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作品。
例如:《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左思仍然很淘氣,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當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時,左思的父親嘆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是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情。這一幕被左思看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于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的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卓越才華,為他日后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后來,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國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終于寫成了文學巨著《三都賦》。
《三都賦》得到了驚人的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提并論。由于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漲,于是有了“洛陽紙貴”的美談。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思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其實,“洛陽紙貴”并非沒有緣由,那是左思十年磨一劍造就的。所以,盡管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是能夠及時發現錯誤,并改正它,做到及時止損、修復,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離“完美”的自己愈來愈近,也是在不停地提升自己;即使最后沒有成為完美無瑕的美玉,也至少可以做到無愧自我的人生評價。
你不必完美,但要認識自己,因為人貴有自知之明。
例如:《寡人之于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譯文]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遭遇饑荒,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如此辦。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哪個國家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這是為什么呢?”
[解讀]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賑災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務,但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絕或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是最大限度地調動百姓的積極性,使其樂其所為,這就是仁政的具體表現。梁惠王也許確實是盡心于賑災救民,但實際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而且他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只看到表象。
看得見別人的短處,看不見自己的短處,梁惠王如此,世間許多人亦如此。古希臘的特爾斐神殿刻著一句銘文:“人啊,認識你自己!”——雖以神的口吻,卻是人類對自己的告誡。認識自己的優點容易,認識自己的缺點并且不對其諱莫如深,這需要足夠的勇氣。
總而言之,你不必完美,要做自己,做一個好的自己,哪怕普通也好,就是不能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