家養育兒女,侍奉翁姑。

分擔著先生的“造反風險”,解除了先生的后顧之憂。

前臺見轟轟烈烈,背后是默默無聞。

無怨無悔,只有對先生及其事業的愛與支持。

人們把珠海外沙村這座磚瓦平房,叫作她的故居。

面闊三間、兩進夾一天井的房子,是她父親建的。

1867年,她在這里出生,直到18歲,被一頂花轎抬走。

30年后,東京傳來晴天霹靂,痛擊著她的善良與堅韌。

為了成全孫宋的婚姻,寬廣胸懷的她,以一個“可”字做出犧牲。

移居澳門,常回故居小住。身份前加了兩個字——“原配”。

依舊默默地又過了37年,“孝敬賢淑,聞于鄉黨”。

無私無愧,也是對先生及其事業的愛與支持。

翠亨村的故居在說:“天下為公,先生夙愿。”

外沙村的故居在說:“大地無私,夫人懿德。”

(2017年3月28—29日)

蔡昌故居

這座位于珠海外沙村91號的平房,已是危房了。

面闊兩間,左間一進,右間兩進,是晚清時建的。

這座舊屋里,竟出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大商人。

1877年在此出生的他,小時候是放牛娃,只讀了三年私塾。

隨兄到澳洲開小店,到香港做生意,積累了資本與經驗。

后來創辦香港大新百貨公司、廣州惠愛中路(今中山五路)與西堤兩家大新公司。

再后來在上海南京路開辦大新公司,那是20世紀早、中期全國百貨商業之最。

與先施、永安、新新一起,作為中國近現代規模最大的四大百貨公司之一,馳名海內外。

他又是對公益事業與家鄉建設的熱心人。

多次捐助港、穗、滬福利事業,出任香港數家醫院董事長及保良局長。

創辦慈善福壽帛金會救助鄉親,建起禮和學校免費招收村童入學。

他眼見著,事業一天天旺起來,故居一天天舊下去。

這座位于珠海外沙村91號的平房,已是危房了。

好在有關方面正在招標,修舊如舊已提上日程。

好在體現他的人生價值的原址還在,那是他的紀念碑。

就在故居旁邊,那座禮和學校六層高的樓房,仍如鶴立。

好在廣州的南方大廈、新大新百貨,還在貨如輪轉。

好在上海南京路的第一百貨商店,還在傲視商海的風云。

(2017年3月29日)

唐紹儀故居

一座兩間兩層并在一起的樓房,后座為祖父清朝所建,前座由他擴建于1929年。

他的故居,還得算上1910年建起的私家花園“小玲瓏山館”。

還得算上1929年,為紀念母親而建的私人別墅“望慈山房”。

這座位于珠海唐家灣山房路99號的小樓,早就不足以放下他的心胸與夢想。

在此出生的他,只住到12歲。

1874年,作為我國第三批留美幼童,他跟著容閎去美國留學。

歸國后,當過駐朝鮮總領事、山東大學校長,后來又當過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再后來,又出任中山縣縣長。

那座山清水秀、奇花異木、亭臺樓閣,還建有準備迎接他的同學和美國總統胡佛的山房的園林——“小玲瓏山館”,1921年為“與民同樂”而改名為“共樂園”,1932年宣布贈予唐家鄉。

那座“望慈山房”,在他當縣長時,成了中山縣政府辦公室。后來在1989年,他的遺孀與子女把它捐給了唐家鎮人民政府,作為老人活動中心。

就這樣,這位清末至民國的名人、致力于維護國家主權與外交權益的外交家、推進民主共和的政治活動家、為政清廉的“布衣縣長”,成了化私為公的化身。

這三個景點,成了不只屬于他自己的故居。

讓人們記著,一個不只屬于他自己的人。

(2017年3月12日)

唐國安故居

堂堂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的老家就是這樣的嗎?

就是在雞山村彎來繞去的陋巷里,一個狹窄的小院;

就是一座青磚土木結構的小平房,還是他父親建的。

1858年,他在此出生時是這樣;14歲出洋時是這樣;到現在還是這樣。

當然,現在更破舊了。

當年,他作為第二批留美幼童,跟著容閎出國讀書。

令人驚嘆的是,八年后從耶魯大學歸來,有過許多顯要的身份,他的故居并沒有搖身一變。

不過,只要聯想到他的恩師容閎,就明白了。

只要想起他被稱為“容閎第二”,就明白了。

作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連續四年帶了120名幼童留美;

作為“游美學務處”會辦,他錄取了180名學生并親送其中47名庚款赴美學生。

容閎歸國后不修祖屋,卻把錢捐去辦留美預備學校“甄賢社學”;

他出任清華校長,不修己家,卻為經費與校園四處奔波,光近春園及長春園東南隅,就陡增了480畝校園。

一樣的榮歸故里,另類的衣錦還鄉啊!

