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大亞太評論(第4輯)
- 石斌主編
- 14字
- 2022-11-17 16:46:05
專題:大變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從理念到行動: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的中國式探索
石斌[1]
內容摘要 對于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這兩個密切相關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有一系列重要論述,涉及百年大變局、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交流互鑒、中國國際身份、新型國際關系以及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等許多重要方面;同時中國正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理念。其中,建設以“合作共贏”為基本目標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核心原則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實現秩序改良與全球善治的重要途徑。“一帶一路”倡議則是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的一種重要新型公共產品。這些理念及其實踐,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色與歷史經驗,是本土關懷與世界眼光的有機結合,表達了中國與人類共命運、在和平中求發展的良好意愿與客觀需求。
關鍵詞 國際秩序;全球治理;“一帶一路”倡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站在人類持久和平與共同發展的高度,就國際關系、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提出了許多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重大理論觀點和實踐主張。[2]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引領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帶一路”等新型公共產品,為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奉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 “新型國際關系”:國際秩序建設的基本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用“兩個構建”概括了中國外交的總目標,明確提出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兩個構建”之間又有一個重要的內在關聯,即“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路徑”。[3]不僅如此,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也是國際秩序建設的基本路徑,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身就是秩序建設的最終目標。自2013年3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許多重要場合多次詳細闡述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這是統籌“兩個大局”、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項重要目標和指導原則,也是中國對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觀念的思想創新。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大國是關鍵,首先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世界政治的發展變化,客觀上一直都是由大國引領并受大國關系狀況影響的。大國的觀念、政策與行為,是影響全球戰略格局與國際秩序走向的主要因素。大國之間的戰略穩定,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項重要條件。國際體系中的大國,在擁有更大權力、享有更多權利甚至某些“特權”的同時,也負有特殊的責任與義務,大國是否承擔責任是衡量國際秩序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探索大國關系新路徑,構建大國關系新形態,發揮大國的引領與示范作用,是建設更為廣泛的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基礎。
中國關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主張,核心內涵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目的是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維護國際秩序的和平與穩定,進而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相互尊重”,即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視同仁;“公平正義”,即反對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維護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合法權益;“合作共贏”,即超越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倡導共謀發展、互利互惠的新思路。
新型大國關系與新型國際關系,其核心都是“合作共贏”,其關鍵則在于大國的責任與擔當。此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還提出要“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全球戰略穩定顯然也有賴于大國之間的戰略穩定。伙伴關系的名稱和形式不盡相同,但其實質內涵都是平等相待,合作共贏,超越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的差異,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創造條件。
新型國際關系自然包括新型周邊關系。中國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從周邊先行起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4]
總之,大國的國際秩序觀念與戰略,在關注自身利益的同時,還必須兼顧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在國際秩序變革的十字路口,無論是要擺脫危機還是要重建秩序,都需發展新型國際關系,也需要有真正負責任的大國。
二 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的新思路
全球治理與國際秩序密切相關。全球治理的基本目的,就是通過具有約束力和有效性的國際制度或機制解決全球性問題,以維持穩定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全球性問題既包括地緣競爭、地區沖突、軍備控制等傳統安全問題,也包括環境、生態、貿易、金融、人權、移民、毒品、走私以及網絡安全、恐怖主義、流行性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或新型安全挑戰,但歸根結底都涉及國際政治經濟與安全秩序的調整與重塑問題。就此而論,“全球治理體系”這個近些年的高頻詞,幾乎就是國際秩序的同義語,而且更突出實踐性。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安全等諸多領域,都有許多現實問題和潛在隱患。流行性疾病等問題,還可能成為某種“新常態”。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治理,不是理想主義的好高騖遠,而是實實在在、必須面對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大外交場合闡述中國關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指出中國解決全球治理重要議題的新方案新舉措。其核心思想是,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5]
1.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全球治理觀念的核心要義,也是中國所倡導的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和建設的基本原則。2014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全球治理體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應該由各國共同來決定。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再次重申了這一觀點。在2015年10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016年7月1日,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么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
世界互聯互通、各國相互依存,解決人類共同難題需要各國攜手合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因此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在2020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全球治理應該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使全球治理體系符合變化了的世界政治經濟。”[6]
