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白鹿洞歌
- 青山嫵媚:范煒散文集
- 陳林森主編
- 1262字
- 2023-03-15 17:51:11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窺人世煙云重……
明代萬歷辛巳三月,有一位道人來到白鹿洞書院,盤桓數日,忽筆走龍蛇,留下了這首氣勢非凡的《游白鹿洞歌》,詩末落款為:“紫霞真人編蒲為書。”傳說學子們起初不肯借筆墨于他,待看過詩,后悔不迭,再尋這位道人,已杳然不知去向。有人說這位紫霞真人其實就是明嘉靖時的狀元、后云游四方的羅洪先。
廬山東南腳下的白鹿洞確是一處讀書求學問的清幽所在。它背倚五老峰,面對貫道溪,林木簇擁,百鳥鳴啼。第一個來此隱居讀書的是唐代文人李渤,不知是因為他為自己養的一頭白鹿掘了一個洞,還是地勢周圍高、中間低,形似洞的緣故,這地方便以“白鹿洞”的名字傳開了。南唐時始建學于此,號稱“廬山國學”。到了宋初,在舊址上建立了書院,取名“白鹿洞書院”。從此,這名字成了天下讀書人心神向往的圣地,朗朗書聲綿延于明、清兩代,與岳麓、睢陽、石鼓并稱為全國四大書院,而白鹿洞則被譽為“海內書院第一”。
誰能想到在這偏離城鎮、草木掩映的山林深處,竟會藏著一所馳名中外的古代高等學府。只要看一看自宋至清來此講學、造訪的名師巨儒的名單,就可以掂出白鹿洞的分量:朱熹,陸九淵,虞集,李夢陽,王陽明,黃宗羲,張維屏,康有為……真是群星燦爛,令人仰慕。走入書院,那撲入眼簾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那一根根合抱粗的高大的朱紅圓木柱,那一排排碑廊和眾多楹聯題匾,那殿堂里刻繪的古代先賢肖像……于靜謐中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給人一種莊重和高深之感。好像這里仍有學子在聚精會神地上課,叩訪者不由得輕抬腳步,生怕驚擾了他們的學習。陳列室里小心翼翼存放的歷代殘磚剩瓦,還有泛黃的學生考卷和教材,無不述說著書院的久遠歷史和文化品位。
真正使白鹿洞書院發揚光大、名聲遠播的是宋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他不僅培養了如軍事家余階、政治家江萬里等一批俊彥英才,而且奠定了中國書院的基石,使中國書院自此步入成熟的軌道。他制定的白鹿洞學規,也為以后的官學私學所遵奉,甚至影響到海外。1985年,日本岡山縣井原市“興讓館高等學校”選派師生遠渡重洋來到白鹿洞書院,虔誠地面對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石碑,高聲朗讀。這所學校的師生每天上課前都要齊誦朱熹制定的學規,140多年來從未中斷。所以,在白鹿洞書院春風樓前矗立朱熹銅像,讓后人永遠銘記他發展教育的無量功德,實在是一件快慰人心的事。
徜徉在書院前寬敞平整的場地上,呼吸著山里清新甜潤的空氣,任目光隨意溜達,整個身心頓時輕松至極;不知不覺到了貫道溪,站在枕流橋上,看嘩嘩的流水在澗中石塊間左沖右突;尋覓溪中砥石、兩岸巖石上的古人題刻,跋涉攀援,興味盎然。想到前人能有這樣一處山環水繞的閑靜求學環境,真讓人羨慕不已。
1996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員考察廬山申報世界文化景觀資格,專家們紛紛為白鹿洞書院揮筆題詞:“我希望我們的學校也有這樣好的學習和反思環境。”“為了人類的將來,保護文化和自然,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古代建筑,是中國文化的標志。”
這,何嘗不是一曲新的白鹿洞之歌?
刊于2002年3月14日《江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