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之當下的身份是大明的宰輔,他所憂慮的事情自然要比其他人多。
李來亨的提醒可謂是說到了文安之的心坎里。
有的時候,派系之間的紛爭遠比外部的敵人更加的可怕。
因為外部的敵人很多時候都是在明面上跟你動武,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而派系之間的紛爭往往都是背后捅刀子,可謂防不勝防。
文安之活到了這個年紀,宦海浮沉幾十載,什么樣的人沒有見過?
可孫可望這樣的奸雄真的有些令人捉摸不透。
從各個角度看,孫可望都有些像曹操。
但大明現在的情況又離不開這樣一個家伙。
如若孫可望叛變,那對于大明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
難啊,光是想到了這點,就讓文安之覺得如鯁在喉痛苦不已。
有的時候,做出選擇是相當艱難的。
因為你并不知道當你做出這個選擇之后會引發怎樣的后果。
大明已經沒有多少容錯空間了。
踏錯一步,很有可能就會落得一個萬劫不復的下場。
文安之一邊揉著額角,一邊問道:“那么以三原候之見,該如何解決這個困局呢?”
李來亨聽到文安之發問,剛剛落地的一塊石頭又重新懸了起來。
“回稟文督師,以末將之見,當下唯一可選的方案就是由西寧王營救陛下出貴州。”
李來亨之所以這么說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如今的永歷帝手中沒有任何的實權,其處境和東漢末年的漢獻帝何其相似。
不管是永歷帝在孫可望的手中還是在李定國的手中,都沒有太大的區別。
可能李定國會對永歷帝稍好一些,比如允許他組建自己的禁軍。
但是仔細想想,這些禁軍人選也是從李定國提供的軍隊兵卒中挑的,可謂換湯不換藥。
那么李來亨為何不想要把永歷帝迎到忠貞營呢?
首先,這樣一來忠貞營的將士們就得親自供著這尊菩薩。
雖然永歷帝是個吉祥物,但畢竟是名義上的皇帝。
把皇帝弄到自己身邊來住,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
天天伺候一尊菩薩,那種感覺簡直是別提多糟糕了。
再加上大順軍當初和明廷的那些不愉快的過往,更是讓李來亨從一開始就把這個方案排除掉了。
他寧肯李定國將永歷帝迎回昆明,也好過自己去做曹操。
再就是從歷史上看,永歷帝在昆明待得還算是不錯,至少比他在廣西和貴州的時候好。
在廣西的時候就不用說了,整日顛沛流離,清軍一打來就得移駕跑路,得到一個逃跑天子的名號。
至于在貴州,永歷帝整日仰孫可望鼻息而過活,活得心驚膽戰。
至少在昆明的這段時間,永歷帝可以享受到一國之君應有的待遇。李定國在這方面做的確實沒得說。
既然如此的話,就讓李定國去接永歷帝這個燙手的山芋不好嗎?
李來亨為何要跟著去趟這一池渾水呢?
李來亨要做的是打開歷史上夔東十三家一直都未曾打開的局面。
從上帝視角來看,只有沖破湖廣清軍的封鎖,拿下江南的大片區域,他們才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至于永歷帝待在哪里,李來亨根本就不關心。
“西寧王...”
文安之蹙著眉頭,在屋內來回踱步。
李定國對于這個時候的大明朝廷來說可以說是實打實的戰神。
從他兩厥名王開始,李定國就成了大明的希望。
不過...李定國雖然精通用兵,可對于內政等事務的處理卻是乏善可陳。
如果讓李定國前去救駕取代孫可望現在的地位,那么會不會整體局勢還不如現在了呢?
“西寧王若是迎回圣駕,秦王怕是該和他翻臉了吧?”
文安之無奈的問道。
“當然不能用強,而是要取巧?!?
李來亨早有準備,清了清嗓子很是認真的說道:“末將已經有了一個計劃,若是文督師不嫌棄,末將便可獻上拙計。”
文安之神情為之一振,定了定神道:“說來聽聽?!?
...
...
其實李來亨的計劃說簡單也簡單。
歷史上李定國前去安龍迎駕永歷帝是在圍攻新會失敗之后。
那個時候他已經是兵力折損嚴重。
要想前去安龍迎接天子,他就得放棄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廣西。
最終,李定國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是決定率部北上前去安龍迎駕。
但是現在,如果他及時撤軍離開新會徑直北上,還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去駐防廣西,兩邊都可以不耽誤。
事實上,即便是在歷史上李定國前往安龍救駕也沒有遭遇太多的阻力。
大體是因為孫可望太過不得人心,他派去阻截李定國的心腹都只是做做樣子,并沒有刻意刁難李定國的意思。
即便是被孫可望委以重任的白文選都在關鍵時刻反了水,跟永歷帝演起了雙簧,最終順利配合李定國將永歷帝迎到了昆明。
所以只要這個時候李定國北上,孫可望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既然新會之戰注定是一場慘敗,那何必要繼續圍攻下去呢?
李來亨建議立刻修書一封,派人送到李定國軍中,令李定國火速北上勤王救駕。
李來亨這么做也并非沒有私心。
誠如他之前分析的那樣,他不想要把永歷帝這尊菩薩迎到忠貞營陣中供奉起來,有李定國代勞他再樂意不過。
要想發展自己的勢力,按照自己的計劃光復中原,李來亨是不可能允許永歷帝在自己的身邊的。
這樣一來他們處處掣肘,受到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永歷帝這個家伙雖然能力沒多強,但是搞權力斗爭還是相當有一手的。
故而李來亨希望能夠盡可能的讓李定國去消化永歷帝。他自己和忠貞營則會把精力都用在討伐清軍上。
文安之相較于永歷帝可是容易相處的多,只要李來亨不像孫可望那樣顯露出取而代之永歷帝的想法,文安之肯定不會干涉李來亨的軍事行動。
獲得一個穩定的發展期對于李來亨來說至關重要,只要給他三到五年的時間,他堅信自己至少能夠光復華夏半壁江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