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培養孩子的高情商(4)
- 培養高情商高智商高財商的孩子(教子書坊)
- 宋天天
- 5539字
- 2014-11-15 10:56:45
很多孩子交朋友,都是因為一個孩子因為某件事情而幫助了另外一個孩子,于是兩個孩子就成為了朋友。比如,當一個孩子拿的因為東西太多而得到了另一個孩子的幫助,他們倆就很可能成為朋友;當一個孩子考試時忘記帶橡皮,另一個孩子將自己的橡皮借給了他,他們也可能成為朋友。總之,朋友就是在相互幫助中形成的。因此,父母要讓孩子養成樂于助人的習慣。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當你幫助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會有可能成為你的朋友。
3.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沒有人喜歡和一個騙子在一起,更沒有人喜歡和騙子做朋友。真正的朋友是可以相互信任,可以把自己內心的話傾訴給對方,并且是可以在任何環境中都不會棄朋友于不顧的。如果一對朋友中有了欺騙,那么,他們之間就不再是真正的朋友。父母要告訴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誠實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寶貴的財產。如果你有了誠實,那么,就會吸引很多人來做你的朋友,因為他們看中的你的誠實。一個誠實的孩子,身邊總會有很多朋友,那些朋友是他的財富,而他更大的一筆財富就是他的誠實。當然,有些人為了交朋友會說一些好聽的話,不管這些話有多么好聽,都是一些騙人的話,時間一長,可能就是這些好聽的話把他們之間的友誼毫不留情地摧毀。
4.做一個聰明的孩子
有交朋友的時候,聰明的孩子一般會輕易得到其他孩子的歡迎,并且喜歡和其做朋友。因為,在遇到一些有困難的事情時,這些孩子總是會輕而易舉地把困難解決。或者是當自己遇到尷尬的事情時,聰明的孩子總會用他的聰明使自己不再尷尬。在遇到一件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的事情的時候,有些孩子會用真實但是卻非常粗魯不仁慈的語言說出來,而聰明的孩子則會用機智幽默的語言表明。比如,當遇到一個朋友的臉上有一些臟東西的時候,這個朋友卻還一點都不知情,有些孩子會對朋友說:“你趕快去把臉洗一洗,好臟。”還有一些孩子會機智地將其叫到一旁,輕輕地對他說:“我相信,你現在一定想知道你臉上有什么。”第一種說法肯定會傷到朋友的自尊心,而第二種說話則可以讓朋友欣然地接受。
5.不要隨便取笑別人
當孩子處于即將長大成人卻又還是孩子那段時間,他們在和朋友交往的時候,彼此都會十分坦白,有什么說什么。很多時候,他們都不是有意要對朋友粗魯,也不是有意批評朋友、和朋友爭吵,甚至是取笑朋友。雖然他們不是故意的,但是,這些舉止還是會傷害到他們之間的友誼。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不會隨便對朋友開玩笑,尤其是不能對朋友開一些低級的玩笑,也不要隨便說一些貶低朋友的話。要知道,沒有人喜歡被人取笑,也沒有人喜歡被人貶低。
6.學會傾聽別人
一對好朋友在交談的時候,總是會有一個說,而另一個聽。要不然,兩個都爭著說話,或者是兩個都沒有話說,這樣的人是不會成為好朋友的。而人大多數都是喜歡以自己為中心的,他們喜歡說一些關于自己的事情,讓別人對自己多一些了解。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傾聽。小峰在班里有很多朋友,大家都喜歡和他說話,問及原因,小峰笑了笑,并沒有多說什么,只說了一句,“我能夠認真聽任何人說話,并能夠在適當的時候提出自己的看法。”是的,只是傾聽還不夠,還要讓對方知道你很重視他說的話,對于他說的話你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這樣對方就會樂意跟你說話。當有一天,他覺得把自己的情況說得很清楚了,他就會想要聽你說一些關于你的東西,這樣一對朋友就誕生了。
§§§第11節讓孩子學會忍讓
父母箴言
只有從小讓孩子學會謙讓,不怕吃虧,關愛他人,長大以后他才能適應群體生活,具有奉獻精神,才會被別人尊重。只有吃得起“虧”的孩子,長大了才能得到更多的“回報”。
孩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們會有很多伙伴,每天在一起學習、生活、做游戲。可是,他們也會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比如和小伙伴相處的時候,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爭得面紅耳赤,好朋友之間鬧別扭成了陌生人;有的孩子把不順心的事都悶在心里不肯說,變得怪癖而孤獨;有的孩子控制不住情緒,惱羞成怒與伙伴大打出手,險些釀成悲劇等等。要讓孩子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就需要讓孩子有一個廣闊的胸襟。只有學會寬厚謙讓,才能讓孩子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讓孩子與伙伴相處融洽。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忍讓,讓孩子知道,忍讓是一種美德。其實,誰的生活中教會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比如: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制造的是非……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生氣是沒有用的。因為生氣不會解決事情,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如果能夠學會忍讓,在必要的時候,學會往后退一步,這樣不但會讓自己不再生氣,還會創造輕松和諧的氛圍。