總之,“共商共建共享”,就是世界命運應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由各國共同制定,全球事務應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由各國共同分享。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理念,超越了傳統西方治理觀念,順應了世界格局變化的現實,為“全球善治”帶來了新價值與新機遇。
2.首要動因:舊體制與新格局的落差
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前夕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明確指出了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動因與必要性。他說:“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必須反映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在2016年9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全球治理格局取決于國際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源于國際力量對比變化。”“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7]在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習近平主席更是明確指出,“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8]
3.基本目標:公正合理、創新完善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基本目標是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早在2013年3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習近平主席就曾指出:不管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變革,我們都要積極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制度保障。[9]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是在現有基礎上創新完善,還是從頭做起?習近平總書記的回答非常清楚:“這種改革并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創新完善。”[10]2015年9月24日的中美元首會晤中,習近平再次指出:“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體系,不意味著另起爐灶,而是要推動它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11]
4.關鍵任務:“破解四大赤字”
如何才能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戰略高度來思考判斷,并切中時弊、有的放矢地提出系統解決之道。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合力破解全球治理“四大赤字”。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這一重大判斷。2019年3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提出了破解全球治理“四大赤字”的中國方案:“堅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堅持互商互諒,破解信任赤字;堅持同舟共濟,破解和平赤字;堅持互利共贏,破解發展赤字”。[12]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指出:破解治理赤字的重點在于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破解信任赤字的重點在于通過對話協商,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增進戰略互信,減少相互猜疑;破解和平赤字的重點在于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摒棄冷戰思維、零和思維以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破解發展赤字的重點在于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發展成果。[13]
要破解“四大赤字”,實現全球善治,還需要統籌考慮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良好的全球治理有賴于良好的國家治理。中國也多次公開聲明,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鼓勵各國立足自身國情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為全球治理奠定更好的國內治理基礎。中國方案反對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恃強凌弱。事實證明,強行對外推廣某種制度體系的治理方案,非但不能帶來國家治理的改善,反而造成許多亂局,進而給全球治理帶來更多困難。
此外,制度建設是全球治理的關鍵,必須創新完善全球治理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改革調整全球治理結構,推動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也身體力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創新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先后發起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新機制,豐富了全球治理體制。中國還利用主辦APEC會議、G20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信峰會等主場外交機會,積極推動上述治理方案機制化,促進治理體系變革。
三 “一帶一路”:秩序建設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中國參與國際秩序建設和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一個典型事例和重要舉措,[14]這是中國針對國際秩序的缺陷所提出的解決方案,為全球治理所提供的重要新型公共產品。[15]“一帶一路”建設逐步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的過程,就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全球治理理念與原則。
“一帶一路”作為“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治理體系、促進人類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與“實踐平臺”,[16]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是包容而非排他的,是合作共贏而不是贏者通吃;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最高目標就是實現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一帶一路”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不僅弘揚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特征的絲綢之路精神”,且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通”本身也是其重要建設內容;[17]“一帶一路”踐行“法治”原則,其運作過程遵循國際公認的準則,充分吸取現行國際機制的經驗和教訓;“一帶一路”通過互聯互通為亞洲鄰國提供給公共產品,也是踐行“親誠惠榮”周邊外交理念的實際行動。[18]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倡議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努力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用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話說:“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于人”;“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19]
四 中國理念與中國方案的時代特征
國際秩序本身是一個內涵與外延都很豐富的概念,與國際體系、全球治理等概念,既有區別,也有密切聯系。更重要的是,國際秩序問題主要涉及外部環境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而內政與外交密切相關,國際與國內兩個大局需要統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能力也密切相關。因此,研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際秩序的重要論述,還必須聯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整個理論體系,尤其要聯系有關中國自身發展道路與發展戰略的相關論述,才能獲得更加全面、準確和深入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百年大變局、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交流互鑒、中國國際身份、新型大國關系以及全球治理觀念與實踐等重要問題的系列論述,構成了有關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的一整套系統、完整的思想體系。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其實踐意義。從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的重要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非常鮮明的特點,以及其中所蘊含的重要實踐指向與現實針對性。
