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淋淋的頭顱被公然置于托盤之上,施洗者的終曲作為隱喻,被許多畫家闡釋。但多數熱衷美女與死亡的游戲,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語言的點悟,被動的“獻祭”是被斬下的頭顱依然不滅的眼,蒼茫茫刺向上空,一如陀氏在《罪與罰》中問:是不是有權利去擁有權力?
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讀解中,大多數人達成共識,認為他在經歷被槍決事件之后篤信宗教、推崇沙皇,后者往往隱含非議。盡管非議的俗世大多是為“權”作揖者、賣身...
上QQ閱讀APP看后續(xù)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血淋淋的頭顱被公然置于托盤之上,施洗者的終曲作為隱喻,被許多畫家闡釋。但多數熱衷美女與死亡的游戲,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語言的點悟,被動的“獻祭”是被斬下的頭顱依然不滅的眼,蒼茫茫刺向上空,一如陀氏在《罪與罰》中問:是不是有權利去擁有權力?
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讀解中,大多數人達成共識,認為他在經歷被槍決事件之后篤信宗教、推崇沙皇,后者往往隱含非議。盡管非議的俗世大多是為“權”作揖者、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