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力工資扭曲與企業創新研究
- 顧冉
- 1376字
- 2022-11-18 14:24: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伴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素市場價格機制在推動企業創新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制造業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勞動力價格信號是引導制造業技術變遷的重要依據(都陽,2013)。勞動力價格變動誘致企業創新的前提是價格能夠靈活反映勞動要素的稀缺性,但中國要素市場改革相對滯后,勞動力工資扭曲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回避的突出問題。完全競爭市場上勞動力按照貢獻獲得報酬,價格變動傳遞勞動力供求關系的正確信號,但現實中,依賴要素投入的傳統增長模式、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諸多因素,使勞動力資源的自由流動受到制約,形成中國勞動力市場勞動報酬低于勞動生產率、工資向下扭曲的典型事實(施炳展、冼國明,2012;王寧、史晉川,2015)。
工業化發展早期,扭曲勞動力價格是促進工業發展的次優選擇(張軍、王永欽,201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帶來的人口紅利。當前人口轉型導致勞動力短缺凸顯,15歲至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2010年達到最高點74.50%,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在2013年達到峰值100582萬人,中國已從勞動力無限供給的階段逐漸轉向勞動力資源相對稀缺的階段,勞動力工資扭曲的成本越來越明顯,加劇城鄉、行業、企業間的收入不平等(Whalley、Zhang,2007;孫寧華等,2009),造成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損失近19.53%(蓋慶恩等,2013),不利于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將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微觀企業作為創新活動的主體,其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2011—2017年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從11.50%持續攀升至27.40%,專利申請數量從38.61萬件增長至81.70萬件,新產品銷售收入從10.06萬億元提高到19.16萬億元。2017年中國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13%,但韓國、瑞典等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的國家2016年的這一比值已分別達到4.23%和3.25%。結合近年來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趨勢,總體上中國工業企業創新面臨創新投入較少、創新動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短板突出等現實困境。
勞動力兼具生產要素、創新要素和消費群體屬性,勞動力工資扭曲將嚴重影響制造業企業創新。勞動力工資扭曲意味著價格信號無法準確傳遞真實的勞動要素稀缺性,阻礙價格機制對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功能,必然影響微觀企業的要素投入、創新動力以及職工培訓激勵等(Jones,2011;張杰等,2011;戴魁早,2019)。勞動報酬低于勞動貢獻的工資向下扭曲,導致勞動收入份額持續偏低、不同社會群體間收入分配失衡,造成國內消費低迷的直接后果,以致企業創新的消費驅動力明顯不足。
在當前中國人口結構轉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三重疊加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企業面臨嚴峻挑戰,亟須通過創新尋求新的發展動力源泉,但企業創新能力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合理測度勞動市場的工資扭曲程度,系統考察工資扭曲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探究工資扭曲影響企業創新的作用機制,討論不同特征企業中工資扭曲對企業創新的差異化影響及其原因,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研究課題,對于揭示有效轉換經濟動能背后企業創新形成的條件及其微觀機制,激發企業創新動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