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泡泡:家庭泡腳良方
- 懶兔子著繪
- 1581字
- 2022-12-27 15:53:36
序言
我對于泡腳最初的記憶還是在小學,那時家里剛剛有了電視,而我被允許看電視的時間,只有晚上洗腳的時候。為了盡量延長洗腳的時間,我就央求和奶奶一起泡腳,這樣我就能每天多看約半小時的電視了。
奶奶怕冷,冬天每天晚上睡前都會泡泡腳,但那時候泡腳只用熱水。我因此也有了這樣的福利,在奶奶的洗腳盆里,放入一雙我的小腳,一邊看電視,一邊泡腳,是我晚上所有的娛樂。
后來我的腳越來越大,學習任務也越來越重,奶奶的洗腳盆里,再也放不進我的大腳了。
轉眼過了20多年,當我再次開始有泡腳習慣的時候,我已經是年過35歲的中年女性。自從生過孩子后,我一直氣血虧虛,在南京這樣的城市,往往不到立冬,我就要每晚抱熱水袋才能入睡。后來看書,知道了泡腳的一些好處,就開始經常睡前泡腳。果然腳丫子暖和了,整個身體好像都熱了。
學習了中醫之后,我對泡腳的意義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才知道,藥浴由來已久,泡腳原來是中醫里最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是可以用來治病的,而不是單純為了睡前暖腳。因為足部是人體的全息反射區,經絡匯聚豐富,又有眾多經絡要穴。泡腳時,藥物可以滲透肌膚,刺激相關經絡和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從此,我對泡腳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經常會根據家人和朋友當下的狀況,推薦藥方讓他們泡腳,效果都很不錯。比如,我讓表妹用溫膽湯泡腳,去掉了她脖子上的尋常疣;讓閨蜜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泡腳,消除了她的心煩、失眠。用活血化瘀的雞血藤加威靈仙泡腳,明顯緩解了公司小伙伴的關節疼痛。
而且泡腳有個最重要的好處,就是人很舒服,畢竟不用把味道不好的中藥喝進嘴里,在心理上就有了較大的接受度,也可以避免某些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避免一些藥物的不良反應。
學了中醫10年,泡腳方也實踐了近5年,越用越對泡腳有信心,也越感嘆古人的智慧。中醫并不高深,它其實就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廚房就是藥房,洗腳盆就是藥盆,洗腳就是藥浴,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四兩撥千斤。
泡腳除了治療一些慢性病效果很好,治療一些急性病證也一樣有效。像感冒、發熱、咳嗽之類,在服用藥物的同時如果能夠輔助泡腳,也會大大提高療效,減輕癥狀,讓患者康復得更快。
特別是一些嬰幼兒,服用中藥困難,此時用泡腳的方法,效如桴鼓。因為孩子的身體更加稚嫩敏感,經絡也更加通透,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要比成年人好很多。比如,很多小朋友不會咳痰,導致咳嗽不斷,此時用化痰理氣的藥物泡腳,每次只需要10~15分鐘,一天2~3次,即可顯著化痰。
不能服藥就泡腳,這是我給大多數孩子父母的建議。
這兩年,我之所以想要寫一本泡腳的書,是因為泡腳日益成為一種養生風尚,但也存在很多誤區。大家認為只要泡腳,就對身體好,也不管是什么藥包,不問寒熱,買來就泡。我們要知道,藥浴之所以有治療效果,必然是因為它有偏性,有針對性,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隨便泡的。想要效果好,一樣要辨證論治。
隨便舉個例子:網上最流行的艾葉泡腳,就不適合很多人。艾葉溫燥,陰虛血熱或內熱熾盛的人就不宜使用,艾葉溫燥的藥性會導致人體內熱更盛,讓人在泡腳過程中出現大汗淋漓的情況,虧耗更多的津液。有些人甚至會出現心悸、眩暈,泡腳后反而不能入眠。
所以看似平常的泡腳,學問很大。用得好,真的可以養生治病;用得不好,就可能給自己找病了。
這本泡腳書,就是希望給大家提供關于泡腳方的參考,讓即使不懂中醫的人,也可以對照癥狀,辨證用藥。盡量保證用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使用好我國傳統醫學特有的治病方式,讓足部這個經絡穴位大戶,發揮應有的作用,守護我們的健康。
中醫的治療方式有很多種,不是只有應用湯藥才是對中醫的傳承。針灸、推拿、正骨、食療、泡腳,都是中醫偉大的智慧,其中任何一樣,都應該流傳千古,恩澤萬代。
如果我奶奶還健在,我給奶奶端的洗腳盆里,就不會只有熱水了。奶奶也不會只靠水的溫度來暖腳,中藥可以讓她從內而外,真正暖和起來。
珍惜眼前人,一起泡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