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朝鮮無君亦無軍
- 乾隆年間,從海里游回來鐵血強宋
- 我料到你料到我了
- 2067字
- 2023-03-02 17:54:49
趙健按照幕府旗本武士的待遇,但是與幕府的粗糧俸祿不同,給的是實糧實餉。
招募了三千名武士,七千名浪人。若不是趙明赫要求他盡快攻略朝鮮,甚至能拉出來更多。
并不是說他只招募了一萬人的部隊,事急從權(quán),招募的時候為了讓這些武士們快速接受,入鄉(xiāng)隨俗,是按照幕府的軍役標準進行的。
一個知行三百石的武士,攜帶的手下包括:侍從一人、具足持一人、槍持一人、夾箱一人、馬取一人、草履一人、小荷馱一人,總共七人。
由于實糧實餉,這些武士自然是準備齊全。
浪人則是以足輕武士的薪俸發(fā)放,雖然少于武士的俸祿,但是所需招聘的手下一、二人不等,支出也少,最后剩下的俸祿反而多于武士。
所以,趙健現(xiàn)在手里有三萬五千人的日本武士、五百名琉球兵、三千明王陸戰(zhàn)兵、五千水師戰(zhàn)兵。
而曹璧,則帶領(lǐng)著剩余的部隊,在京都東南部駐扎,那里已經(jīng)建立三十多個村莊的農(nóng)會,甚至按照縣級建立了行政區(qū)。
一國之地(相當(dāng)于一縣),這是德川宗政給予的最大利益許諾了。
德川宗政以日本國大君的身份,向大宋稱臣納貢,換取大宋武力支持他做日本的征夷大將軍。
平定了畿內(nèi)叛亂,并將御三家剩余兩家清除,改為幕府直轄后,趙健大肆招募武士。
德川宗政也樂得這些不穩(wěn)定因素被帶去國外,禍害其他人。畢竟他已經(jīng)沒有更多的糧食招募這些浪人了,與其留著被其他藩主招募,不如讓宗主國帶走。如此一來,一切順利。
這些武士不僅能文能武,駕船也是一把好手,怪不得能成為令日本和中原王朝頭疼的倭寇集團。
大軍聚集九州島,以對馬島為跳板,進攻朝鮮半島。
李氏朝鮮與滿清的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其內(nèi)部朋黨斗爭嚴重。
跪舔滿清,滿足了堅持事大主義一派的官員,內(nèi)部使用明朝崇禎皇帝年號紀年,又安撫了另一派官員。
維持著表面和諧,斗而不破的樣子,其實,內(nèi)部已經(jīng)是一灘爛泥,不堪一擊。
在熊川以東、金海以西登陸,以‘討伐滿清藩屬’的名義向朝鮮宣戰(zhàn)。
這群領(lǐng)了足額糧餉的武士們,爭相為主君效忠,拿著刀一路砍。
從釜山一路砍到北邊的馬丘,眼睛眨都不眨。
水師艦隊則分開,向西進攻,在露梁津殲滅朝鮮水師,并占領(lǐng)順天。
之后繞島航行,前往朝鮮半島西部中間地帶,攻打錦江入海口群山。
此時的朝鮮處于李氏王朝時期,國內(nèi)承平日久,武備松弛,而朝堂上又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政治腐敗。
武備松弛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軍事要地,聞慶。
按理來說,起碼有幾千守軍吧,但是,事實上,一千都不到。
當(dāng)趙健兵臨城下的時候,臨時從民眾之中拉壯丁,才勉強湊夠三、四千人。
朝鮮這么弱,可是非常受滿清皇帝喜歡的,但現(xiàn)在,藩屬國卻無法起到屏障的作用。
趙健意圖復(fù)刻當(dāng)年豐臣秀吉的進攻路線,沿著水路進攻,減輕后勤壓力,采取速戰(zhàn)速決的方式。
在戰(zhàn)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給豐臣秀吉的提案,確定了“陸海并進”、“以強凌弱”、“速戰(zhàn)速決”的戰(zhàn)法;
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zhàn)略物資供應(yīng),陸軍分三路齊頭并進,一舉占領(lǐng)朝鮮。
沿途不需要占領(lǐng)地盤進行統(tǒng)治,而是哪里有朝鮮軍,就進攻哪里,直到將李氏朝鮮覆滅。
這個老六太坑了,亞洲隊五排(中日朝越緬)與歐洲隊打晉級賽,李氏朝鮮就是個拖油瓶。
所以,趙明赫決定要么改造,要么自己直轄。
而且進攻朝鮮,還能威脅到滿清最在意的龍興之地,關(guān)外東北。
其實,滿清早就做好了準備,一旦天下有變,則退回東北,待時而動。
所以,歷代皇帝,嚴格限制漢人移居?xùn)|北,就是為了保證東北的原生態(tài),保持東北的底蘊。
自進攻朝鮮開始,中路軍半個月就突擊到漢江平原,收攏漢江漁船,準備沿著漢江順流而下,砍向朝鮮的都城漢城。
東路軍走水路轉(zhuǎn)戰(zhàn)朝東北地區(qū),砍向淮陽。
西路軍配合水師,遇到有駐軍的沿海地區(qū),就上岸砍殺,然后乘船離開。
慶尚道星州的郭天佑組織鄉(xiāng)民義兵,擊退了西路軍的一次進攻。
為了按照約定時間愛抵達漢城,西路軍繞過了他。
郭天佑意圖帶領(lǐng)義兵向東進發(fā),襲擾中路軍后路,但是鄉(xiāng)民只想保衛(wèi)家鄉(xiāng),不愿外出作戰(zhàn),郭天佑無奈放棄。
終于,一個月后,運載著西路軍的水師,在漢城新南海灘登陸,中路軍則是順著漢江水,抵達漢城以東。
僅僅一個月,李氏朝鮮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
趙明赫嚴令,興仁義之師,只誅軍將,不傷民眾。
為此,趙健三令五申,但依舊有不少武士犯禁,所以,因為軍規(guī)而殺了不少人。
如此,才保持住軍隊的良好作風(fēng),民間對軍隊過境的反應(yīng)也在可控范圍內(nèi),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動亂。
逃難的倒是有不少,但軍隊離開后,他們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家里基本上沒有被破壞,依舊能正常生活。
每天憂愁下一頓的吃食,為此忙忙碌碌,至于上層李氏王朝的更替,這些民眾們也就不怎么關(guān)心了。
當(dāng)戰(zhàn)爭一開始的時候,英祖李昑禪位于子李愃,自己跑到了平壤。
漢城被圍困前夕,李愃出逃,意圖前往宗主國,向滿清皇帝搬救兵。
朝鮮半島可以直接威脅到東北,滿清為了自己的龍興之地不受影響,一定會派遣援軍的。
漢城雖然是一座大城,但是沒有日本京都城高大,被圍三日,大炮轟擊,煙霧遮蔽半邊天空。
三日后破城,守國大臣自殺殉國,從者數(shù)十人。
趙健以明王趙明赫的名義,收攏他們的尸首,在城郊厚葬,并立石碑。
石碑無字,任何人都可以憑吊。
明王軍入城,秋毫無犯,百姓哀殉國之臣,但終無叛亂者。
之后,明王軍北上入平壤。英祖李昑投降,受賓客待遇。
自此,朝鮮無君亦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