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透經濟學的8對關鍵詞
- 向松祚
- 5425字
- 2022-12-29 18:38:40
緒論 經濟學到底算不算一門科學
凱恩斯的困惑和答案
1922年11月3日,為談判解決德國戰爭賠款問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作為經濟專家,代表英國政府前往柏林。當晚,德國政府為各國談判代表舉行盛大晚宴,出席者都是政界、金融界、實業界和學術界的頭面人物。凱恩斯正好坐在“量子力學之父”馬克斯·普朗克旁邊。
觥籌交錯之際,普朗克告訴凱恩斯,自己早年曾想主修經濟學,后來發現經濟學太難才轉攻物理學。這番話讓凱恩斯感到十分困惑。后來,凱恩斯在紀念恩師的著名文章《紀念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中寫下了自己當時的感受。他寫道:“普朗克教授只需要短短幾天時間就能夠掌握研究經濟學所需的全部數學理論,這樣聰明絕頂的人為什么會覺得經濟學太難?”
據說凱恩斯還曾將普朗克的這番話告訴了劍橋大學的同事——另一位天才人物伯特蘭·羅素。結果,羅素對凱恩斯說,自己年輕時原本也打算研究經濟學,但很快發現經濟學太容易,根本滿足不了自己渴望思辨的激情,所以就轉向研究數學和哲學了。
兩位天才人物,一位說經濟學太難,另一位卻說經濟學太容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凱恩斯在前面提到的紀念恩師的著名文章里,給出了自己關于這個有趣問題的答案。凱恩斯說,與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相比,經濟學看起來是一門很容易的學科。但就是這門看起來很容易的學科,卻很少有人能達到至善之境。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一名優秀的經濟學者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同時擁有四種智慧和能力——哲學、數學、歷史學和政治學。
凱恩斯確實不是凡人,他敏銳地洞察到了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奇特和微妙。
經濟學不具備普適性
在所有社會科學中,經濟學應該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關系最近的學科之一。盡管絕大多數人并不了解真正的經濟學,但他們對大大小小的經濟現象非常感興趣??上У氖牵瑢洕鷮W有點興趣的人往往對這門學科沒有太大的信心,因為經濟學者所說的事情似乎多數都不靠譜,甚至令人不知所云。
如果說人們對經濟學這門學科又愛又恨,那大概是高估了經濟學的魅力,我相信經濟學沒有這么大的魅力。但如果說人們對經濟學充滿好奇和期待,同時又充滿迷惑和失望,那么至少對一部分人而言確實是這樣的?,F實中,人們不僅期待經濟學者能夠預測經濟的未來走勢,而且期待經濟學者能夠預測股票的漲跌,最好是能夠預測特定股票下跌或上漲的點位,并且告訴投資者買進和賣出的時機。但是很遺憾,經濟學者并沒有這種本事,因此人們難免感到困惑和不滿。
2013年5月15日,在北京大學主辦的“科學與文學的對話”活動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同臺論道,莫言談到對天才的看法時脫口而出:“楊先生肯定是天才,我絕對不是?!比缓笏v述了自己的一段逸事,說自己得獎之后與朋友聚會,有朋友問他:“你都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了,為什么還這么低調?”莫言回答:“我得的要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你看我還會不會這么低調!”朋友不解,莫言的解釋大致如下:物理學家發現了自然規律、物理學定理,誰敢說三道四?不服的話你發明一個試試!而文學就不一樣了,對于一篇小說,有人認為它好得不得了,也有人對它嗤之以鼻。
文學如此,經濟學亦如此。經濟學者張五常曾經也講過和莫言類似的話。他說:在街上隨便拉個人都可以對經濟問題高談闊論,但誰見過隨便拉個人就敢對物理學說三道四?
