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先勝后戰

2003年,全國聚氨酯合成革及復合材料行業高速發展,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投資了、生產出來了,就能賣得掉,就能掙大錢。在行業景氣的大背景下,公司有些中高層管理人員提出,公司要抓住機會,加大投資,投資一些所謂的“新工藝、新技術、新項目”,加大產品開發,“大干快上”,快速做大做強。此外,全國同行業中的實際情況是,一些中小企業在項目投資方面投入了較多的資金,其中有一些快速上馬的項目投入與產出并不十分理想。

我感覺到,全國同行業中的一些中小企業投資有些過于隨意,公司有些中高管在項目投資和經營過程中也存在“盲動癥”。20世紀90年代中期,安利在一些投資項目上“大而化之”“大手大腳”,投資經營不講策略,在項目啟動初期,沒有全面分析市場需求、市場環境、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安全政策,沒有系統分析公司自身的資源、條件和能力,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上陣,結果亂了陣腳,導致項目投資失敗,給企業帶來了重大損失和風險。我們絕不能再犯過去的錯誤。

企業成長發展有著不同的階段,應“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當企業還在“牙牙學語、步履蹣跚”的階段時,不能要求它大步流星、高歌猛進;當企業成長起來時,不能依然唱著搖籃曲,渾然不覺面對最好的成長發育期。山腳有山腳的歌,山腰有山腰的歌,山頂有山頂的歌。一個不明白什么階段“該唱什么歌”的人,一定“唱不出動聽的歌”。因此,企業在項目投資、技術開發、客戶經營等方面的決策應理性,首先要充分做好要素分析,做好研究、論證和評估,系統論證項目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在分析當前的條件資源和長遠戰略目標之間做好平衡,平衡好“始”與“終”的關系,平衡好現在所擁有的資源與未來將要實現的目標之間的關系,確保決策科學合理。

在投資、開發和經營過程中,要先分析自己有“幾斤幾兩”“多胖多瘦”,事情值不值得干、能不能干,要先“算著干”,配置資源、條件,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先干”,“干了算”“干后算”。總體而言,正確的投資、開發與經營,就是要“先勝后戰”,即根據未來的目標來配置現有的資源;而不是“先戰后勝”,即根據現有的資源來決定未來的目標。

“先勝后戰”是以未來決定現在,而不是以現在決定未來。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有一條極為重要的軍事原則,就是孫子所說的“未戰先勝,勝在戰先”。“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孫子認為,未戰之前就能預料取勝,是因為籌劃周密、條件充分;未開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具備取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的取勝機會就大,準備不充分就會失敗。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后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后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勝利之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毛澤東在《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中說過,“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沒有把握的事情,絕對不能做”。因此,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無準備就無把握,各項決策和行動要充分分析,充分準備,準備全,準備細,準備到底,準備萬一。“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要充分考慮到各種要素和可能“意想不到”的情況。

項目投資、技術開發和客戶經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往往需要考慮一系列的問題,比如,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實施,項目可能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可能的投入有多大,取得的效益有多大,現有的資源、條件和能力是否能支撐,如果不能,可能要在哪些方面做好準備;業界相關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有哪些,哪些是真正適合需求的。

一些企業在投資、開發與經營上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就是忽略未來的發展,不用未來決策現在,而是簡單地、消極地用現在決策未來,甚至用過去決策未來,這是典型的“推式”思維,是“有什么、做什么”的思維,是先始后終、先戰后勝的思維。行為固然十分穩妥和可靠,但有可能坐失外在的機遇,可能陷入保守。

企業不應簡單地根據現有的資源和條件來決定未來的目標,而是應該根據未來的目標來配置現有的資源和條件,這是“拉式”的思維,是“干什么、想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思維,是先終后始、先勝后戰的思維。就好比企業計劃建造一棟高樓,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把總體規劃做好,把藍圖設計好;其次找資金,找施工隊伍,這樣才能把高樓建得安全、美觀和實用。

正確的投資、開發與經營,應做好“五可”。《孫子兵法》開篇《始計》中提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這里的“廟算”指的是在祖廟里舉行儀式,定計劃、作決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廟算”之妙。即事先謀劃籌措、分析研究,從而根據具體的客觀現實制定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決策,這就是孫子所說的“計”。

孫子認為,戰爭的勝利,主要取決于“五事七計”,這是基本面、實力面、戰略面。計算比較敵我雙方“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得到“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由此就可以知道戰爭勝負的情形了。