父母要時常提醒孩子,對朋友要以誠相待,學會原諒別人的錯誤或者過失,懂得寬容、忍讓。這樣有利于增進友誼。當然,父母在教育孩子學會忍讓的同時,還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忍讓,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忍讓的,不能讓孩子沒有原則地忍讓。
小文的玩具被婷婷摔壞了,小文一把抓住婷婷要和她算賬。這個時候,小文的表哥走過來說:“算了,以后讓你爸爸再給你買吧,她也不是故意的,小男生應該大方一點,不能打小女生。”小文聽了表哥的話就不再吭聲了。但是,沒有想到,婷婷卻以一副得理不讓人的架勢說:“誰讓你不給我玩的,你不給我玩,我就讓你也玩不成。”小文的表哥聽到后也很生氣,但又不知該說什么好。批評婷婷吧,她是女孩,一說她,她就該哭了,不說吧,心里又堵得難受。這時,婷婷的媽媽來了。沒有想到,當婷婷的媽媽聽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居然也支持自己的女兒,說小文比婷婷大,本來就該讓著她,要是小文一開始就把玩具給婷婷玩了,婷婷怎么還會去摔小文的玩具呢?
小文和表哥本來是不愿意和婷婷鬧別扭,沒有想到,最后卻從有理變成了沒理。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忍讓并不是沒有原則的,該讓的時候讓,不該讓的時候就要爭。要知道,如果只是一味地忍讓,那么,忍讓反而成了一種軟弱,就會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所以,作為父母,千萬不能認為知道忍讓的孩子一定會得到好的回報,也就是說,不可以讓孩子無原則地忍讓。
§§§第12節讓孩子勇敢承認錯誤
父母箴言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犯一些錯誤。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嚴厲批評,更不能隨意指責,而是要想辦法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如果一個孩子能夠主動承認錯誤,那么這個孩子才會不斷地取得進步。
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不僅是孩子,有時連大人都會犯錯誤。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錯誤的勇氣,有時候,大人都不能做到承認自己的錯誤,更何況是孩子。雖然孩子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父母必須讓孩子養成勇敢承認錯誤的習慣。如果一個人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那么他是不會有什么作為的。
許多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會給予嚴厲的懲罰,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制止孩子犯錯,其實不是這樣。嚴厲的懲罰只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恐懼感,不敢面對事實,不敢面對父母,這樣孩子就會產生自我防衛心理,慢慢的就不會再承認自己犯了錯。因此,父母在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之后千萬不可著急、氣惱,更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孩子狠狠地訓斥一頓。明智的父母會給孩子改正的機會,會耐心地引導孩子承認錯誤。當孩子主動承認錯誤時,父母應該給予鼓勵,肯定孩子說實話是好的表現,然后指出錯誤的危害性,讓孩子在鼓勵中知錯改錯。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對父母講真話并不可怕,完全可以得到父母的諒解,只要這樣,孩子才會勇于承認錯誤,才不會對我們撒謊。
父母在教育孩子勇敢承認錯誤的同時,也要敢于向孩子承認錯誤。
很多父母都會以“一家之主”自居,認為自己需要保持“形象”與“威信”,因此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比如: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冤枉了孩子,或誤導了孩子,還給自己護短,不當回事兒。這就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家庭教育之大忌,次數多了,父母就會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更不用說教育了。
爸爸和兒子一同來到谷場中,谷場上有一片黑咕隆咚的東西。爸爸說:“那是黑豆豆。”兒子說:“那是黑蟲蟲。”爸爸和兒子發生了爭論,做爸爸的當然是理直氣壯,真理當自然要一邊倒在他手里,這用不著證明就可以肯定。可是,兒子忽然高興地大聲吼:“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爸爸不耐煩地勃然大怒:“瞅什么瞅,爬,爬!爬也是黑豆豆!”
