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無法得到的東西,我們會祈求上帝賜予我們相應的福氣與運氣,借助靈感控制自己的意識,以致于某天能夠在夢中得到它,以滿足自己的某種癖好或需求。比如今天我在某處遇到了某個令我一見鐘情的男子,隨即整個下午和晚上我都在思索這位男性的身份,如果他是個體面的有錢人,與之對應,我可以成為迎合他的那只丑小鴨;如果他沒有錢,我會祈禱他也許有某些外化的才能,假如他是個音樂狂或是舞蹈家,又或者精通某門樂器,那他的出身或多或少與音樂世家有關,家境自當不會太差;如果他在小范圍引起波瀾,那我的心中便瞬間燃燒起競爭意識;如果他在全球享有盛名,那我也許能夠在某類社交場合動動手腳。于是當晚睡覺前,我便選定其中一個人格,框定某一處活動范圍,增加場景活動人物,由點及面建設活動環境,然后選定男主角入場方式,設定女主角的入場條件,在腦海中預演一遍核心情節,例如:男生要對女生說些什么,女生是怎么回應的,周圍人什么反應:夸張,欣喜,還是鼓勵?最終在即將入夢的瞬間,大部分美好情節都被滯留在腦外,只有極少部分能夠真正被帶入夢中,這也就是為什么A女士總是夢不到自己想夢到的人或事。
我認為,這倒是一種保護機制。如果你想什么就能夢到什么,夢到什么又覺得自己做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又以為自己絕對有能力這么做,到最終來,靈魂成了夢的奴隸,存在便失去意義。因此,我們的大腦在非理智時期對身體發出強烈反抗的信號,避免我們過多地預感未來。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夢預見點什么,或者通過夢感受到一些細微的變化,一種敏感而不易被發掘的趨勢。夢中發生的事會產生一些影響,無論正向負向,都會干擾著決定某事的心情狀態。如果昨晚我在夢里殺人了,那接下來的合作要不要繼續呢?如果夢里我和一位男孩兒結婚了,那今天這次相親是否會成功呢?我們總是因為夢中的情緒在潛意識中引導著夢和現實結合,這是難免的。太多的實例證明,使我們不得不相信夢與現實的巨大關聯。可夢終究只是短暫存留在腦海里的意識流,一個人可以每天都做相同的夢,也可以每天都體驗不同的夢,可以記住自己夢中的任一細節,也可以忘記絕大多數的快感,既可以放大某次甜蜜感受,也可以對某處耿耿于懷。
于我而言,我希望夢能夠告訴我未來在哪里,我希望我在夢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