一個全面引進西學體制,堅持“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的教育方針,開清華百年基業的人,一個55歲心力交瘁倒在校長任上的人,不會被光陰忘記。

2011年清華百年華誕,就在他的家鄉建起了他的紀念館、紀念學校,還遷址復建了他的故居。

雖然故居嚴格按1:1修舊如舊,但畢竟是仿建品,只是一個化身。

人們仍然穿過一條又一條小巷,去尋找它的“原件”。

為的是,那里更能看得到一個人的志向,以及理想。

(2017年3月27日)

蘇兆征故居

院子很小,院墻是用粗糙的蠔殼壘起的,圍出了海島特色。

房子很矮,一座兩間的磚木平房,并一間偏房,祖父留下的。

1885年,他在這里出生,于偏房度過了17年的時光。

同所有的農家漁家少年一樣,他親歷了水深火熱。

這間屋告訴他鐘寶的故事,告訴他鐘寶在康熙年間助力施瑯收復臺灣的英雄氣概。

村口的大炮,是鐘寶帶回家鄉的,150年后在抗英斗爭的怒吼,告訴他渾身是膽的力量。

每天走在用英國人賠款修起的白石街上,告訴他揚眉吐氣的感受。

不過,這座老屋終于放不下他18歲的抱負,淇澳島因此少了一位農民。

自此,香港的外輪多了一位閱盡風云的雜役;

孫中山的同盟會,多了一位披荊斬棘的成員;

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有了一位英勇的指揮者;

1925年,轟動世界的省港大罷工,有了一位杰出的領導人;

1926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有了一位眾望所歸的委員長;

1927年,廣州起義的腥風血雨中,有了一位挺身而出的工農民主政府主席;

1928年6月莫斯科的中共六大,中央政治局的五位常委中,有了一位非凡的海員;

直至1929年2月上海病床邊,鄧穎超記下了他“大家共同努力奮斗”的遺言……

如今,這座簡陋的平房,真的裝不下他叱咤風云的生命。

好在老屋旁邊辟了一座陳列館,講解著他光輝的人生。

風塵仆仆的他,在廣場上站成一尊銅像。

屹立著,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一個永放光芒的身影。

記錄著,從一個海島之子到中國工人運動領袖的征程。

(2017年3月25—26日)

古元故居

這座正門屋檐上彩繪著喜鵲、鴿子、梅花、菊花、壽山石與長壽竹,兩邊屋檐同樣是花鳥灰塑的房子;

這座正廳建有神樓與雕花木屏風的房子;

這座父親從巴拿馬開小雜貨店回來,建起的兩進夾一天井的青磚平房——

坐落在珠海那洲村,以濃郁的藝術氣氛,顯得如此與眾不同。

讓1919年出生的他,天生成了美術發燒友。直至13歲到省城讀省立一中,課余就與素描、水彩靜物、風景寫生為伴。

高中時,日本飛機的轟炸把他驅回故鄉,成了抗日救亡宣傳隊員。

愛國的熱情與對藝術的向往,讓他帶著19歲的熱血,成了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的學員。

用鬼子扔下的炮彈皮做成的木刻刀,記錄炮火連天與前仆后繼的時代。

造就了徐悲鴻贊嘆的“中國藝術中一卓絕之天才”。

再后來,成了中央美術學院的院長,舉世著名的美術家與美術教育家。

如今,那洲村這座平房,大廳、偏房及木板閣樓所有的墻壁上,掛滿了他半個多世紀創作的畫作。

這些充滿生活氣息、戰斗激情、盎然詩意的作品,展示了刻刀與畫筆下無與倫比之美。

展示了,從這間老屋里走出的人民畫家輝煌的一生。

(2017年3月31日)

楊匏安,沒有故居

這位華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

這位當過共產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部長的“高官”;

這位大革命失敗后,被國民黨列為“秘字第一令”通緝的“共產黨首要”,最后用鮮血染紅了龍華凌霄的革命先烈……

是一位沒有故居的人。

據知他在珠海北山村正街的那座青瓦粉墻黑大門的房子,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倒塌了,到70年代,成了一處沒有圍墻的空地。

因為窮,他的家人也一直沒有錢修整。

當年,他就是提著腦袋,帶著饑寒交迫的一家干革命的。

3歲的小女,就因無錢治病而夭折。

在1931年7月25日的上海,國民黨當局從他身上搜到的全部物品是——一張五塊錢,兩張兩塊錢,以及一副眼鏡……

一張便條從獄中帶出,吩咐家人:縫紉機雖窮不可賣去——這是家中唯一的謀生工具。

蔣介石派人多次勸降,許以高官厚祿時,他視如糞土。

蔣介石親自打電話到獄中,他一聽是蔣的聲音,憤然摔掉了話筒。

他給家人的遺言是:千萬不能接受這些人的錢和物;如果沒辦法生活就立即南返(回老家)……

犧牲后,他的母親、庶母與妻子,繼承他的遺志,默默從事地下革命工作……

現在,這位沒有故居的偉人,住在“楊匏安舊居陳列館”里。

無言地講述理想與信念。

講述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清貧與富有。

(2017年3月1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右玉县| 聊城市| 永济市| 麻江县| 浙江省| 荆州市| 当阳市| 亳州市| 大田县| 开化县| 土默特右旗| 巴中市| 阿勒泰市| 永寿县| 南川市| 津市市| 海宁市| 柯坪县| 西安市| 江陵县| 承德县| 青浦区| 土默特右旗| 芒康县| 濮阳县| 稻城县| 灵寿县| 平远县| 金华市| 博罗县| 新营市| 平遥县| 海门市| 惠东县| 鄂州市| 蒙山县| 安庆市| 富顺县| 大理市| 开鲁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