如果父母們都像故事中的爸爸一樣,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那么,孩子就會產生“父母說的永遠正確的,但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也會置之腦后。如果父母能夠在做錯事后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嘗到原諒別人的甜味。
§§§第13節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忍耐力
父母箴言
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及獨生子女的“中心”地位的副作用,在學校、在家庭,許多孩子養成了任性、沖動、無耐性的壞習慣,他們無克制力,意志薄弱,做事往往虎頭蛇尾,經不起小小的困難和挫折,將來能否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令人擔憂。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就要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忍耐力。
有一些孩子出現了一種趨向,那就是既不會忍耐又不會克制自己。比如說,當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不管是非,只要對自己有利就盲目行動,不會謙讓,沒有耐心。他們從來沒有念完一本書,也在家里待不住,干什么事情都要讓父母幫忙,脾氣暴躁,稍微批評就張口頂撞,甚至離家出走。這樣的孩子就是缺乏耐心的孩子。所以,培養孩子的耐性,必須從小抓起,讓他們從小就習慣于需求的延遲滿足。
其實,大人也會沒耐性,容易沖動。比如,當父母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心里就開始發起慌來,把孩子的哭聲當成了命令。如果父母的個性不是那么沖動的話,或許孩子也會慢慢變得平和起來,變得更有耐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曾在一群小學生身上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給每個孩子發一塊軟糖,然后告訴他們說他有事要離開一會。他希望孩子們都不要吃掉那塊軟糖,他允諾說:假如你們能將這些軟糖留到我辦完事情回來,我會再獎勵給你們兩塊軟糖。然后他出去了。當他出去之后,寂寞的孩子們就開始守著那塊誘人的軟糖等啊等,終于有人熬不住了,吃掉了那塊軟糖。接著,又有人做了同樣的事……20分鐘后,米歇爾回來了。他履行諾言,獎勵沒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兩塊糖。多年以后,他發現,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無成,而日后創出一番業跡的全都是當年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
通常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以及注意力低下。
1.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孩子的最大特征。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的時候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了習慣,自責感就會慢慢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對父母使性子、發火。
2.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孩子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3.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孩子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的時候,他們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也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其實,堅強的忍耐力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磨煉,而且需要結合每個孩子的成長特點,從小認真地加強鍛煉。
1.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
想要讓孩子學會忍耐,父母首先學會忍耐和等待。如果父母是性子急躁的人,那么,當孩子長大之后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因此,父母要為孩子做好榜樣,培養出孩子的忍耐力。
2.父母不要替孩子包辦一切
有些孩子沒有耐性,父母往往會替他們包辦一切。這樣一來,一遇到孩子失去耐心的時候,父母就會全權代理,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失去求知的欲望,更讓孩子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在遇到一些有困難的問題或是費力氣的事情時,誰都不喜歡去做,然而正是這些難題可以訓練人的耐性。有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做題慢或是有不會做的題目時,他們就會直接將問題的答案告訴孩子。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父母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養孩子的忍耐力。
4.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一個剛會走路的孩子不可能大步流星地跑;一個只彈了兩天鋼琴的人也不可能會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在經過爬、走之后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也必須要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才能夠熟練地彈奏鋼琴,并融入感情。因此,不管讓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不要著急,不要只看結果,而是要注意過程,只有耐心地等待過程過去,才會有結果。
5.讓孩子玩益智玩具
父母要多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和游戲,比如積木、裁紙。當孩子將一個個小木塊規程在一起,組成一個個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就鍛煉了孩子的耐性。讓孩子沿著事先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在孩子小心翼翼剪裁的過程中也自然而然地鍛煉了孩子的耐性。
6.讓孩子從簡單入手
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沒有耐性的,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接觸一些比較難的東西,那么只會讓孩子對學習慢慢的失去興趣。如果先從簡單的東西入手,當孩子能夠很好地理解時再慢慢的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慢慢提高了耐性。
最后,讓我們來測測你的孩子有沒有耐性。如果有以下行為的話,做父母的就要注意了。
★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非常任性。
★經常容易哭。
★情緒容易激動,很難預測到他們會干什么。
★吃飯的時候愛動。
★看電視的時候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再碰碰那個。
★自私,只知道關心自己。
★咬自己的手指甲。
★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經常爭吵。
★坐立不安,多動。
★經常打碎朋友或家里的物品。
★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經常打架。
★沖動,做事前不思考。
★飲食調節不好。
★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不能如自己的愿望時就打滾耍賴。
★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第14節做孩子愛心的直接播種者
父母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