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皇帝頭上的“三座大山”
- 漢武時代漫談
- 草說木言
- 2834字
- 2022-11-16 10:25:24
漢武帝的故事,還得從他爺爺死的那一年說起。
漢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初一,漢文帝駕崩。六月初九,31歲的太子劉啟,也就是漢武帝劉徹的父親即位,史稱漢景帝。
劉啟做了23年的太子,還能順利接班,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比起后來當了30多年太子還不得善終的愛新覺羅·胤礽,可以說算是非常幸運了。
1.漢初統治集團的構成
“文景之治”被歷代史學家一說再說,夸了又夸,簡直就是美好時代的代名詞。父子兩代,幾十年如一日地奉行寬松的執政原則,緩和了各個政治集團以及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盡管后來者愛得不行,但是對當事人,也就是文景二帝來說,他們未必有多喜歡自己的處境。
漢初的統治集團主要分為三大勢力:諸侯王、功臣宿將和外戚。
漢文帝能繼位,就是因為功臣宿將和諸侯王聯合消滅了呂氏外戚集團,把他扶上去的。這也導致文景兩代,皇權始終受到功臣宿將和諸侯王的牽制。雖然有了新的外戚集團可以幫助皇帝,但是外戚的存在本身也在制約皇權。比如漢代的太后,就始終是皇帝既依賴又痛恨的對象。漢初在政治上講究無為而治,除了經濟上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皇帝、外戚、功臣、諸侯等政治集團勢力均衡,互相制約。為了保持穩定,誰也不能,或者說不敢對國家政策做出大的變動。
大家可以腦補一下,文景二帝上朝的時候,底下的文臣武將多是跟著老爹或爺爺打天下的功臣,這些人控制著政府機關和軍隊。你有啥意見不合他們的心意,他們就公開懟你。回到后宮想平靜一下心情,還必須對自己的老娘言聽計從,畢竟我大漢以孝治天下嘛。至于那些堂兄弟,一個個要兵有兵、要錢有錢的,說不定就在想著取自己而代之,都是姓劉的,他們也能當皇帝。當時就這么個狀態,估計文景二帝不會太喜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活得有點憋屈,漢文帝45歲就死了,漢景帝好一點,多活了兩年,47歲而終。
但是,事情總是在變化的。
隨著國家的安定和時間的推移,原來的功臣宿將們都陸續見劉邦去了。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原丞相申屠嘉去世,他是最后一個功臣出身的丞相,五朝元老。他的死,標志著他們這一代人全部退出了歷史舞臺。
功臣宿將集團有個很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因事而興。諸侯或者外戚因為血緣關系,天然地就能獲取一些政治地位。而功臣集團則是因為參與了某些事件才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比如:戰爭、政變、重大政策的推行,等等。在國家整體安定的情況下,沒有什么變故或者動亂,功臣的后代如果還想繼續維持政治地位,就必須緊密地團結在皇帝周圍,因為這是他們獲取政治權力的唯一來源。這一特點在漢武帝拓展邊疆、巫蠱之禍等事件上都有體現。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他們推動、擴大了事件的規模。
申屠嘉死后的第二年,漢景帝就強行推動了削藩政策,七國之亂爆發。周亞夫,這位功臣宿將的第二代,和竇嬰,這位外戚的領袖,共同平息了叛亂。
雖然諸侯勢力遭受了沉重打擊,但是外戚和功臣的政治影響卻因此得以增強,繼而在之后的漢景帝廢太子事件中引發了一系列變故。這個咱們后面再說。
2.漢初國家面臨的三個問題
現在咱們回到開頭,說說一個人和三件事。
一個人是賈誼。我上學的時候學過他的《過秦論》,這篇文章還要全文背誦呢。賈誼,這位在漢朝建立第六年出生的青年思想家,還寫過一篇很重要的政論文章《治安策》。他在這篇文章里指出了國家面臨的六個重大隱患,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這六大隱患總結起來就是三大問題:匈奴與和親問題,諸侯王問題,包括意識形態、政治體制和中央財政在內的政權建設問題。
