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忍耐是一種境界

境界,是指人在某件事物上所處的水平。人生在世,為人、做事、做官,都有一個境界的問題,而且境界還有高有低。

著名學者王國維論述治學有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忍耐是寬容的體現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說的其實就是寬容。

寬容不是無原則的遷就,不是膽小怕事,不是軟弱的逃避,而是站在較高層面上駕馭整個事件,積極主動地去處理解決問題。

明朝末年,有位進士出身的大官僚,權勢炙手可熱。一次,他家與鄰居為一點房地基發生糾紛。據說,他寫信指示家里,“祖宗遺業,寸土不讓”,不打贏這場官司,有辱自家門庭。他一面串通當地官府,仗勢壓人;一面唆使惡奴家丁,大打出手,還將鄰居家的婦女,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婆婆,下至二三十歲的少婦、姑娘,全都肆意侮辱。結果引起公憤,群起而攻之,并被抄了家,名曰“民抄”。

然而,清朝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其品格和風度卻與他恰恰相反。一次,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房基地,與鄰居幾乎大動干戈,要他運用職權,疏通關節,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閱完家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回信,并附詩一首。

千里修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張英的信之后,讓出了房地基,鄰家看了,也要讓房地基,結果各讓三尺,成了六尺巷道,取名為“仁義胡同”。化干戈為玉帛。

同樣是為宅基地糾紛寫信,為什么有人能夠寫“讓他三尺又何妨”,而有人卻咬牙切齒,“祖宗遺業,寸土不讓”?這就是境界問題。而這境界就體現在寬容與不寬容上。

寬容是偉大的,它能使兩個水火不容的人重歸于好,能使志趣不同的人殊途同歸。

唐代施肩吾撰、李竦編的《西山群仙會真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放寬心胸,就能容納天下事物;謙虛謹慎,就能接受天下仁善;平心靜氣,就能分析縱論天下之事;潛心研究,就能縱觀天下事理;堅定信念,就能應對天下的變化莫測。

放寬心胸,就是通常所說的“度量大”和“肚量大”“宰相肚里能撐船”。“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寺廟里彌勒佛前的這副對聯說的也是如此。

筆者在網絡上看到過一篇文章,雖然沒有記住作者是誰,包括文章名,但我記住了文章中的三段話。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看淡世間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心小了,心態就不好;心大了,心態就好。心態的‘態’字,拆解開來,就是心大一點。心若每天大一點,心態怎么會不好呢?”

“大其心者,胸中有丘壑,肚里藏乾坤,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看透而不看破,出世而不厭世,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不礙白云飛!”

我深以為然。

(二)忍耐是豁達的表現

豁達,是指心胸開闊,能容人也能容事。豁達之人胸懷博大、態度瀟灑;豁達之人胸無芥蒂、吐納百川;豁達之人寵辱不驚、知進知退。

享年100歲的北京大學老校長馬寅初,1957年7月5日,他因發表《新人口論》而遭遇厄運,1960年1月4日,他被迫辭去北京大學校長之職,賦閑在家。

當他得知讓他辭去北京大學校長之職時,他只是漫不經心地“噢”了一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馬寅初得到平反,當他兒子告訴他平反的喜訊時,他也只是輕輕地“噢”了一聲。真是辱榮不驚,超然豁達。

其實,超然豁達的背后,實際上是一種忍耐的力量。忍誘惑、忍功名、忍利祿、忍挫折、忍困難,忍一切該忍之事。

前面介紹的白居易談到的“婁公之忍侮”中那個婁師德就是以忍出名。婁師德是唐朝宰相。他曾經與李昭德一起走路,婁師德因為身體肥胖,不能快走。李昭德嫌他走得慢,罵他說:“你這個鄉巴佬!”婁師德聽了,笑著說:“師德不是鄉巴佬,那誰是鄉巴佬。”

說到婁師德的忍耐,還有個“唾面自干”的故事。據史書記載,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臨上任之時,他來到婁師德的府上,向兄長辭行。

婁師德問他:“我位居宰相,你又為代州刺史,榮寵過盛,這會為人所嫉妒,你怎樣才能保全自身呢?”

他弟弟回答說:“從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擦干就是了,兄長不必擔憂。”

婁師德說:“人家朝你臉上吐口水,是惱怒于你;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不滿。不滿而擦掉,使人家更加憤怒。你要讓唾沫不擦自干,要笑著接受。”

這是婁師德教他弟弟怎樣以忍耐的態度處世,以保全自身。

“唾面自干”真乃忍耐的至高境界了。也正因為如此,婁師德才能在武則天執政時,始終得到武則天的信任。

(三)忍耐是上乘的策略

忍耐,不是倒下,更不是甘愿自斃。它是為人處世上乘的謀略。“小不忍則亂大謀”,更何況“大不忍”了。

有道是:“富者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義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仕者能忍通達。”

明朝名相張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23歲時考中了進士。他才華橫溢,很有政治抱負。張居正在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大學士夏言和嚴嵩為爭奪首輔職位正在進行著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夏言奪得首輔之后被嚴嵩進讒而遭誅殺,嚴嵩成為內閣首輔。

明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于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首輔,就是首席大學士,主持內閣大政。

嚴嵩主持內閣大政時,陷害同僚,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時他結黨營私,貪贓納賄,而他的黨羽和子孫更是跋扈驕奢,橫行朝廷。

在政治風浪中,張居正模仿他在翰林院的老師徐階所秉持的“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的忍耐之術,讀書調研。他曾經利用生病休假的三年多時間,走訪各地名山大川,了解百姓疾苦。他在《荊州府題名記》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于兼并。”他通過走訪名山大川,了解百姓疾苦,為后來進入內閣,參與朝政積蓄能量。