莫言和張五常其實都道出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一個基本區別,那就是自然科學的規律或定理一旦被發現,往往就會成為公認的真理,既不需要重新發明,也不會引起無謂的爭論。
如熱力學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麥克斯韋方程組、相對論、楊-米爾斯方程等,這些物理學定律和公式一旦被發現和證實,就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不僅物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士不敢妄議,連物理學專業人士也是衷心拜服。
當然,試圖推翻或改進這些定律或公式是另一回事。一旦新的定律或公式取代舊的定律或公式,物理學家就會在新發現的基礎上再次達成共識,但舊的定律或公式也不會因此被拋棄。當然,物理學家(或自然科學家)之間也有很多爭論或不同意見,但爭論往往發生在一個科學規律還沒有被發現或者沒有被實驗證實之前。一旦這個科學規律被發現和被實驗證實,爭論就基本停止了。
經濟學(或社會科學)則不然。經濟學也有真理,但是其作為真理的性質與物理學的真理不同:經濟學真理不具有物理學真理那樣不容置疑的普適性。關于這一點,經濟學者之間還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的論戰。
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經濟學真理具有物理學真理那樣的普適性,但弗里德曼和張五常都非常推崇的兩位經濟學大師弗蘭克·H.奈特(Frank H. Knight)和羅納德·科斯(Ronald H. Coase)都不同意這一觀點。1953年發表的《實證經濟學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是弗里德曼的得意之作,他以為自己解決了圍繞經濟學方法論的百年爭論,為經濟學贏得了堪與物理學媲美的“硬科學”地位。但他在芝加哥大學的同事科斯,卻撰文以許多精彩的例子強有力地反駁了他的觀點。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去讀讀科斯的這篇有趣的論文,題目是《經濟學家應該如何選擇》(How should economists choose?)。比如弗里德曼認為,檢驗經濟學真理的唯一標準是該理論得到經驗的證實,人們接受某個經濟學真理就是因為這個真理得到了經驗的證實。科斯以弗里德里?!す擞?0世紀30年代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提出的一套經濟學理論為例,反駁了這一觀點。20世紀30年代正值大蕭條席卷全球,經濟學者們對此不知所措,而哈耶克獨辟蹊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系列演講中提出了一套自己獨創的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隨后,哈耶克的這套理論廣受認可,經濟學者和普羅大眾都認為哈耶克破解了大蕭條的秘密。科斯以此例表明,哈耶克的理論雖然得到那么多人的擁護,卻并沒有接受經驗的證實。科斯隨后又指出,20世紀30年代劍橋大學的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提出的不完全競爭理論和哈佛大學的愛德華·張伯倫(E. H. Chamberlin)提出的壟斷競爭理論,也是剛一發表就得到了一致的贊譽,并迅速成為經典,哪里需要經驗的證實呢?最后,這場論戰以科斯的勝利而告終。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后來的實踐證明,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理論和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并不完美。
其實,凱恩斯著名的宏觀經濟學革命性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也是如此。正如科斯所說,人們接受一個經濟學理論,并不是因為該理論得到了經驗的證實,而是因為人們認為該理論解釋了他們深感困惑的現象或問題,或者是給他們深感困惑的現象或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
經濟學真理不具有物理學真理那樣的普適性,還表現在即使是同一個國家或同一名經濟學者,也會改變自己的理論和觀點。這讓人們覺得所謂的經濟學原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是“可以任由人們隨意打扮的小姑娘”。
比如,美國在建國之初,并沒有實施自由貿易。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倡導自由貿易,牽頭創立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和后來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全球才迎來了自由貿易的黃金時代。但即使在自由貿易黃金時代,貿易管制也依然多如牛毛。可見,自由貿易理論并不像物理學真理那樣具有絕對的普適性。
經濟學者也是如此。以凱恩斯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凱恩斯是劍橋大學的青年教師,也是自由貿易理論的堅定支持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凱恩斯到英國財政部擔任要職。經過戰爭期間金融危機的考驗后,凱恩斯的許多觀點發生了改變。他不再是自由貿易理論的堅定支持者,或者說不再是自由貿易理論的無條件支持者。
凱恩斯對金本位制的態度也是如此。青年時期,他曾強烈擁護金本位制,后來卻將金本位制貶斥為“野蠻人的遺跡”。凱恩斯對匯率決定理論的態度同樣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面臨要么維持英鎊-美元固定匯率、要么維持黃金儲備的兩難抉擇。當時的凱恩斯在財政部負責英國對外金融政策,他力主捍衛黃金儲備,拋棄英鎊-美元固定匯率。英國政府采納了他的意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凱恩斯參與構建戰后國際金融與國際貨幣體系的工作。此時,他又開始反對浮動匯率,主張固定匯率。
如果自由貿易理論、金本位制、匯率決定理論等是恒定不變的真理,那么凱恩斯為什么要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立場呢?
