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天工開物
  • (明)宋應星著 李經邦譯注
  • 9412字
  • 2023-03-09 17:40:26

乃粒

宋子[1]曰:上古神農氏[2]若存若亡,然味[3]其徽號[4]兩言,至今存矣。

【注釋】

[1]宋子:作者自稱。子,古時男子的美稱或尊稱。

[2]神農氏:炎帝。

[3]味:體會。

[4]徽號:美好尊貴的稱號。

【譯文】

宋子說:炎帝或許存在,或許不存在,如果仔細體會一下這個尊稱的含義,其實直到現在炎帝依然存在。

生人[1]不能久生,而五谷[2]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3]。不然,神農去陶唐[4],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5],豈有隱焉?而紛紛嘉種,必待后稷[6]詳明,其故何也?

【注釋】

[1]生人:即生民,人。語出《孟子·公孫丑上》:“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唐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民”為“人”。

[2]五谷:指麻、菽(shū,豆)、麥、稷(小米)、黍(黃米)。

[3]種性隨水土而分:作物的屬性因水土的不同而不同。

[4]陶唐:堯帝。

[5]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語出《周易·系辭下》:“神農氏作,斫本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意為教導天下人耕種的益處。

[6]后稷:周朝先祖,名棄,善種莊稼。

【譯文】

人無法自己生長,而要靠五谷養活自己;五谷也無法自己生長,而是靠人去種植。土壤歷經各個時代變得不同,作物的種性也因水土不同而不同。否則,從神農到堯帝,人們以五谷為食已經有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天下人對耕種的好處難道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后期出現的許多優良品種,一定要等到后稷來做出詳細說明,是何緣故呢?

紈褲之子[1],以赭衣視笠蓑[2];經生之家[3],以農夫為詬詈[4]。晨炊晚餉,知其味而忘其源者眾矣!

【注釋】

[1]紈褲之子:指不學無術的富家子弟 。

[2]以赭(zhě)衣視笠蓑:以罪犯的裝束來看待農民的裝束。赭衣,古代罪犯所穿的衣服為赤色,這里指代罪人。

[3]經生之家:讀經書的人,泛指儒生。

[4]詬詈(lì):詬病,辱罵。

【譯文】

不學無術的富家子弟像看待罪犯一樣看待農民,飽讀詩書的儒生也把農民當作辱罵別人的代稱。他們整日飽食,評判美味,卻不知道飯食的來處。這種人實在太多了!

夫先農[1]而系之以神,豈人力之所為哉?

【注釋】

[1]先農:神農。

【譯文】

把神農當成神一樣祭祀尊敬,由此可見種植五谷不僅僅是人力的作用啊!

總名

凡谷無定名。百谷,指成數[1]言。五谷,則麻、菽、麥、稷、黍,獨遺稻者,以著書圣賢起自西北也。

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來[2]、牟[3]、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餌[4]、膏、饌[5]之中,而猶系之谷者。從其朔[6]也。

【注釋】

[1]成數:總數。

[2]來:小麥。

[3]牟(móu):通“”,大麥。

[4]餌:糕餅。

[5]饌:飯食。

[6]朔:起初,初始。

【譯文】

谷物一直以來沒有固定不變的名稱。所謂百谷,是從谷物的整體來說的。通常說的五谷,指的是麻、菽、麥、稷、黍這五樣,唯獨少了水稻,這是因為著書的人是西北人。

現在養活全國人民的口糧 ,稻子占據其中的十分之七,小麥、大麥、黃米和小米等占據剩下的十分之三。麻和豆其實已經作為菜蔬、糕餅、油脂和飯食等其他用途,現在之所以還把它們歸為谷類,是由于承襲了一開始的說法。

凡稻種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1];粘者,禾曰稌,米曰糯[2]。南方無粘黍,酒皆糯米所為。質本粳而晚收帶粘,俗名婺源光[3]之類。不可為酒,只可為粥者,又一種性也。

【注釋】

[1]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秔,同“粳”。水稻有粳稻和秈稻之分。粳米黏性強,漲性小;秈米反之。

[2]禾曰稌(tú),米曰糯:稌即糯稻,是水稻的一個變種。

[3]婺源光:江西婺源地區的稻種名。

【譯文】

稻子的品種是最多的。不黏的,禾稱之稻,米稱之粳米;黏的,禾稱之稻,米稱之糯米。南方沒有黏黍,酒全用糯米釀造。本來歸為粳稻一類,但是晚熟帶有黏性,俗名叫作“婺源光”。不能釀酒,只能煮粥,這是另外一個稻種。

