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最初背誦《三字經》的時候,“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就被牢記于心了。當時,只是狹隘地把經句直譯,簡單地理解為“父親要是不教育兒子,就是有過錯的;老師要是不嚴厲管教學生,就是懶惰的”。盡管這種認識上的不足與缺欠是一目了然的,卻構成了筆者對父親、教師角色意識的最原始認知——父親、老師對子女、學生有管教之權利,要行使管教之責任。
現在想來,當時受到如此教誨,想必是強化我們做子女、當...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記得最初背誦《三字經》的時候,“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就被牢記于心了。當時,只是狹隘地把經句直譯,簡單地理解為“父親要是不教育兒子,就是有過錯的;老師要是不嚴厲管教學生,就是懶惰的”。盡管這種認識上的不足與缺欠是一目了然的,卻構成了筆者對父親、教師角色意識的最原始認知——父親、老師對子女、學生有管教之權利,要行使管教之責任。
現在想來,當時受到如此教誨,想必是強化我們做子女、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