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言

第一節 師承譜系的研究解題與理路

文人之間交叉錯綜的關系構成了文壇,其中的行動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公共知識體系,認同相似的話語范型、學理規則等。文壇通過一次次文學活動或因循或出新,文壇中的行動者通過互相的交流、辯難推動文學的延續與發展。而行動者的公共知識體系、話語范型、學理規則卻是依靠學習來傳承的。師承譜系就是行動者知識傳播的流向圖。知識傳播的雙方構成師弟關系。師承譜系是師弟關系的圖示,而師弟關系是師承譜系的繪制基礎。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師承譜系中的行動者,環繞師弟關系的活動及其文學呈現。

一 研究緣起與對象

知識承傳的途徑,在古代中國主要有家學與師承兩種方式。家學傳承的雙方具有明確血緣關系,人們通常稱連續數世文人層出不窮的家族為“文學世家”。文學世家就是同一家族若干代文人構成的文學家群體,“這種文學家群體明顯區別于別種文學家群體,而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家群體。也就是說其在文脈之外還存在著血緣紐帶,這種血緣紐帶與家族在文化上形成的文化鏈密切關連,使作家彼此間有一種無法割斷的聯系”[1]。這里談到的傳承有“血緣”與“文脈”兩部分,血緣是建立在生物屬性上的“遺傳”,而文脈則體現在知識傳承層面。世家大族的文學傳承,依仗文化積累和家族凝聚力得到有效保障,所以延續的時間較長,有時其綿遠甚至是超越朝代更迭的。有些文學世家的文學史地位舉足輕重,例如漢魏之世扶風班氏有班婕妤、班彪、班固、班昭;汝南應氏有應順、應奉、應劭、應玚、應璩,大多在文學史上享有盛譽。宋代南豐曾氏、臨川王氏、澶州晁氏等家族也都是著名的文學家族。這些家族的凝聚力來源之一,即家族譜系的建構。鄭樵《通志·氏族志》稱:“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2]《隋書·經籍志》還專列“譜系”一類,并云:“氏姓之書,其所由來遠矣。《書》稱:‘別生分類。’《傳》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則亦史之職也。”[3]本書所謂“譜系”者,亦源出家族譜系,其不同者則在入譜之對象不一定要有血緣關系,而以知識傳承(即所謂“文脈”)為標準。

佛教信眾修纂有法派譜系,就是非血緣關系的譜系。北宋真宗、仁宗時期,道原的《景德傳燈錄》、楊億等人的《大中祥符法寶錄》、李遵勖的《天圣廣燈錄》皆是其例。而道教徒則潛心編制神仙譜系,王欽若的《列宿萬靈朝真圖》就為道教神系的確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相對而言,宋代士人的師承譜系則較為散亂。雖然受釋道燈錄的影響,宋代文人也為建構具體譜系做過一些工作,例如歐陽修《傳易圖序》、蘇轍《古史》、金君卿《傳易之家》、晁說之《傳易堂記》等皆備述《易》之師徒傳授譜系。且有好事者修筑祠堂供奉易學傳承譜系中的前輩,“華山舊有希夷先生祠堂,而種征君實關輔之望,后之好事者并以繪征君之像,山中有隱者又知傳《易》之所自,而并康節先生之像繪焉,榜之曰傳易堂”[4]。南北宋之交,呂本中寫定《江西詩社宗派圖》,第一次由派中人自行撰寫了文學師承的譜系。而江西詩派中人關于“一祖三宗”的追認,顯然是以“文脈”為皈依,卻未從現實師授的角度討論。宋人涉及士子的師承,多一筆帶過,諸如施彥執說“江浙間治《詩》者,多出家兄門,前后登第者數十人”[5];郭印稱楊損之“講授諸生,四方從學者不下數百人”[6];楊時說翁彥約“公再舉,皆中首選。從而受業者常數十百人”[7],此類約略敘述甚多,具體談到從學、從游之人又難以一一考索。

難以追索宋代士人門生的現象,或許與當時“士”階層的開放性不無關系。柳永所謂“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8],正說明宋代士人階層的不穩定性。士庶之間的身份變更顯得尋常,而其區隔標準又以“學”為要宗。學從名師,也難免散處四方,而非各個都能冠多士,朱衣紫。胡瑗弟子“其高第者知名當時,或取甲科,居顯仕,其余散在四方,隨其人賢愚,皆循循雅飭”[9]。散處四方則難以遍載,這也是為什么胡瑗門下弟子數以千計,而后人編《宋元學案》時能稱道其名者不過數十人。這說明師承關系并不像血緣關系那樣容易追索,又由于相關文獻數量巨大,不耗費相當的時間、精力,材料難以勾稽齊備。因此,學界對該問題的討論遠不如宋代文學家族的研究那樣深入、細致。但是文人的師承關系與文學流派興衰、文學思潮起伏、文學傳播接受、文人流動遷徙、各級文壇建構、文人群體演進、公共知識體系等問題都有所牽涉。可以說是一個涉及面廣、較有討論價值的重要話題。故而筆者欲以其為研究對象,做一通觀考察,為使研究更加深入,我們主要探討北宋的相關情況。同時,為照應源流、方便比較,亦間涉五代與南宋的個別人、事。

本書將研究對象設定為現實生活中,具有知識傳播之實的士人關系。不論其人所傳授的是啟蒙知識,還是點撥早已形成自己風格的成熟文人;亦不論這種接觸是通過當面的人際交往,還是經由筆墨信件進行的知識傳授,只要雙方有師授之實,且授受雙方均對其師弟關系有所認同,就歸屬本書研究的對象——師承關系。