孫子將《計篇》作為兵法之首,可見其對計劃運籌的重視。這種“未戰先算”的兵家謀略運用到企業項目投資、技術開發、客戶經營等決策中,就是要在“未戰”時,根據謹慎性原則,高度重視市場調查和可行性研究,對市場、客戶、技術、資金、人力、效益、生產、供應,以及社會各種資源、環境、法律等各種要素,進行客觀、全面、真實和充分的調研分析,論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財務的盈利性,經濟的合理性,技術的先進性和適應性,以及建設條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企業應反對憑經驗、“拍腦袋”辦事,不打莽撞之仗,不打糊涂之仗,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做好立項和可行性研究,知己知彼,把有利條件分析透,把不利因素估計足,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這是企業決策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簡單地說,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要正確做出決策,就要充分分析“五可”,即市場可期、技術可行、資金可能、效益可見、風險可控,這才是可行、可靠和可實施的。

市場可期,即分析項目或產品的市場容量和市場空間大不大、行業成長性和市場需求如何、行業處在哪個階段。比如,行業成長期應加大投資,成熟期應適當投資,衰退期應謹慎投資或減少投資等。技術可行,即分析項目或產品采用的工藝技術是否先進適用。資金可能,即分析項目需要多少資金;資金來源是什么,是銀行借貸籌資,發行股份或債券籌資,還是利用財政撥款或者企業自有資金投資。效益可見,即分析項目或產品的投入成本與經濟效益,測算投資利潤率、投資回收期、凈現值、現金流等財務指標。風險可控,即分析項目對自然、環境、經濟、安全、環保和社會效益的風險影響,是否有相應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手段。要有風險“防火墻”,風險應是可控、可承受的,努力規避風險、化解風險。

企業先勝后戰,要依靠、依托“五本”。《論語》中有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本”是什么?就是植物的根,有根才能吸收營養,不斷生長,而且有根才能站得住,無懼風雨。“本”可以理解為一個企業、組織或個人的本質、規律、主要矛盾、源頭、初始,這些東西像植物的根一樣重要。就企業而言,中小企業資源、能力和條件有限,戰略、方向和決策要充分依靠、依托“五本”,即本業、本土、本領、本錢、本人,才更容易成長和成功,不會出現大的風險。

本業,就是全神貫注、聚精會神,耐得住寂寞,專心致志去聚焦資源、經營主業,這是根基,不能隨意改變、動搖。很多人頻繁地變換自己的領地和模式,分散資源,像做短線交易一樣,這次掙了點,下次又賠了進去。我們要集中力量,選擇堅持和堅守。本土,就是要本地化經營,尤其是初創企業、初創項目,不能隨意進行異地經營、跨國經營。本領,就是做生意時沒有把握絕不涉足,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熟不做,不懂不做,隔行如隔山,只有了解、熟悉一個行業,研究透它的規律,具備比較成熟的本事和業務能力,成功概率才會大大增加。本錢,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投資是有風險的,有多少本錢,就有多大能力,不能過度加杠桿、過度負債經營。本人,我們經營企業是自己干,“自己的孩子自己養”,還是聘請“洋槍隊”?我認為要自己干,尤其是初創企業、初創項目更要親力親為,沉下心、撲下身自己干,自己的企業讓“保姆帶”、讓“別人養”是做不好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立”,聘請職業經理人經營管理企業,是條件成熟的大中型企業所做的,條件尚未成熟的中小企業,應踏踏實實、本本分分地經營管理好自己的企業。

總而言之,我們在投資、開發與經營決策前,應“廟算”謀先,運籌帷幄,關鍵工作要預先分析研究、準備充分,制訂計劃和方案要詳盡周密,執行要快速高效,唯有此,才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先始后終、先戰后勝,是簡單地、消極地用現在決策未來,甚至用過去決策未來,是“推式”思維,是“有什么、做什么”的思維。

先終后始、先勝后戰,是根據未來的目標來配置現有的資源和條件,是“拉式”思維,是“干什么、想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思維。

正確的決策要充分分析“五可”,即市場可期、技術可行、資金可能、效益可見、風險可控。

中小企業資源、能力和條件有限,戰略、方向和決策就要充分依靠、依托“五本”,即本業、本土、本領、本錢、本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流县| 兴城市| 苍梧县| 双柏县| 阜新| 新巴尔虎左旗| 台东县| 封开县| 岱山县| 桦川县| 兴仁县| 南丰县| 宁远县| 咸阳市| 富川| 临江市| 抚州市| 安庆市| 铁力市| 汉沽区| 冕宁县| 甘洛县| 延津县| 梁山县| 乌拉特后旗| 荆门市| 遂昌县| 广河县| 广饶县| 永济市| 会宁县| 汝南县| 柏乡县| 威信县| 温州市| 和田市| 东光县| 仲巴县| 杭锦后旗| 手游|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