凡稻谷形有長芒、短芒,江南名長芒者曰瀏陽早[1],短芒者曰吉安早[2]。長粒、尖粒、圓頂、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黃、大赤、半紫、雜黑[3]不一。

【注釋】

[1]瀏陽早:湖南瀏陽地區的早稻種。

[2]吉安早:江西吉安地區的早稻種。

[3]雜黑:黑米之色。

【譯文】

稻谷的形狀大體分為長芒、短芒,江南地區有長芒稻種“瀏陽早”,有短芒稻種“吉安早”。具體細分則有長粒、尖粒、圓頂、扁面等多種。其中稻米的顏色也有雪白、淺黃、深紅、淡紫和雜黑等多種,不一而足。

濕種[1]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為社種[2],遇天寒有凍死不生者。最遲者后于清明。凡播種,先以稻麥稿[3]包浸數日,俟其[4]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許,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畝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過期,老而長節,即栽于畝中,生谷數粒,結果而已。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

【注釋】

[1]濕種:浸濕谷種。

[2]社種:春社日時進行浸種。

[3]稿:禾稈。

[4]俟(sì):等待。

【譯文】

浸種的日子,最早是在春分這日以前,稱為社種,如果天氣寒冷有被凍死不生長的。最遲是在清明這日之后。播種的時候,事先以稻稈或者麥稈包好種子,浸泡數日,等待種子發芽之后撒播到秧田之中。等種子發苗長一寸多,就稱為秧苗。秧苗生長三十天后,就可以拔起分插栽種。假若碰上稻田干旱或水澇,則不能進行。秧苗過了插秧的時期就會變老拔節,即便插到秧田之中,結谷也非常少。通常來說,一畝秧苗可以插二十五畝的秧田。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獲,粳有救公饑[1]、喉下急[2],糯有金包銀[3]之類。方語百千,不可殫述。最遲者歷夏及冬二百日方收獲。其冬季播種、仲夏[4]即收者,則廣南[5]之稻,地無霜雪故也。

【注釋】

[1]救公饑:早稻名,又名五十日早。

[2]喉下急:一種早造早熟稻種。

[3]金包銀:一種早造糯稻。

[4]仲夏:指陰歷五月。

[5]廣南:廣東南部。

【譯文】

秧苗在插秧之后,早熟的品種,只需七十天就能采收,粳稻有“救公饑”“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銀”這些。稻種名每個地方叫法不一,難以全部描述。最晚熟的品種,則要經過由夏到冬共計兩百多天才能夠采收。那些在冬季播種、夏季采收的,是廣東南部的水稻,因為生長的地方沒有霜雪的緣故。

凡稻旬[1]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種冬收之谷,必山間源水不絕之畝,其谷種亦耐久,其土脈亦寒,不催苗也。湖濱之田,待夏潦[2]已過,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種,撒藏高畝之上,以待時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歲兩栽兩獲者[3]。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類也。六月刈[4]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5]。其秧清明時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無水即死,此秧歷四、五兩月,任從烈日暵[6]干無憂。此一異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則汲灌與稻相終始。農家勤苦,為春酒之需也。

凡稻旬日失水,則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種,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異也。

【注釋】

[1]旬日:十天。

[2]潦(lǎo):雨水很大的樣子,也指雨后大水。

[3]一歲兩栽兩獲者:指雙季稻。一年播種兩次,收割兩次。

[4]刈(yì):收割。

[5]再生秧:指經過一次或者多次“剃頭”再移植的老秧。

[6]暵(hàn):干旱。

【譯文】

水稻如果失水十天,人們就會擔心土地干旱。夏種冬收的水稻,必須播種在山間有源源不絕的活水的田里,這種稻種生長期漫長,生長的土壤溫度低,長勢緩慢。位于湖邊的稻田,則要等到夏季雨汛之后,六月才能栽種,這些秧苗在立夏的時節播種,撒播在地勢高的農田中,等待生長時機。