準此以繩,王庠雖未面見蘇軾,他仍然是蘇軾的弟子;陳師道雖然長期接受蘇軾沾溉,卻仍然不能算蘇軾的弟子,反而是他與黃庭堅之間雙方認同的詩歌授受關系,確立了后山與黃山谷在詩學方面的師弟子關系。同樣,不論是為譚氏兄弟啟蒙的黃庭堅,還是令陳師道焚稿從學的黃庭堅,都是授受關系中“授業”的“師”。而不論是受蘇軾發蒙的孫志康,還是與蘇軾亦師亦友的秦觀,都是授受關系中“受業”的“弟子”。

我們討論文壇師承譜系,事實上也涉及傳統學術領域的師承關系。例如胡瑗門下、二程弟子等士人之師從胡瑗、程氏昆仲,學其經術的成分應該是大于學文學創作的。可是他們也是士大夫的一員,他們的師承關系同樣對文學的發展發生過影響。理學師門的學術取向必然影響到其文學態度,進而影響到文壇生態。程頤便以學詩妨道的負面態度看待詩歌寫作,他說:

或問:“詩可學否?”曰:“既學時,須是用功,方合詩人格。既用功,甚妨事。古人詩云‘吟成五個字,用破一生心’;又謂‘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此言甚當。”先生嘗說:“王子真曾寄藥來,某無以答他,某素不作詩,亦非是禁止不作,但不欲為此閑言語。且如今言能詩無如杜甫,如云:‘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如此閑言語,道出做甚?”[10]

這種排斥詩歌的態度對其門下諸生及再傳弟子應該都不無影響。

二 研究思路與視角

本書是對北宋師承關系進行的整體研究,而非某個個案的討論。選取北宋為研究的重點時段,主要基于文獻、研究基礎等方面的考量。

從文獻方面說,關于宋代的全集型總集如《全宋詞》《全宋詩》《全宋文》均已編纂完成,并陸續有輯佚成果出現。《全宋筆記》《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叢書集成》各編等大型叢書收錄的宋人撰述眾多。《宋元方志叢刊》《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及其配套的《宋元方志傳記索引》《宋元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等其他索引資料多已出版。《宋會要輯稿》《宋大詔令集》《續資治通鑒長編》《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宋人年譜叢刊》等其他材料亦觸目琳瑯。近年來,學界還推出了眾多經過整理的編年箋注別集,宋代文學研究的基礎文獻可謂堅實可靠。雖然在研究的過程中,難以窮盡上述史料,然為本書的撰寫及后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證。

從研究基礎而言,宋代文學研究領域曾一度呈現“重北宋輕南宋”的傾向,北宋文學領域得到深耕細作。大量北宋作家個案研究成果積累豐碩,北宋文學的整體研究成果也令人目不暇接。一些有代表性的文人群體如西昆文人群體、錢惟演洛陽幕府文人群體、歐門文人群體、蘇門文人群體等研究均細致而深入,這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前行成果。而這些成果恰恰較少從師門的角度進行分析,即便有所討論,也多半集中于追述個體文人之間的行跡、交游,屬于師承研究的表層。本書則結合具體個案,抽繹大多數師承關系中共通的內容。當然,本書也在不少篇幅中以蘇門文人的表現作為例證討論相關問題,這是因為蘇軾及其門生是北宋中晚期最重要的文人集團。蘇門文人構成了元祐文學的高峰,對后世影響深遠,最具代表性。

本書的研究是以文學的“外部研究”為切入點的,而最終落實到文學的“本體研究”目標之上。在對基礎文獻的整理之上,通過初步梳理文人社會關系,藉以分析文人日常生活中師承關系的存在狀態,并討論這種狀態對文學的影響。師承關系是一種人際關系,這種關系必然在文學中有所呈現。雖然文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本質上是“人學”。作家的家族淵源、師友交游、處事心態、生活環境、學術觀念、人生信仰等等都將影響其創作。圍繞師友交游的話題,作家在師承譜系中的位置、師門學風趣尚、師友政治處境、師長人格魅力等等對作家創作的心態、觀念等均有所影響。因此,過分強調文本本身的語詞形式,或許同樣會失去發現文本意蘊的機會。而從師承關系背景下,士子的種種表現入手,將文學置于作家的人際關系、生活環境等現實處境中考察,恐怕更易于發現文本語詞形式之外的意義。

正如前文所述,討論譜系中師弟關系的不同側面對文學的影響是本書研究的目的,故而本書的立足點仍然是建立在文學基礎之上,“文學外部”的切入點最終是要落實到“文學本體”。基于以上理念,本書討論家庭因素、社會網絡、文人流動、性格特征、日常生活等問題都是切入作家生存狀態、創作心態等話題的手段。同樣,本書借用的社會學的布爾迪厄理論、心理學的榮格學說、傳播學的有關視點都只是用于說明以上問題的助力工具。通過多視角的選擇,結合文本細讀,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人師承關系對文學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如皋市| 银川市| 馆陶县| 汉中市| 昌吉市| 德清县| 固始县| 饶平县| 岐山县| 张北县| 安国市| 霍山县| 石首市| 巴南区| 灵山县| 宝兴县| 乌苏市| 万州区| 石台县| 建始县| 杭州市| 慈溪市| 河北省| 康马县| 南澳县| 安远县| 孟连| 石棉县| 屏南县| 收藏| 公安县| 玛纳斯县| 宜州市| 乾安县| 瓦房店市| 盐边县| 鞍山市| 东兰县| 宜兰市|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