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既猜對了,又猜錯了
書名: 狂飆大清,回到康熙封太子前作者名: 金陵夢不醒本章字數: 2006字更新時間: 2023-03-16 12:50:16
王輔臣對周培公不熟,不過這人當初敢只身前來勸降,也是個有勇有謀之人。
他向來尊敬強者,進門對著周培公就是抱拳一禮:“前線戰事正吃緊,培公怎么有空來我這個閑置的提督府來啊,快坐快坐。”
周培公也抱拳致謝,從容入座,笑著開口:“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啊,下官來此找王大人自然是有事。”
聽了這話,王輔臣心里一沉,能讓周培公離了前線來平涼的只有紫禁城的那位了,看來是真的要亡他王家。
心里哀慟幾息,還是強顏歡笑的讓下人上茶。
周培公端起茶盅,用蓋子撇了撇上面的浮葉,他看的出王輔臣暗藏的心急和不安,不是他不通情達理,而是要讓王輔臣真心的歸順二阿哥,心悅誠服。
就必須先讓他心理上陷入絕境,才顯得雪中送炭之可貴。
“不知培公此次前來是為了何事?本官這心里.....”王輔臣沒有說完,可急切之意已是躍然臉上。
不緊不慢的喝了一杯茶,周培公放下茶盞,淡淡的開口:“王大人猜對了,也猜錯了。”
這說的就讓王輔臣心驚不已了,可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說自己猜對了,那就是皇上果真是想要他的命。
猜錯了是指這個事還有轉機?
忙不迭的追問:“哎呀,培公,就不要戲弄于我了,我現在的處境旁人看不出來,培公你還不知嘛。我王府上下幾十口人,提督府跟隨我十幾年的部下,可都是案板上的魚肉呢。”
王輔臣再也穩不住心神,這么多天的擔憂和思慮,這一刻全部都破防而出。
接著再問一句:“到底何為我猜對了,為何我又猜錯了?”
周培公看在眼里,差不多了,直言道:“王大人不愧是歷經兩朝的一方巡撫,的確深謀遠慮,王大人所猜想之事的確如此,那位必不會放過背叛自己之人。”
見王輔臣臉上更加的灰敗,眼底已是有了絕望之色。
如今王輔臣降清之后,兵權盡失,就算是被逼上了絕路,也無后退之余地了。
如何不讓他絕望。
“不過,王大人又猜錯了,因為那紫禁城城里可有一個人愿意救王大人您。”
周培公肅言正色的說道,眸子里是不容錯失的鄭重。
讓王輔臣快要涼掉的心重新起了一絲溫度,他也不顧什么體面和尊嚴了,只要能有一線生機,哪個想死。
站起身,一步跨到周培公前面,雙手抱拳,長揖到底,良久才抬頭認真的道:“請培公賜教,救我提督府上下百人之命。”
周培公忙站起身,雙手扶起王輔臣,抓著他的手輕聲的說:“那位年紀雖小,王大人切不可輕視之。”
說完給了王輔臣一封信。
接過信,王輔臣展開看了起來。
看完了信,他已是重燃斗志,好!好一個二阿哥,他王家日后就是二阿哥的馬前卒。
見他已是明了,培公也放心了,王輔臣是個聰明人。
人不怕一時的摔倒,怕的是摔倒之后再沒有站起來的機會,所以王輔臣才想要以一人之死保全家族。
如今還有可期的未來,被未來的儲君記在了心里,何愁王家的前程。
王輔臣定下心來,跟周培公又喝了一盞茶,正要留飯時,卻見周培公起身告辭。、
知道他們幾個發小要喝酒聚聚,王輔臣自然放人。
二人又是客氣的寒暄了幾句,周培公告辭。
到了龔榮的府上,一進門,就見黃九疇已是等不及的迎了出來。
“你啊,還是跟小時候一個樣,猴急猴急的,弟妹還是能忍的下你!”周培公調笑。
“那個娘們有啥不能忍的,咱自有讓她舒坦求饒的法子。”黃九疇不羈的笑道。
龔榮笑著搖頭,幾人一下像是回到了小時候,若是那李自成未曾攻城,他們是否還會有如今的際遇,真的就未可知了。
一晃眼都三十年過去了。
幾人談笑著入了酒桌,龔榮就問周培公此次的來意。
如果換成了旁人,周培公必不會說,畢竟二阿哥如今還小,不能讓他結交大臣的名聲傳出去。
但是龔、黃可是自己的生死之交,沒有他們,自己可不能立下勸降王輔臣的功勞。
對他們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于是低聲將事情說了。
龔榮得知這勸降之后還有這樣的事,也是唏噓不已。
若不是二阿哥,怕是自己的主公真的要自盡謝罪了,那自己豈不是等同于害了主公。
王輔臣對他有知遇之恩,又有提攜之情,龔榮黃九疇是真心的感謝出以援手的二阿哥。
幾人不說這個話題,繼續把酒言歡,直至喝到了天色大黑。
酩酊大醉,被仆扶下去歇息了。
第二日周培公酒醒之后,就跟龔榮、黃九疇告辭,去趕圖海的大軍。
約好待三藩平定之后,再好好的相聚。
龔、黃二人相送十里,方不舍回頭。
十天之后紫禁城乾清宮,康熙的御案上就放著了王輔臣請辭平涼提督的奏折。
康熙擰眉,這王輔臣突然上表請辭是何意,且言辭懇切,說自己多年征戰早已舊傷累累,兒子王吉貞更是無能之輩,父子二人因錯投吳三桂而每日痛心后悔。覺得愧對君父,無顏在為官,更無顏面君。只求已白丁之身回到鄉下,了此殘年。
說實話,康熙心里的確介意王輔臣的反叛,但是這號稱“西路馬鷂子”的小梟雄,愿意不帶一兵一卒,放棄高官厚祿,只帶著全家老小回山西老家反省。他還是很有感觸的,覺得這王輔臣也知趣。
也就沒了痛打落水狗的念頭。
想了想,提起朱筆,在奏折上寫了個準。
然后想了想,有下了一道圣旨,重新封王吉貞為兵部侍郎,入京就職。
這既是恩典,同時也是為防止這個一生戎馬反復無常的王輔臣再度反清的人質。
就此王輔臣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蟄伏。
直到胤礽帶兵攻打蒙古之時,王輔臣才見到了自己這一生最后忠誠的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