南方平原的稻田耕種大多數是一年兩季。二次栽種的秧叫晚糯,不是粳稻。六月收割完早稻,用犁和耙整治舊田后,插再生秧。這種秧清明時就和早稻種同時播種了。早稻秧只要缺水一天就會死去,而這種秧苗經過四、五這兩個月,便不再畏懼曝曬和干旱。這是一個特異的品種。種植晚稻時,因為秋季多晴天,所以要經常對秧苗灌水。農家如此勤勞辛苦,是釀造春酒的需要。

水稻如若缺水十天就會死去,因此從中又衍生出一種旱稻,是不黏的粳稻,即使是高山也可以種植。這又是一個不同的品種。

香稻[1]一種,取其芳氣,以供貴人,收實甚少,滋益全無,不足尚[2]也。

【注釋】

[1]香稻:香稻分為香占、香糯、香粳三類。香稻的花、莖和葉都能夠散發香氣,煮出的米更是噴香撲鼻,所以稱為香稻。

[2]尚:崇尚,提倡。

【譯文】

有一種名為香稻的品種,因為它散發香氣,專供給大戶人家,但是收成產量很低,對身體也沒有什么滋補的好處,所以不提倡廣泛種植。

稻宜[1]

凡稻,土脈焦枯,則穗實蕭索。勤農糞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穢遺[2],榨油枯餅、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3]、萊菔子[4]為上,蕓薹[5]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6]、棉花又次之。草皮、木葉,以佐生機,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綠豆粉者,取溲漿灌田,肥甚。豆賤之時,撒黃豆于田,一粒爛土方三寸[7],得谷之息倍焉。

【注釋】

[1]稻宜:適宜稻子的農事。

[2]穢遺:糞便。

[3]胡麻:芝麻。

[4]萊菔(fú)子:蘿卜的種子。

[5]蕓薹(tái):油菜。

[6]桕(jiù):烏桕樹,種子可以榨油。

[7]一粒爛土方三寸:江西地區的農諺。指用黃豆來做肥料。

【譯文】

對于稻種來說,稻田如果貧瘠干枯,稻穗結谷就會稀疏。勤勞的農民往往使用多種肥料來讓稻田肥沃。人與家畜的糞便,榨干油的枯餅、“枯”是榨干了油而得名。芝麻籽餅、蘿卜籽餅是最好的,油菜籽餅稍次,樟樹籽、烏桕籽、棉籽餅最差。草皮、樹葉用來做肥料,以促使作物生長,全天下都是這樣做的。南方磨綠豆粉的地方,利用淘豆的溲水來灌田,肥效尤其好。黃豆便宜的時候,把黃豆撒在稻田里,一粒黃豆就可以使三寸見方的田變得肥沃,獲得稻谷的收益比成本多一倍。

土性帶冷漿者[1],宜骨灰蘸秧根[2],凡禽獸骨。石灰淹苗足[3]。向陽暖土不宜也。土脈堅緊者,宜耕隴,疊塊壓薪而燒之[4],埴墳[5]松土不宜也。

【注釋】

[1]土性帶冷漿者:即冷水田、冷底田或者湖洋田,指因排水不暢導致水溫、土溫低的酸性土田。

[2]骨灰蘸秧根:指施磷肥。

[3]石灰淹苗足:在秧腳撒石灰。石灰是堿性物質,能與土壤中的酸性物質發生中和反應,改進土壤。

[4]宜耕隴,疊塊壓薪而燒之:一種通過翻土和熏燒使土質疏松變得適宜耕種的方法。隴,同“壟”。

[5]埴(zhí)墳:黏土和壤土。墳,土質肥沃。

【譯文】

在冷水田耕種,適宜采用骨灰沾秧根的做法,禽骨、獸骨都可以。還可以把石灰撒在秧腳處。向陽的暖土則不適合這樣做。土質堅硬的稻田,要用犁耕起壟使土質疏松,把土塊堆疊,用柴草熏燒。那些土質松肥的稻田就不適合用這種方法。

稻工[1] 耕 耙 磨耙 耘耔[2] 

凡稻田刈獲不再種者,土宜本秋耕墾[3],使宿稿化爛,敵糞力一倍。或秋旱無水及怠農春耕,則收獲損薄也。

凡糞田,若撒枯澆澤,恐霖雨至,過水來,肥質隨漂而去。謹視天時,在老農心計也。

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則土質勻碎,而其中膏脈釋化[4]也。凡牛力窮[5]者,兩人以扛懸耜,項背相望[6]而起土。兩人竟日,僅敵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窮,制成磨耙,兩人肩手磨軋,則一日敵三牛之力也。

