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我國再制造發展面臨的挑戰
雖然我國再制造已經基本形成規?;漠a業,并高度契合了國家綠色發展戰略,但再制造發展仍然面臨著產業、政策、技術等領域的重大挑戰。
1.相比發達國家再制造產業整體發展落后
發達國家再制造產業發展時間長,產業規模大。以美國為例,其國內再制造產業規模達數千億元以上,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大型再制造企業數量多,再制造技術研發投入多,許多世界知名的大型制造企業也設置了再制造生產線。美國再制造企業已經具備了與其國內再制造需求相匹配的再制造研發與生產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再制造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目前的產業規模較低,大型再制造企業數量較少。中小型再制造企業的再制造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再制造技術研發主要依靠為數不多的再制造研究機構完成。國內再制造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與再制造生產能力遠不能滿足目前國內在制造的巨大需求。
2.再制造配套政策法規和產業鏈條不夠完善
我國目前在再制造的配套政策和產業鏈條上還不夠完備。一是各地缺乏再制造產業發展的統籌考慮,各部門在制訂產業結構發展規劃時,沒有考慮制造業可持續發展對再制造業的需求,各地發展再制造的進度和方向不相同,各地和各企業間發展規劃并不銜接,造成了一些矛盾和沖突;二是缺乏市場準入機制和評價機制,由于不合格的返修產品冒充合格的再制造產品進入售后服務市場,不僅影響了正規再制造產品的銷售,也使真正的再制造企業沒有價格競爭優勢,導致市場混亂;三是再制造標準不健全,由于相關標準和規范缺乏,導致大部分企業在舊件檢測、再制造毛坯修復等關鍵環節沒有建立相應的質量控制體系,再制造產品質量缺乏科學保障[5]。
3.技術發展難以滿足再制造產品的多元化需求
再制造是對廢舊機電產品進行尺寸恢復與性能提升,而機電產品數量巨大,其零部件服役條件多種多樣,損傷的形態各異。雖然近年來,我國再制造技術尤其是自動化、智能化再制造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我國再制造技術研究以政府投入經費、研發機構重點研發為主體,而多數再制造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研發能力偏弱,導致我國再制造技術發展難以滿足再制造產品的多元化需求。
4.社會各界尤其是用戶對再制造產品認可度不高
在社會層面,一方面再制造作為新的理念還沒有被消費者及社會廣泛認同,不少國內消費者目前還難以接受和使用再制造產品,有些人甚至還把再制造產品與“二手貨”混為一談,這與目前缺少對再制造的正面宣傳和長期形成的消費觀念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由于市場培育程度不夠,再制造產品銷售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影響了相關企業投入再制造的積極性。
在企業層面,一是再制造試點企業對再制造認識不統一、不深入,對再制造、制造和維修的概念及關系不明確,有些企業直接按制造模式進行再制造,有些企業簡單地將維修模式移植到再制造,認為擴大規模就是再制造,導致在指導實踐生產過程中定位和目標不準確;二是不能有效處理好新品生產和再制造舊品的關系,沒有立足國情分析舊件條件、銷售渠道等因素,簡單照搬國外技術,沒有認識到如何立足于成熟技術發展中國特色的再制造;三是部分企業缺乏再制造專業技術人員、設備和再制造市場培育等基礎條件,導致短時間內無法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