漢文帝看到了這篇文章,他對賈誼的觀點表示贊同,但是在各方勢力的逼迫下,他也只能對賈誼的對策棄之不用,甚至將賈誼貶斥到南方。一千多年后的李商隱為此還吐槽說: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多少有點冤枉漢文帝了,在那種情況下,天下的蒼生有人在替他管著,他也就只能問問鬼神了。
賈誼最終英年早逝,但是他的思想并沒有被湮沒。因為他所指出的問題,不僅仍然存在,而且還在繼續發展。漢初的很多政治事件都來源于這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始終是壓在文帝、景帝和武帝三代帝王頭上的“三座大山”。
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后,對內對外進行了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但是他的主要目標始終沒變,就是要解決這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互相糾纏,一定程度上又互為因果。在劉徹執政的不同時期,這三個問題的優先級也各有不同。劉徹做的很多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事情,原始動機就是在這里。這三個問題涉及了內政外交的主要方面,劉徹的處理方式也成為后面諸多王朝的標準操作。如果賈誼知道他的理論最終還是付諸實施了,應該也會感到欣慰吧。
好,鋪墊了這么多,讓我們翻開嶄新的一頁,就從漢武帝出生那年開始。
3.漢代稅收體系概況
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劉徹出生在長安未央宮猗蘭殿。他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
這一年的正月,漢景帝下詔,允許民眾自由遷徙。《商君書·墾令》中說:“使民無得擅徙。”故秦國自孝公起,包括后來的秦王朝,都不允許民眾擅自遷徙。這是為了把民眾固定在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漢承秦制,漢朝也繼承了這條法令。
秦末漢初,連年戰亂,加上饑荒,人口數量急劇下降,人少地多。漢初繼承商鞅的這一措施,還真沒什么特別的。隨著近半個世紀的和平發展,人口大量繁衍,地域間的發展不平衡也逐漸顯現了出來:耕地少且貧瘠的地區,變得人多地少,大多數人吃不飽肚子;耕地多、水利便利的地區,則大體上還維持著人少地多的局面。也就是說,困擾歷朝歷代的土地問題又開始出現了。景帝允許民眾自由遷徙,既想保護土地貧瘠地區人民的生存權,又想維護水利便利地區的社會穩定。所以才在詔書中說:“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五月,景帝恢復了農業稅,也就是田租,稅率由最初的十五分之一調整為三十分之一。漢初的田租稅率,一直是被后代稱為善政的典范。這既是統治者的仁厚,也是無奈之舉。經過秦末的戰亂,人口大量死亡。要想有稅收,首先農民要能養活自己。人都餓死了,有再多的田地也沒用。
漢初的稅收,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農業稅、人頭稅、商業稅。農業稅用來支付各級官吏的俸祿,人頭稅用來支付國防開支,商業稅用來支付各級貴族包括皇帝的開支。
漢初郡國并行,皇帝直接管轄的地盤不算大,直屬的各級官吏人數也并不太多。農業稅多點兒少點兒,對朝廷的影響不是特別大。漢文帝又是難得的宅心仁厚,在公元前167年,取消了農業稅。
漢初的人頭稅,對廣大女同胞有特別的規定:14周歲以上、29周歲以下未出嫁的女性,每人要交五個人的人頭稅。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口匱乏的窘境,朝廷只好用法律手段,引導女性早婚早育。不過,當時沒有直接用行政手段來硬的,而是用稅收來操作這個事情。比后代某些個動輒強行婚配、累及家人的朝代,在手段上要高明多了。
不過,有失必有得,漢朝風氣開放、自信,女性的地位很高,輿論也比較寬松、友好。二婚的女性可以生出皇帝,劉徹的母親進宮前就嫁過人,還生了個女兒。跟別人私通的女性可以生出將軍,這條衛青和霍去病的母親可以對號入座。女奴也可以成為皇后,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衛子夫。
一年很快過去,時間來到公元前155年。這一年,漢武帝一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