【注釋】

[1]稻工:稻田耕作。

[2]耘耔(yún zǐ):意為除草。耘指用手除草,耔指用腳壅(yōng)泥除草。

[3]土宜本秋耕墾:指田地在當年秋天再次犁耕,也稱為犁冬曬白。

[4]膏脈釋化:指肥料分化開。

[5]窮:缺乏,不足。

[6]項背相望:語出《后漢書·左雄傳》:“監司項背相望,與同疾疢(chèn)。”此處指兩人共同拉犁,一前一后相望相助。

【譯文】

假使稻田秋收后不再冬種,那么最好在當年秋天再次犁耕,讓稻茬腐爛,這相當于多施一倍的糞肥。如果秋天干旱缺水,或者像有些偷懶的農民那樣等到來年春天才犁耕,收獲勢必就會減少。

給田施肥時,如果是撒枯餅或澆稀糞,都會擔憂連綿大雨,因為雨水一洗刷,肥分就會隨之流失。謹慎觀察天氣的變化,全在于農民的心計了。

稻田犁了一遍以后,勤勞的農民還會犁第二遍、第三遍,然后才耙,這樣土質才會均勻疏松,肥分才能徹底溶解化開。缺少耕牛的,一般是兩個人用木杠懸拉著犁鏵,一前一后共同使力推拉翻土,兩個人干上一整天才頂得上一頭牛。如果犁耕后也沒有耕牛,就制作磨耙,兩個人用肩和手拉著磨耙耙地,耙一天可以抵得上三頭牛。

凡牛,中國惟水、黃兩種[1]。水牛力倍于黃,但畜水牛者,冬與[2]土室御寒,夏與池塘浴水,畜養心計亦倍于黃牛也。凡牛,春前力耕汗出,切忌雨點,將雨,則疾驅入室。候過谷雨[3],則任從風雨不懼也。

【注釋】

[1]凡牛,中國惟水、黃兩種:中原的牛只有水牛、黃牛兩個品種。中國,指中原。

[2]與:給予。

[3]候過谷雨:意思是牛一旦過了谷雨這個節氣,就不怕風雨了。

【譯文】

中原地區的牛只有水牛和黃牛兩個品種。水牛的力氣是黃牛的雙倍,但是畜養水牛,冬季要給它土屋御寒,夏季要讓它去池塘洗浴,這樣所損耗的時間精力也是飼養黃牛的雙倍。牛在春耕的時候容易出汗,還需要注意不要讓它淋雨,要下雨時一定得迅速把它牽進屋里。在谷雨之后,它就不怕風雨了。

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藉牛力。愚[1]見貧農之家,會計[2]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3]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辦十畝,無牛用鋤而勤者半之。既已無牛,則秋獲之后,田中無復芻牧[4]之患,而菽、麥、麻、蔬諸種,紛紛可種。以再獲償半荒之畝,似亦相當也。

【注釋】

[1]愚:作者自謙。

[2]會(kuài)計:核算。

[3]不若:不如。

[4]芻(chú)牧:種草放牧。

【譯文】

蘇州地區努力耕田的人往往以鐵代替犁耙而不憑借牛力。依我看,貧窮的農家如果仔細計算一下購買耕牛和草料的價錢,以及耕牛失竊和生病老死等意外情況,實則還不如使用人力劃算。假如有耕牛的能耕種十畝田,沒有耕牛但勤用鐵的則可以耕種它的一半。既然沒有耕牛,那么秋收后也就避免了在田里蓄草放牧的麻煩,還可以在田里種豆、麥、麻和蔬菜等冬種作物。以這些得益和那損失的五畝相比,其實和有牛也差不多。

凡稻,分秧之后數日,舊葉萎黃而更生新葉。青葉既長,則耔可施焉。俗名撻禾[1]。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2]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草[3]之類,遇耔而屈折。而稊稗與荼蓼[4]非足力所可除者,則耘以繼之。耘者苦在腰手,辯在兩眸。非類既去,而嘉谷茂焉。從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觀铚刈[5]矣。