第一,充分反映了新時代中國領導人對中國國際秩序觀念與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共產黨人追求人類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思想底色與精神氣質,以及謀求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初心與使命;突出強調國家獨立自主、自主選擇發展道路、互不干涉內政等一貫原則;接續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偉大復興和全面融入世界的歷史進程,承接并進一步確認了中國從革命者到建設者的國際身份轉換。
第二,清楚表明了中國領導人所倡導的是一種基于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秩序觀念。
中國領導人對于國際秩序的力量基礎、即國際秩序總是基于特定國際體系或國際格局這個客觀現實,當然有深刻的體認,但他們并不認同霸權秩序與均勢秩序這類單純考慮實力結構的國際體系秩序觀,而是倡導法制秩序與文化秩序這類涉及社會關系與權利的國際社會秩序觀。[20]這樣的秩序觀是基于一個重要事實,即國際社會不僅需要權力的支撐,也需要法律、制度、規則等因素來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任何國家都無法單獨管理國際社會,必須通過國際社會成員的協商與合作,制定相應的國際規則來治理世界;而且,國際規則和制度不僅可以制約國家行為、促成國際合作,還有助于建構國際社會成員的身份和認同,實現一種有利于互助的新型國際文化,從而真正建立起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第三,生動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色與歷史經驗,以及本土關懷與世界眼光、傳統價值與現代價值的有機結合。
國際秩序建設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構成了一套立足中國文化傳統、反映中國發展經驗、富于中國特色同時又有世界意義的知識體系。這套知識體系是中國在長期探索解決自身發展問題以及人類共同問題的基礎上形成的,給世界上那些既尋求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選擇,為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的經驗與智慧。這同時也表明,過去由少數國家和地區壟斷發展和治理知識生產的格局正在逐漸改變。[2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這表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使命,集中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與信念。當然,中國共產黨的世界情懷也與文化傳統與民族特性有關。“大同”“小康”這些出自《禮記》的古老理想,早已根植于民族心靈與血脈。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了中國傳統“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以新的內涵。這不禁讓人想起85年前毛澤東對未來寫下的豪邁詩句:“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第四,指出了現行秩序中的不合理與非正義因素,揭示了西方秩序觀念與政策行為的弊端。
由于歷史原因,戰后國際秩序先天不足,主要體現西方的利益與價值,不能適應國際格局的變化、充分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處境與需求。西方尤其是美國在構建現存國際秩序過程中扮演了主導角色,也一直掌握著國際秩序的定義權。但它們的秩序理念和全球治理觀念總的來說都是“以我為主”,缺少包容性。美國更是奉行“霸權秩序觀”,并常常采用雙重標準,對外強調“基于規則”的秩序,但自己卻可以“例外”。
第五,順應了時代潮流,直面現實問題,回答“時代之問”。
“什么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當今世界同時又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充滿不確定性。戰爭、貧困、環境、疾病等新老問題叢生,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反全球化等新舊意識形態泛濫,封閉、對抗、分裂等消極政策傾向抬頭,“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中國的答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第六,表達了中國與人類共命運、在和平中求發展的良好意愿與客觀需求。
民族復興、再造輝煌,是近現代中國仁人志士念茲在茲、無日或忘的宏圖偉業與頭等大事。但我們也認識到,中國已經深度融入世界,在一個相互依存、榮損與共的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和平發展與整個世界的和平發展是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的。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22]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無論是出于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還是履行大國的國際責任,中國都有必要、也比過去更有能力去倡導和推動構建新的國際秩序,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但中國并非現存秩序的挑戰者,而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23]
當前,人類正在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爭。肆虐全球的疫情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人性的光輝,彰顯了人類團結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含義,但同時也銓度出國際政治生態的消極面,暴露了現實世界的危機與缺陷。在重大災難面前,唯有人類的理性、良知與共同體意識,才能照亮至暗時刻,正如習近平主席最近在聯合國論壇講話中最后所呼吁的:“讓我們團結起來,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24]
[1] 作者信息:石斌,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2] 石斌:《新時代中國國際秩序觀:認知、政策取向與實現路徑》,《國際問題研究》2021年第2期。
[3]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15頁。
[4] 習近平:《堅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7頁。
[5] 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41頁。
[6] 《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9月22日第1版。
[7] 習近平:《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48—449頁。
[8] 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9頁。
[9] 習近平:《攜手合作,共同發展》,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24頁。
[10] 《習近平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強調,堅持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確方向,促進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發展》,《人民日報》2015年9月23日第1版。
[11] 《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人民日報》2015年9月26日第1版。
[12] 習近平:《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貢獻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的講話》,中國政府網,2019年3月26日,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5380351.htm。
[13] 習近平:《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0—462頁。
[14] 張宇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評論》2019年第5期。
[15] 傅瑩:《國際秩序與中國作為》,《中國人大》2016年第4期。
[16] 習近平:《共同繪制好“一帶一路”的工筆畫》,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86頁。
[17] 習近平:《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能力開拓改革發展新空間》,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00—502頁。
[18] 習近平:《“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97頁。
[19] 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11—513頁。
[20] 秦亞青:《全球治理:多元世界的秩序重建》,世界知識出版社2019年版,第7—9頁。
[21] 蘇長和:《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人民日報》2017年11月5日第8版。
[22]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71頁。
[23]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24] 《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新華網,2020年9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