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和善而堅定的教育
- 爸爸的陪伴,成就孩子的幸福
- 圓爸旭旭
- 1861字
- 2022-11-16 10:25:27
孩子和人間理想一樣,都是小寶藏。
每個小朋友都是一個小機靈鬼,給爸媽“挖坑”,然后達到他們的小目的。
“爸爸,吃糖會蛀牙嗎?”
“當然咯!”
“那蛀牙了可以補嗎?”
“嗯,可以的!”
“那反正可以補,你再給我一顆糖吧!”
你看,這一句句鋪墊的,似乎都沒有漏洞,她甚至還會說,人反正會死的,那就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每天吃糖。
對于糖,對于零食,小圓真的可以想出一千種辦法來得到它們。
我張開嘴,指著我的蛀牙,對小圓溫柔地說:“這個蛀牙補過了,是不是很丑啊?而且還常常疼呢!爸爸可以每周給你吃一顆,但你吃得太多,就會像爸爸這樣了。”
小圓點點頭,說不吃了,等下周再吃。
我帶小圓去逛商場,走進一家家居飾品店,里面的水晶玻璃裝飾品特別漂亮。我們一起盯著,看得出神,小圓說,好想摸一下啊。
可是,我擔心小圓會不小心打碎東西,這東西應該蠻貴的。同時,我也怕東西碎了傷到孩子。但孩子都有好奇心,想一探究竟。小圓看著我,特別想得到我的支持。
“嗯,可以的,這個水晶裝飾品這么好看,摸上去是什么感覺呢?但是,你就這么摸摸哦,不能把它拿起來,不然容易摔碎,好嗎?”
小圓點點頭,沒有拿起水晶裝飾品,只是小心翼翼地摸著水晶裝飾品的表面,告訴我,好涼好光滑啊,摸上去的感覺太棒了!
我如果一開始只是簡單地告訴她不能摸,可孩子又很好奇,想摸,最后的場景就是孩子悶悶不樂,甚至哇哇大哭,而家長在一旁訓斥,引來路人圍觀。
我的態度是和善的,底線是堅定的。
可以摸,但不能拿起來。
在良好信任的親子關系保證下,小圓想摸水晶裝飾品的愿望得到滿足,也就不會失望和哭鬧,而且有了真實的體驗。
孩子,不是馬戲團的動物。家長讓蹲下就蹲下,讓拍手就拍手。
被訓練得聽話的孩子,和父母就沒有感情了。
父母永遠都要記住,要在情感上和孩子溫柔而篤定地溝通。
我和老婆商定,每天晚上八點是小圓洗澡的時間,洗完澡講會兒故事,小圓就要睡覺。
每次到了八點,我老婆就會對小圓說:“到洗澡的時間咯。”
大多數時候,一聽到媽媽這樣說,小圓就跑過去洗澡了。
但有的時候,她還在玩玩具,或者和我玩。這種情況下,我老婆就會走到小圓身邊,和她平視,再開始說話,會用一些友好的身體語言,比如拍拍肩膀,指指手表或拉拉她的手,暗示她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我們是怎么約定的?是不是已經到了約定的時間了?”老婆只說一遍,不會指責,也不會翻舊賬。
絕大多數情況下,小圓一看媽媽過來了,就會馬上過去洗澡。
極少數情況下,她依然不動,我老婆就會說:“如果你不想洗的話,那今天就不洗了哦。”
一聽這話,小圓哧溜一下,就鉆進浴室了。
大家都知道“沖動是魔鬼”這句話的含義,但在育兒過程中,要做一個淡定自如的老父親,真是太不容易了。
這些年,我發現,在被孩子一再磨煉的旅程中,我越是對孩子吼,自己越是失控,孩子的不當行為也愈演愈烈。
自始而終的冷靜,果然是有效的。
孩子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和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發育還不完善,這就決定了他們還無法很好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孩子更需要父母冷靜而理性的引導,來充當他們的“前額葉”。
吼叫,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情感虐待。
又吼又叫,不僅沒有教育作用,還會像一把鋒利的刀刃,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
吼叫,并不能讓孩子體會到愛與被愛的感覺。相反,如果長期遭受父母的吼叫,孩子會形成對自我、對世界的扭曲感受,而且還會投下長期陰影。
孩子需要的不是吼叫,而是關注、規范、引導、寬慰、溫柔的撫摸,以及成功的機會。
不吼不叫,孩子才會收獲愛與改正的動力,才能健康茁壯成長。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父母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于尊重父母自己、尊重當時情形的需要。
和善而堅定,是要花心思的,是有方法的。
和善是父母的語氣要和善,堅定是父母心里要有底線,設定好底線后,和善地引導孩子。
當孩子觸犯規則時,懲罰也許是最簡單的方式,但懲罰不但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效果也只是暫時的。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讓孩子承擔違反規則的后果,可別大吼大叫,在我們溫柔說話的同時,也可以很堅定地說“不”。
不要用物質獎勵,因為物質獎勵往往會像一個無底洞,越來越大,家長不要從孩子小時候就給自己“挖坑”,而應該盡量去調動孩子的興趣和內在驅動力。
要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只要完成了拖地或洗碗的任務,就可以去同學家玩一個小時。
這樣,家長才能讓孩子主動和愉悅地去做事,又不會讓他們變得很世俗,腦子里想的都是物質的獎勵。
愿我們都能用一顆和善而堅定的心,給孩子種下一樹繁花。讓孩子在小小的世界里開始自己的人生,去創造一個更加令人歡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