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民族·地理(2)

  • 每天讀點文化常識
  • 鄧多編著
  • 4376字
  • 2014-11-24 13:24:29

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名。春秋時,秦、晉、楚等國起初在邊地設縣,后來逐漸推行到內地。春秋末年以后,各國開始在邊地設郡,面積比縣大。戰國時在邊郡分設縣,逐漸形成了縣統于郡的郡縣兩級制,郡、縣長官不世襲,均由中央任免,發給俸祿,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標志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全國普遍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即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kuai)稽、穎川、碭(dang)郡、泅水、薛郡、東郡、瑯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巨鹿,邯鄲(handan)、上黨,太原、云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共三十五郡,連內史(秦代京畿附近由內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為三十六郡,后來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閩中,共四十郡。秦以后,歷代都有郡,只是區域變小了。隋、庸時期,州郡迭改。宋廢郡,改為府。

【道】

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漢代指少數民族聚居的新設縣。《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有蠻夷曰道。”唐貞觀初,分全國為十道:(1)關內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究、青、徐四州,(8)河東遣,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5)山甫道,即古荊、梁二州,(8)隴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揚州,(8)江南道,即古揚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8)劍南道,即古梁州(劍閣以南),(10)嶺南道,即古揚州的南部。開元年間(公元七三三年),增為十五道,即從關內道分出一個京畿(治長安),從河南道分出一個都畿(治洛陽),再把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唐代的道是監察區,略相當于漢代的州,相當于現在的省。明、清時的道,是在省、府之間所設置的監察區,道下有府有州。清末和民國初年的道,相當于現在的專區。

【路】

宋、金,元地方區劃名,宋代的路,原是為征收賦稅轉運漕糧而劃分的區域,后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和軍區的性質,下轄府、州、軍、監(指礦區、鹽區)、縣等。宋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仿唐代道制為二十一路,其后分合不一。至道二年(公元九九七年),始定為十五路,真宗時增為十八路,神宗時又增為二十三路。據《宋史·地理志》,元豐定制的二十三路名稱是;京畿路、京東東路、京東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東路、陜西路、兩浙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荊湖北路、荊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kui)州路、廣甫東路、廣南西路。各路設轉運使等官,掌管一路的財賦等事。此外,還有少數特為軍事而設的路,不領民事。宋代的路,其中有些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大致相當于現在的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省。金仿宋制,分境內為十九路。元代也有路,但較宋代為小,上屬行中書省或道,相當于州、府。明代廢除了路。

【省·行省】

省,原是官署的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除京師附近地區(山東,山西及河北)直隸于中書省外,又在路之上于河南、江浙、湖廣、陜西、遼陽、甘肅、嶺北、云南等處設十一個行中書省(略等于中書省辦事處或中書省行署),簡稱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總攬該地區的政務,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名稱,簡稱為省。明代置十五行省(明代雖已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行省),即北直隸、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浙江、湖廣、江西、陜西、四川、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長官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有戰事時,派朝臣出巡地方,處理軍務,稱為巡撫。遇到牽連幾省的軍事問題,巡撫不能解決時,則派總督處理。這些都不是正式的地方官。清初,改北直隸為直隸,南直隸為江南,仍為十五省。康熙時,分江南為江蘇、安徽二省,分湖廣為湖南、湖北二省,共十八省。以后又增置奉天、吉林、黑龍江、新疆四省,共二十二省。還有臺灣,清代也曾建省。到了清代,總督、巡撫都是正式的地方官。巡撫是一省的最高長官,總督則總攬一省或兩三省的軍民要政。而布政使則成了督撫的下屬,只管財政和人事。

【府】

唐代將京師和陪都所在地的州或置有都督府、都護府的州,升為府。一般說來,唐代制度大州稱為府,這些府,隸屬于道。宋代的府隸屬于路,設置漸多。元代的府,有的隸屬于路,有的直轄于中央。明代以京畿、應天諸府直隸京師,其余隸屬布政使司(省的最高行政機構)。清代以順天、奉天二府直隸京師,其余與明制相同。府的最高長官,唐、宋設權知府,明、清稱知府。

【軍】

宋代地方行政區劃名。軍有兩種。一種是與府、州同級,即一個軍等于一個州或府,如宋代的平定軍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軍即清代的南安府。這種軍,直轄于路,下領縣,如宋代在今安徽無為縣建無為軍,下又置無為縣,有的下領數縣。另一種是與縣同級,隸屬于府、州。軍的最高長官叫知某某軍。此外,軍還是古代軍隊編制單位。

