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對撞(“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
- 葉梅
- 1908字
- 2023-02-16 10:59:41
二、格致
當居里夫人由于在物理和化學方面驚人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獎時,中國的物理學幾乎還是一片空白。
從20世紀20年代到1949年,貧弱中國的物理學剛剛起步,最初是派一些留學生去國外學習物理,少數人回來后在各大學里教授一些物理課程,但開不起一個班,也不可能每所大學都有物理研究所,因為根本沒有中學階段的物理教學,只能先從大學里很少的學生教起。
中國物理學家最早的前輩之一吳大猷先生,算是最為了解中國物理發展的科學家了,他在年近九十高齡之際,應李政道等晚輩們的邀請,在我國臺灣、香港、大陸等地作了多次演講,后來由他的學生將他的講話錄音整理成了一本書,叫作《早期中國物理發展之回憶》。這本書由他口述,黃仲彥、葉銘漢、戴念祖整理,柳懷祖編。
書的封面是吳大猷先生的頭像,吳先生一頭銀發、長長的壽眉,目光睿智而又恬淡,他雙手擱在胸前,仿佛正對著凝神聽他演講的學生:
在吳先生的說明里,可以得知20世紀初,中國學習物理的人寥若晨星。吳先生在1925—1929年就讀于南開大學,那時的南開還只是一所規模很小的私立學校,整所大學的學生不過300人。吳先生就讀的那一屆,所謂物理系畢業的就只有他一個。真是稀有品種啊。
當時南開大學教授物理的老師只有兩位,一位饒毓泰,一位陳禮先,陳教授還主要是教關于電機和應用方面的課程,物理課差不多就是饒先生一個人教。饒先生曾留學美國,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1929年任南開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后來,饒先生去了德國,做研究去了,剛畢業的吳大猷留校,成為教力學和現代物理的老師。他自嘲為:“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后來他也到美國密歇根大學留學,聆聽了一批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的授課,然后躊躇滿志地回到國內,先后在北京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后文簡稱“西南聯大”)任教。
北京大學最初成立的理科學院,名稱里卻沒有理工,而是叫“格致”,顯然源于傳統的儒家學說。“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是儒家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朱熹認為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
那位曾給吳大猷教過物理的饒毓泰先生去德國做了一段時間研究之后,輾轉回到中國,成為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饒先生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今稱院士)。他為中國物理學的研究和教育事業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清華大學稍后才成立物理系。1925年,清華由原來留美的預備學校成為一座功能齊全的大學,并設立物理系,那里出了一位重要的人物——葉企孫。1911年初,清政府將原來負責派遣留學生的游美學務處改為清華學堂,同年2月招生時,葉企孫還不滿13歲,他在父親的鼓勵下報考了清華學堂并被錄取,成為其第一批學生。從清華畢業之后,他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1920年獲物理學學士學位,并于同年9月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實驗物理大師P.W.布里奇曼(P.W.Bridgman)。布里奇曼194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在他的指導下,葉企孫投入壓力對鐵磁性物質磁導率影響的研究,研究成果作為他的博士論文于1925年發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壓物理學》一書中對葉企孫的這一工作給予詳盡介紹和高度評價。
葉企孫從事的這項研究,為他日后回國開創我國磁學研究奠定了基礎。1925年8月,葉企孫應聘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貽琦任系主任,學生有王淦昌、周同慶、施士元和鐘間。隨后,梅貽琦接任清華大學教務長,物理系主任一職便由已升為正教授的葉企孫擔任。葉企孫先后聘請了許多富有才華的科學家到清華大學,如吳有訓、薩本棟、趙忠堯、周培源等。葉先生在物理學方面的研究自不待說,重要的是他先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物理學研究人才。
可以說從那時起,中國的物理學研究才初見端倪。
也從那時起,中國古老的“格物致知”才由想象和推理,進入到真正科學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