【注釋】

[1]撻(tà)禾:即耔,用腳壅泥除草。

[2]壅:用土壤或者肥料培育植物的根部。

[3](wǎng)草:水稗子。一種生長在田間的雜草。

[4]稊(tí)稗(bài)與荼(tú)蓼(liǎo):田間雜草名,根系發達,難以去除。

[5]奄觀铚(zhì)刈:語出《詩經·周頌·臣工》,意為一同去觀看用禾鐮收割稻谷。奄,同。铚,禾鐮。刈,收獲。

【譯文】

在插秧過了一段時間后,禾苗的舊葉會變得枯黃而逐漸長出新葉。等新葉長出,便可耔田了。通常叫撻禾。手拿木棍,用腳把泥壅向禾苗的根,把田間的雜草踩進泥里,讓它再難生長。像草這樣的雜草,耔田就可以除掉。而像稗子、苦菜和水蓼這些,不是腳能除去的,就要把它耘掉。耘田的人勞累的是腰和手,分辨禾苗和草在于雙眼。雜草去除后,禾苗就能生長茂盛。從此之后,排水防止澇害,灌水防止干旱,滿一個月之后即可準備鐮刀收割了。

稻災[1]

凡早稻種,秋初收藏。當午曬時,烈日火氣在內,入倉廩中,關閉太急,則其谷粘帶暑氣。勤農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糞肥,土脈發燒,東南風助暖,則盡發炎火[2],大壞苗穗。此一災也。若種谷晚涼入廩,或冬至數九天[3]收貯雪水、冰水一甕,交春即不驗。清明濕種時,每石[4]以數碗激灑,立解暑氣,則任從東南風暖,而此苗清秀異常矣。祟在種內,反怨鬼神。

【注釋】

[1]稻災:指從谷種到成熟收獲的水稻種植生產全過程中的八種災害。

[2]盡發炎火:形容禾葉枯黃的狀態。

[3]冬至數九天:即“數九寒天”。古代把從冬至起每九天稱為一個“九”,從“一九”到“九九”,共八十一天,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 。

[4]石(shí):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

【譯文】

早稻的谷種要在初秋的時候進行收藏。中午經過烈日曝曬,熱氣聚集在谷內,如果就這樣直接入倉,封倉又太著急,谷種就會帶著沒驅散的暑氣。勤快的農家很容易有這樣的隱患。這樣的谷種來年播種之后,田里的糞肥會使土壤發熱,又加上東南風增加濕度,大片禾苗就會像被火燒過一樣枯黃,損害結谷。這是第一種稻災。如果一直等到晚間谷種涼了再收進倉,或者在冬至這樣的數九寒天中,收藏一甕雪水或者冰水以備浸種,此法立春后無效。到第二年清明時節浸種的時候,每石谷種澆灑幾碗收藏的雪水,能迅速消除暑氣。這樣做的話,哪怕東南風吹來,禾苗也可以長得精神挺拔。所有的病根都在谷種內部,可有人卻因此埋怨鬼神作怪。

凡稻撒種時,或水浮數寸,其谷未即沉下,驟發狂風,堆積一隅。此二災也。謹視風定而后撒,則沉勻成秧矣。

凡谷種生秧之后,妨[1]雀鳥聚食。此三災也。立標飄揚鷹俑[2],則雀可驅矣。

凡秧沉腳[3]未定,陰雨連綿,則損折過半。此四災也。邀天晴霽[4]三日,則粒粒皆生矣。

【注釋】

[1]妨:損害。語出《國語·越語下》:“王若行之, 將妨于國家。”

[2]鷹俑:鷹的模型。

[3]沉腳:扎根。

[4]邀天晴霽(jì):遇上雨后天放晴。邀,迎候,希求。霽,雨后天晴。

【譯文】

播種的時候,如果恰好田里有幾寸深的水,谷種還漂浮著沒有沉下,此時又忽然遭遇狂風,那么谷種就會聚積到秧田的一個角落。這是第二種稻災。所以要特別注意風停了才能播撒谷種,谷種才能均勻地下沉到土里,繼而長成秧苗。