所以,凱恩斯從不認為經濟學是科學?!秳P恩斯傳》(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的譯者相藍欣曾說,《凱恩斯傳》只有一個中心思想:經濟學不是“科學”,而是倫理學的一種應用,經濟學者的觀點受自身文化背景和道德觀的影響。
我很贊同這個看法。
在我的印象里,似乎只有弗里德曼沒有轉變過自己的觀點,他是一個徹底的經濟自由主義者——自由貿易理論、浮動匯率制度等,都是他所堅持的。我的老師、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在堅持固定匯率優于浮動匯率這一點上也沒有改變過。然而,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們的堅持跟不上時代的演變。
除了經濟學者自身經常轉變觀點之外,很多經濟學者之間似乎也很難達成真正一致的意見。比如,對于2020—2021年全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效果,當時經濟學者的預判就有多種。有的經濟學者認為,在該政策下全球必然會出現通貨膨脹;有的經濟學者認為全球不僅會出現通貨膨脹,還會出現滯脹;但還有一些經濟學者則認為全球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具體到中國,經濟學者余永定主張實施更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認為適當的通貨膨脹也是好事。但也有一些經濟學者,包括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在內,則多次就通貨膨脹的危害性發出警告。再比如,對于產業政策,同為著名經濟學者的林毅夫和張維迎就持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還就此展開了一場“世紀之辯”。張五常對許多經濟學基本問題的看法,與他推崇備至的弗里德曼、喬治·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等人也是大異其趣。
經濟學者對一些經濟學基本問題的看法各異,這不僅讓非專業人士覺得經濟學理論體系雜亂,算不上一門科學,還會讓經濟學者自己也認為經濟學不是一門嚴謹的科學,至少不是像物理學那樣的科學。
經濟學思維的是與非
說經濟學不是像物理學那樣嚴謹的科學,并不是要否定經濟學的價值。過去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傳承下來的經濟學思想和經濟學理論豐富多彩,是無數天才人物智慧的結晶,對于我們理解經濟體系有極大的幫助。這是毫無疑問的。
如今,當代經濟學所發展起來的那些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基本和主流的思維方式,經過不斷修訂的教科書,傳授給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經濟學已從象牙塔里走出去,進入政府、企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閱讀今天的媒體信息,會有很多有關GDP增長、通貨膨脹、財富、資產、資本市場的討論和報道。很多經濟學者盡管從理念上不贊同經濟人假設,但實際上很多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人”。人們不停地為自己的前途和如何賺錢而奔波勞累?,F代人看似生活富足,實際上心力交瘁。這樣的生活有時會讓人想起盧梭的理想——回到黃金時代
去。媒體上有人感慨,說現代人就像陀螺,不停地旋轉,而且旋轉速度越來越快,直到死亡才停止。的確,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有點兒像《愛麗絲夢游仙境》里描寫的那樣,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追逐財富的人感受會更深,你覺得自己已經擁有很多財富,但轉眼間別人的身價就超過你數十倍、數百倍,乃至數千倍、數萬倍。我有時特別向往陶淵明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陶淵明不會不顧一切地去追求財富,他認為“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意思是一個人自己的享受本來是很有限的,并不需要過多的東西。但今天大多數人是不會這樣想了,總認為錢越多越好。
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這一切:個人追逐金錢和身價、企業追逐利潤和市值、國家追逐經濟增長和GDP。我在《新資本論》一書中曾經以“全球老鼠賽”一詞來形容今天人類的命運——全球70多億只老鼠都在拼命地奔跑,試圖比其他老鼠跑得快,以獲得更大的成功。
我認為,當代主流經濟學的基本理念對“全球老鼠賽”的可悲現實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經濟學首先應該是一門關于人的學問,經濟學者應該努力恢復經濟學作為一門“人學”的本質。將經濟學理解為或試圖將經濟學變為自然科學那樣的所謂“硬科學”,是對人和人類經濟行為本質的根本誤解,無助于我們真正理解人類經濟體系的動態演化。
我雖然對當代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哲理持批評態度,且認為經濟學不是也永遠不可能成為像物理學那樣的科學,但依然相信當代主流經濟學的很多概念、原理和方法對于我們理解今天的人類經濟確有幫助。當代主流經濟學揭示的一些基本規律和基本常識,彌足珍貴。所以,我希望非經濟學專業的讀者朋友也能夠理解這些基本規律和基本常識,以及由這些基本規律和基本常識所構成的經濟學思維,并且能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的規劃之中。這就是我寫這本常識性通俗經濟學讀物的初衷。
本書分為八個主題,分別是趨勢和預測、增長和發展、投資和金融、財政和稅收、貨幣和物價、利率和匯率、周期和危機、封閉和開放。這八個主題基本涵蓋了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它們是經濟學者長期研究的重大問題,也是經濟政策決策者、企業家和投資者最關心的課題,同時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希望從對這八個主題的簡要分析中,引申出經濟學思維的基本特征。經濟學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牽涉到幾乎所有其他學科。經濟學可以借鑒自然科學的真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重要發現,必須運用數學所發展出來的方法和模型、統計學的基本工具,必須有大歷史研究的視野和洞見、哲學的深邃思辨和辯證權衡,還需要借助政治學和法學的基本原理和原則。最重要的是,經濟學者需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因為經濟學者研究的是人,是每個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簡而言之,能夠將真善美融為一體的經濟學,才是好的經濟學,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