所謂“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就是內心有著不同于常人的抱負和才能,但卻并不特立獨行,而是主動地順應環境,積極地融入蕓蕓眾生之中,不斷地錘煉自我,準備相機而動。

隆慶元年(1567),87歲的嚴嵩在舉國一片唾罵聲中死去。張居正以裕王舊臣的身份,被提拔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他終于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竿”了。張居正在內閣混斗中,保全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張居正被朝廷重用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進行了重要的改革,成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梁啟超語)。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受委屈、蒙冤枉。有的人受到委屈,會怨天尤人、心灰意冷,于是,萎靡不振;有的人蒙受冤枉,會呼天搶地、哭爹喊娘,于是,怨氣沖天。但真正的強者面對委屈冤枉,是會等待忍耐的。他們相信時間能證明一切;他們認為,忍耐,是一種鍛煉、一種修身、一種心性的修煉。他們在遭遇委屈冤枉時,用等待忍耐來靜心蓄志。

1944年4月9日,毛澤東給在“黃花塘事件”中遭受委屈冤枉的陳毅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點,增益其所不能;照顧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則,多多原諒人家。忍耐最難,但作一個政治家,必須練習忍耐。”《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頁。

中國古代著名壽星張公藝有個《百忍歌》值得一讀。

張公藝于北齊承光元年(577)出生,歷經北齊、北周、隋朝、唐朝,享年99歲。他家族九代同居,合家900余人,相處和睦。

唐麟德二年(665)冬十月,唐高宗偕皇后武則天,帶領文武百官離京去泰山封禪,歸來途經壽張縣訪賢,當時張公藝已是88歲高齡。唐高宗向他詢問治家之法,他寫下“百忍”來回答。這里抄錄幾句張公藝的《百忍歌》: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

這其實就是人生經驗的總結。請看被張公藝點名的那幾位,皆是“不忍”而身敗名裂。

劉伶,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他自稱“惟酒是務,焉知其余”,絕對是嗜酒如命。他還常常坐著鹿車,帶著一壺酒,讓人扛著鐵鍬跟著。他告訴跟隨者:“如果我醉死了就把我埋了。”

陳靈,是陳靈公,為春秋時期陳國第19任國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9年在位。陳靈公荒淫無道,竟和大夫孔寧、儀行父三人同與司馬夏徵舒之母夏姬通奸,三人甚至在朝堂上穿著夏姬的汗衫炫耀嬉戲。

公元前599年的一天,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在夏徵舒家喝酒。三個人喝得興起,陳靈公跟儀行父互開玩笑,互說夏徵舒長得像對方。他們的行為激怒了夏徵舒。

等陳靈公喝完酒出來,夏徵舒在馬棚邊埋伏的弓箭手把陳靈公給射殺了。

石崇,是西晉時期的大臣,也是富豪。且不說他的庭院如何奢華,就是他家的廁所,都修建得華美絕倫。廁所里有十多個穿著綾羅綢緞,打扮得艷麗奪目的女仆恭立侍候。

客人上過了廁所,這些女仆要客人把身上原來穿的衣服脫下,侍候他們換上了新衣才讓他們出去。凡上過廁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上廁所。

石崇曾與貴戚晉武帝的舅父王愷比奢靡。王愷飯后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用赤石脂涂墻壁,石崇便用花椒。

晉武帝賜給王愷一棵二尺來高的珊瑚樹。王愷把這棵珊瑚樹拿來給石崇看,石崇很不以為然地用鐵制的如意把那棵珊瑚樹給敲碎了。隨后,石崇命令仆人把家里的珊瑚樹全部拿出來讓王愷挑選,把王愷看得目瞪口呆。那些珊瑚樹,有的高達三四尺,樹干枝條舉世無雙而且光耀奪目,至于像王愷那樣二尺來高的珊瑚樹就更多了。

西晉永康元年(300),趙王司馬倫政變后,石崇不肯將他的寵妾綠珠獻給司馬倫的黨羽孫秀,遭到誅殺,夷滅三族,全家老少共15人被殺害,石崇遇害時52歲。

當時石崇正在樓上宴飲,孫秀派來捉拿他的人到了門口。石崇對綠珠說:“今天我是為了你而惹禍上身。”綠珠哭著說:“我應該以死來報答您。”說完,綠珠就跳樓身亡了。石崇原以為自己就是被流放而已,直到被裝在囚車上拉到東市斬首時,他才嘆息道:“這些奴才是想圖我的家產啊!”押解他去刑場的人說:“知道是家財害了你,為何不早點把它散發掉!” 石崇沉默了。

至于項羽,前面已經說過,這里就不再啰唆了。

不管是劉伶、陳靈公、石崇還是項羽,他們的悲慘結局都是不忍的結果。

張公藝在《百忍歌》的最后說:

人生不怕百個忍,

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

一忍萬禍皆灰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黎川县| 新沂市| 枞阳县| 宝丰县| 鄢陵县| 榕江县| 长治市| 龙口市| 安徽省| 土默特右旗| 湖州市| 丽水市| 绥中县| 衡阳县| 威海市| 三都| 浦北县| 崇仁县| 凤庆县| 鹰潭市| 红桥区| 巫山县| 灵丘县| 威海市| 平昌县| 余江县| 松溪县| 大方县| 彰化市| 逊克县| 仁布县| 临海市| 金乡县| 墨江| 太原市| 河源市| 水城县| 镇宁| 崇信县|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