【縣】

地方行政區劃名。春秋以前,縣大于郡,戰國以后,郡大于縣。春秋初期,秦、晉、楚等大國往往把新兼并得的土地置縣。這些縣,多設置在邊地,有國防作用。到春秋后期,各國才把縣遂漸推行到內地,而在新得到的邊遠地區置郡。當時,郡的面積雖較縣大,但因地廣人稀,地位要比縣低,所以《左傳·哀公二年》中晉國趙簡子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戰國時期,邊地逐漸繁榮,才在郡下設縣,產生郡、縣兩級制。秦統一六國后,才確立郡縣制,縣隸屬于郡。《陳涉世家》:“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其中“諸郡縣”,指當時的郡和縣,“長吏”,指當時郡、縣的長官。后來,縣隸屬于府或州或軍或監或廳,一九一二年后,縣隸屬于省或自治區或直轄市。

【都】

相傳為上古行政區劃名。周制,四縣為都。《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夏制,十邑為都。《廣雅·釋地》:“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五里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有十二師焉。”都,亦指京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亦稱都會,通都大邑。

【邑】

古代稱國為邑。《左傳·桓公十一年》:“君決于郊郢,以御四邑。”邑,也泛指城市,大曰都,小曰邑。邑,還是舊時縣的別稱,如:邑宰。《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邑,指華陰縣。

【畿(ji)】

古代王都所在處的千里地面。《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后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如京畿,畿輔,引申即謂方千里。《國語·楚語上》:“而至于是有畿田。”韋昭注,“方千里日畿。”又,唐代縣的等級名。

【城】

唐邊戍名。此外,舊時還指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有兩重:里面的稱城,外面的稱郭。《管子·度地篇》:“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

【郭】

一作“廓(kuo)”,又稱為“郛(fu)”,外城。《孟子·公孫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

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過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崤之戰》:“公使剛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江東、江西】

江在古代就是指長江。古代的江東又稱江左,就是指今天的江南,具體指長江下游江蘇南部一帶。江西,又稱江右,指長江下游現在安徽省中部地區。這是由于長江流到九江后,折向東北,因此以這段江為界,來分東西或左右。

【江左】

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

【江表】

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

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關東】

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

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

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

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五岳】

五人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岳掩赤城。”

【山東】

山最初指崤山,山東即崤山以東地區。戰國時,秦建都關中,其它六國在崤山以東,所以山東泛指除秦以外的其他六國,這是指以崤山為標準。有時以華山為標準,山東是指華山以東,漢朝時也有稱齊魯為山東的,也有指太行山以東的。

【河西】

古代所說的河是指黃河。黃河在流經今山西和陜西那一段,自北向南,這段河的西部地區稱河西,東部地區叫河東。河東即今天的山西省一帶。黃河流到潼關以后轉而向東,流經今天的河南省境,在這段河的北部地區叫河內,南部地區叫河外。

【塞北】

塞是指戰國時期北方各國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而分別修筑城墻,后來由秦始皇把它們連接起來,并又修筑了一段,這就是長城。塞北就是指長城以北地區,因為長城關隘多稱口,因此塞北又稱口北、口外。

【南國、北國】

古時稱南方諸侯之國為南國。北國與南國相對,最初指北方諸侯國,后來泛指我國北方地區。

【嶺外、嶺南、嶺表、嶺海】

嶺指五嶺,嶺南泛指五嶺以南地區。在中原人看來,嶺南地區在五嶺之外,故又叫嶺外.還叫嶺表。嶺海是由于兩廣處在五嶺南面,又臨近南海,故此得名。

【三吳】

這個名稱開始于六朝,對于它所指的確切地方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指吳郡、吳興、會稽為三吳;—種以吳郡、吳興、丹陽為三吳;還有一種以蘇州、常州、湖州為三吳。但不管哪種說法,都把吳郡(今蘇州)稱為東吳。

【三秦】

項羽破秦入關,以秦降將章邯為雍王,統領咸陽以四的地方;司馬欣為塞王,統領咸陽以東至黃河之地;董翳為翟王,統領上郡(今陜西北部)。合稱三秦。后來泛指關陜一帶為三秦。

【三楚】

秦漢時分戰國楚地為三楚。具體指今天的黃淮至湖南一帶。淮北為西楚,淮南為南楚,臨近東海的淮河南北地區為東楚。彭城在淮北,介乎東西楚之間,所以彭城以東為東楚,彭城可稱西楚。項羽建都彭城,自稱西楚霸王,因此,包括彭城在內的淮河以北地區稱為西楚。后來多用來泛指湘、鄂一帶。

【陰、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青县| 民和| 泰顺县| 肥东县| 临朐县| 鹤岗市| 梅河口市| 屯昌县| 济南市| 廊坊市| 辽中县| 房产| 桐梓县| 延川县| 汉中市| 左贡县| 那曲县| 田阳县| 太白县| 保康县| 临朐县| 刚察县| 井研县| 上栗县| 嫩江县| 怀柔区| 盐津县| 永年县| 双鸭山市| 乐业县| 定州市| 汝阳县| 衡南县| 丰台区| 普兰店市| 洱源县| 奉贤区| 报价| 扎赉特旗| 神木县| 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