谷種長出秧苗后,要注意防止成群的鳥雀飛來啄食。這是第三種稻災。在田里立一個假鷹模型,就能將鳥雀驅走。

當秧苗還沒有扎下根的時候,如果天氣陰雨綿綿,就會損失過半。這是第四種稻災。如果碰巧雨后連晴三天,那么所有的秧苗就都能成活了。

凡苗既函之后,畝上肥澤連發,南風熏熱,函內生蟲[1]。形似蠶繭。此五災也。邀天遇西風雨一陣,則蟲化而谷生矣。

凡苗吐穡之后,暮夜鬼火游燒[2]。此六災也。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凡木母火子,子藏母腹,母身未壞,子性千秋不滅。每逢多雨之年,孤野墓墳多被狐貍穿塌,其中棺板為水浸,朽爛之極,所謂母質壞也。火子無附,脫母飛揚。然陰火不見陽光,直待日沒黃昏,此火沖隙而出,其力不能上騰,飄游不定,數尺而止。凡禾穡葉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見他處樹根放光,以為鬼也,奮梃擊之,反有鬼變枯柴之說。不知向來鬼火見燈光而已化矣。凡火未經人間燈傳者,總屬陰火,故見燈即滅。

【注釋】

[1]凡苗既函之后,畝上肥澤連發,南風熏熱,函內生蟲:指禾苗返青之后因土壤肥沃、氣候溫暖產生蟲害。既函,指禾苗返青長出葉、稈。

[2]凡苗吐穡(sè)之后,暮夜鬼火游燒:指稻瘟病。表現為禾葉上布滿褐色病斑。吐穡,禾苗抽穗。

【譯文】

禾苗返青長出葉、稈之后,土壤中的肥料連續揮發,再遇上熏熱的南風,稻葉內就容易生蟲。形狀像蠶繭。這是第五種稻災。如果這時能下一陣西風雨,那么蟲子就會死去而稻子就能存活下來了。

禾苗抽穗后,晚間有“鬼火”游蕩燒灼禾苗。這是第六種稻災。這種火由腐壞的木頭生出。木是母親,火是兒子,火蘊藏在木頭之中,木頭沒有壞,火就永遠藏在木中。每次等到多雨的年頭,荒野孤墳經常被狐貍挖穿,里面的棺材板被水浸泡,爛到一定程度,便是所謂的母質壞了。火失去依附就只能離開母體而四處飛舞。然而,陰火不能暴露在陽光下,只能等到日落黃昏的時候,才能從縫隙里沖出來,它無力向上飛騰,飄蕩不停,只能在幾尺高的空間內游蕩。如果禾葉遇到這種火,葉片就會立即被燒焦。追趕這種火的人,看到其他地方的樹根也發光,認為是鬼 ,舉起木棒奮力擊打,結果反而因此衍生出“鬼變枯柴”的說法。這些人不知道所謂的“鬼火”一見燈光就會消失。所有沒經過人間燈火點燃的火都屬于陰火,所以一見到燈火就消失不見。

凡苗自函活[1]以至穎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將刈之時少水一升,谷數雖存,米粒縮小,入碾臼中亦多斷碎。此七災也。汲灌之智,人巧已無余矣。

凡稻成熟之時,遇狂風吹粒殞落,或陰雨竟旬,谷粒沾濕自爛。此八災也。然風災不越三十里,陰雨災不越三百里,偏方厄難,亦不廣被。風落不可為。若貧困之家,苦于無霽[2],將濕谷升于鍋內,燃薪其下,炸去糠膜,收炒糗[3]以充饑,亦補助造化[4]之一端矣。

【注釋】

[1]函活:禾苗返青。語出《詩經·周頌·載芟(shān)》:“播厥百谷,實函斯活。”

[2]無霽:陰雨綿綿不停止。

[3]糗(qiǔ):炒米粉。

[4]造化 :自然界。

【譯文】

禾苗從返青到抽穗結谷這段時期,早稻每株大約需要三斗水,晚稻每株大約需要五斗水。一旦缺水,禾苗就會枯萎。在收割之前,如果缺少一升水,粒數雖然沒有變,但是谷粒卻會變小不再飽滿,用碾臼加工的時候也容易斷碎。這是第七種稻災。在引水灌溉方面的智慧,人們已經充分發揮沒有遺漏了。

稻子成熟的時候,如果碰上狂風吹落稻粒,或者遇到連續十多天的陰雨,稻粒沾了濕氣就會發霉變壞。這是第八種稻災。所幸風災的范圍一般不會超過方圓三十里,陰雨災的范圍也一般不會超過方圓三百里,這屬于局部災害,不會涉及很廣。但是谷粒一旦被風吹落就難以挽回了。如果是貧苦的農家,遇到陰雨連綿不放晴時,可以將濕谷放在鍋內,鍋下燒火爆去谷殼,炒米粉來作為糧食充饑。這也是補救天災的一種方法。

