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借鑒華為經驗 建設人才強國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體現在哪里?歸根到底是人才!國家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中國當前面臨的最根本的挑戰是實現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的飛躍。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把建成“人才強國”確立為2035年的愿景。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高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而高科技的發展就是要靠人才。同時,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的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
目前,單單靠加強教育培養優秀的人才,進而實現企業做大做強的夢想是不現實的。教育只能打好基礎,更多的能力還需要通過實踐來實現人才質的飛躍。要發揮企業的作用,營造鍛煉人才、提升人才的環境,就要求我國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優秀企業,在國際競爭環境中具備對抗和獲勝的能力,使年輕人有機會在實戰中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中國是制造大國,還不是制造強國,新一代企業家的核心任務是要轉換思路,不再僅僅著眼于短期利益,而是要關注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并將企業責任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敢于挑戰,敢于超越,多用智取的方法獲得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中國的企業家們只有改變經營意識,才能取得經濟制高點上的勝利,才有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得到歷練,再培養出更多的將軍。
在走出國門、挑戰世界之巔的企業中,華為無疑是最耀眼的。華為在2021年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名列第44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國民營企業。更令人敬佩的是,華為是世界百強企業中唯一一個沒有上市、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踏踏實實依靠實體經濟成長起來的企業。這樣的成績在資本橫行的時代是不可思議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成長軌跡,才能彰顯一家企業真正的強悍實力。
華為在中國經濟建設的大潮中異軍突起,一路披荊斬棘,背后必然有深層原因。通常,一家企業的成功與創業者的思維和行為相關。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度過一段軍旅生涯,與華為的成功是否相關呢?看到習風先生的《華為兵法》初稿時,頓生好奇心,因為在市場上眾多介紹華為經營和管理方法的書籍中,還未見到從這個角度進行深入研究的。學習華為的企業很多,學得好的卻非常少,是否有什么因素被我們忽略了?除了華為的各種管理之術,是否還有一種內在的基因是不可或缺的?華為真的就是一種軍隊組織形式而不是一般企業嗎?
第一,一支軍隊的強大在于他們能不畏強敵,能夠在外界環境不利的情況下以弱勝強。華為就符合這一點:面對資金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時,沒有爭取外部資金入股,而是充分調動自身的力量,用艱苦奮斗的精神戰勝對手,贏得客戶的信賴。華為把勝利歸功于全體員工,把利潤分享給全體員工,因而能夠形成和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這恐怕是華為最底層的思維邏輯。如果企業的利益分配不向勞動者傾斜,企業就會失去向心力,人才優勢就難以發揮,企業也不可能強大。
第二,《華為兵法》揭示出華為是一家“一企兩制”的企業。華為既有享受高福利和需要高付出的“華為奮斗者”,也有尋求穩定生活而放棄高回報的普通員工,這種區別對待的做法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華為:在充滿競爭壓力的高科技行業,華為實事求是地探索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用工體制,從知識資本化到提前退休制度,華為在保障員工權益的同時,也主動地調整員工的精神狀態,不讓“雷鋒”吃虧,不躺在功勞簿上……這種機制就是為了保持企業的活力,與保持軍隊的戰斗力是同樣的原理。
第三,技術創新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避婈牭膭倮x不開辛勤地苦練基本功,也包括堅持不懈地技術創新,向尖端水平沖擊。華為十分注重技術創新的投入,它是我國投入研發資金最多的公司,可比肩世界級頂級科技公司,使華為能夠在尖端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成為我國科技企業的一支中流砥柱。
第四,從《華為兵法》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新時代的艱苦奮斗。驕兵必敗,哀兵必勝,所以華為一直提倡艱苦奮斗。但華為的艱苦奮斗并不要求員工以犧牲收入為代價,不把激勵與物質利益簡單地等同起來,建立了一塊有效的企業平臺,讓任何一名普通的員工都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收益,與企業共同發展。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第五,華為員工獲得的收益是切切實實的。華為花費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向西方企業學習,一支優秀的隊伍必定首先是善于學習的,包括向對手學習,要實現趕超就要學到真本領,不可能有捷徑。對于現代化企業而言,這個真本領的核心就是企業管理,華為為此付出了40億元的學費,從現在的效果看是非常值得的,華為掌握了大型企業的管理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做事的習慣,強調計劃,嚴謹縝密,融合中國的集體主義精神,這種中西合璧的經驗也使華為在企業管理方面走到世界領先的地位,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第六,華為在組織管理上的閃光點很多。一個組織要持續壯大就需要建立一種機制,擺脫個人對組織的影響力,走向集體領導之路。集體領導不僅影響企業的運作機制和企業文化,也加深了企業員工自我驅動和參與管理的程度,使企業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員工具有自驅力、主動參與經營、與企業共同發展,這是所有企業期望的,但很多企業只是簡單放權,并不能為員工提供一個協同作戰的環境,不能真正地鍛煉和提升員工的能力。華為能夠打造一個整體、協調、自我驅動的組織,背后也包含很多軍事管理思想,值得我們多反思。
除了上述幾項內容,《華為兵法》也介紹了其他方面的管理內容,如知識管理、戰術管理、風險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總體上說,這本書不以華為的經營實例詮釋古代軍事理論,而是在華為管理方法的基礎上系統性地歸納和總結,并以軍事思想說明華為管理方法的與眾不同。在眾多介紹華為管理的書籍中,《華為兵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新視角,能幫助我們貫通地理解和認識華為,因此我真誠向讀者推薦此書,希望借此傳播華為的先進管理經驗,助力更多有志于做大做強的中國企業。
陳國海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商學院教授、廣東省人力資源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泰國西那瓦大學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