水利[1] 筒車[2] 牛車 踏車[3] 拔車[4] 桔槔[5] 

凡稻,妨[6]旱藉水獨甚五谷。厥土沙泥、磽膩[7],隨方不一,有三日即干者,有半月后干者。天澤不降[8],則人力挽水以濟[9]

【注釋】

[1]水利:這一節描寫的多是引水向上的水力機械。

[2]筒車:一種以流水為動力把水從低處引向高處的提水灌溉工具。

[3]踏車:一種鏈唧筒水車,因需人腳踏來推動,所以被稱為踏車。

[4]拔車:一種鏈唧筒水車,以人雙手轉動為動力。

[5]桔槔(gāo):春秋時候發明的利用杠桿原理制造的一種提水工具。

[6]妨:通“防”,防范。

[7]厥土沙泥、磽(qiāo)膩:指土壤的土質有沙土、泥土和貧瘠、肥沃的區別。磽,同“”,指土壤貧瘠。膩,指土壤肥沃。

[8]天澤:雨水。

[9]濟:彌補。

【譯文】

五谷之中,水稻特別需要借水防旱。各個地方的稻田土質不同,有的是沙土,有的是黏土;有的土壤貧瘠,有的土壤肥沃;有的灌水后三天就早早干涸了,有的卻要半個月才干涸。如果老天不下雨,就要依靠人力引水來調劑抗旱。

凡河濱有制筒車者,堰[1][2][3]流,繞于車下,激輪使轉,挽水入筒,一一傾于枧[4]內,流入畝中。晝夜不息,百畝無憂。不用水時,拴木礙止,使輪不轉動。

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轉盤,或聚數人踏轉。車身長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內用龍骨[5]拴串板,關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畝,而牛則倍之。

【注釋】

[1]堰:擋水的低壩。

[2]陂(bēi):此處指筑堤。

[3]障:阻擋。

[4]枧(jiǎn):引水的渡槽或者導管,一般為木制或者竹制。

[5]龍骨:水車別稱。

【譯文】

河邊有裝置筒車的,可以筑個低壩擋水,讓水流繞到筒車下方,沖擊輪葉促其轉動從而舀水入筒,筒中的水又可以一一注入引水的槽中,再流入田里。筒車轉動晝夜不停,即使灌溉一百畝田地也是不成問題的。不用澆水時,可用木頭拴住,不讓水輪轉動。

如果是湖泊或者池塘里不流動的靜水,可以用牛拉動轉盤來驅動水車,或者幾個人合力踏轉水車。長水車長兩丈,短水車長一丈,車內使用龍骨拴連串板,把水聚在一起讓其逆流而上。一個人一整天差不多可以灌溉五畝田,要是用牛還能加倍。

其淺池、小澮[1],不載長車者,則數尺之車。一人兩手疾轉,竟日之功,可灌二畝而已。

揚郡[2]以風帆數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此車為救潦,欲去澤水,以便栽種,蓋去水非取水也,不適濟旱。用桔槔、轆轤[3],功勞又甚細已。

【注釋】

[1]小澮(kuài):田間的小水溝。

[2]揚郡:今江蘇揚州地區。

[3]轆轤:戰國時期利用定滑輪原理發明的一種提水工具。

【譯文】

淺池塘和田間小水溝,容納不了長水車,那么可以用幾尺長的手搖水車。一個人雙手握住把手迅速轉動,用上一整天也最多灌溉兩畝田。

揚郡地區使用幾扇風帆來帶動水車,等風吹轉車,風停車就停。這種車是用來排水防澇的,即排去積水方便栽種,因為它是排水出去而不是引水進來,所以不適用于抗旱。用桔槔、轆轤這樣的工具來排水引水,功效就更加低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宜宾县| 文水县| 广水市| 龙岩市| 甘南县| 顺平县| 新津县| 沙洋县| 娄烦县| 西华县| 乌苏市| 虞城县| 海安县| 罗江县| 天水市| 莎车县| 洛阳市| 囊谦县| 齐齐哈尔市| 南郑县| 富川| 大荔县| 平乡县| 荣成市| 南丰县| 江永县| 田林县| 山阴县| 全南县| 阳信县| 福安市| 盐城市| 离岛区| 甘谷县| 东安县| 开原市| 新竹市| 来安县| 车险|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