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特稿

網絡空間大國競爭和美國研究[1]

周宏仁[2]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有三個問題對網絡空間國際治理至關重要。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認識網絡空間,我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問題的基本框架。第二個問題是向大家介紹我們關于網絡空間大國競爭態勢研究的一些思考。第三個問題是網絡空間與美國研究的關系問題。最后,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相關研究工作的建議,供大家討論和參考。

一 認識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在英文中用詞為“cyberspace”。把與這個詞相關的所有故事都講出來,可能需要一兩天。關于這個詞的含義,我們今天可以先講一個結論,或者介紹一下美國比較權威的詞典對這個詞的解釋。

例如,《美國傳統詞典》對這個詞的解釋是,“是進行在線通信的計算機網絡電子媒介的總稱”;《美國國防部軍語及相關術語詞典》的解釋是,“是一個數字信息可以經由計算機網絡進行通信的想象中的環境”;而《新牛津英語詞典》則更直截了當,認為cyber就是“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

其中,比較共同的、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計算機網絡”。Cyberspace不是一般的物理空間存在的網絡,而是計算機數據通信網絡。這個解釋把cyberspace的特點講得非常清楚。例如,有線電視網不屬于網絡空間的范疇。美國國防部的定義,給cyberspace添加了一點虛擬的色彩,即它是一個想象中的環境,在物理上很難加以清晰的描繪。實際上,cyber這個詞原來在英文字典里是沒有的,根據時代發展的特點,美國學術界造出來這個詞,根據其內涵和科學技術界的約定俗成,把cyber定義為計算機或者計算機網絡的代名詞,因此,所有以cyber為前綴的詞,都或多或少跟計算機或者計算機網絡脫不了關系。

基于此,可以把cyberspace翻譯成“計算機空間”或者“計算機網絡空間”,或者簡稱為“網絡空間”。從概念上看,cyberspace這個詞既包含了互聯網,卻又大于互聯網。例如,航空母艦上的局域網,可能與互聯網并不連接,而是直接連接在某些與互聯網完全物理隔離的專網上,甚至采用不同于互聯網的通信協議和標準,但實際上完成的也是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之間的數據通信,因而也是網絡空間的一部分。很多的軍艦、艦船、飛機,甚至民航機上都有局域網,它們都屬于網絡空間的范疇,卻不一定直接與互聯網“互聯”,也就是說,有很多不采用互聯網通信協議或標準的計算機網絡,依然屬于網絡空間范疇。

與cyberspace相關的一個詞是network或者net-space。Network或者其簡寫net的意思也是“網絡”,但是,在這個概念下包括著各種各樣的網絡,例如電話網、電報網、廣播網、航空網、公路網、鐵路網、電網、自來水網、煤氣網、人際關系網絡等,這些都屬于network。計算機網絡也是network的一種,只不過它是在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之間進行的、以二進制為基礎的數據通信網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計算機網絡是net,但net不一定是計算機網絡。

認識網絡空間的發展和功能的異化非常重要。2019年是互聯網誕生五十周年。50年來,互聯網的功能處于不斷地發展和演變之中,對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互聯網發展之初,主要功能是作為一個“通信的網絡”,目標是在人類經歷核戰爭的浩劫之后,仍然能夠保有一個信息通信的渠道,例如,電子郵件。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互聯網在全球普及應用和蓬勃發展,萬維網和瀏覽器技術的發展,使大量的異構信息和數據庫可以通過門戶網站連接到互聯網上,互聯網發展成為“信息的網絡”,互聯網自身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資源庫。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3G和4G移動通信技術和智能手機的出現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使互聯網由一個“(移動)計算的網絡”走向“智能的網絡”。網絡空間的發展成為引領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

一般人對于網絡空間的認識,大多停留在通信網絡,或者光纖網絡,或者4G、5G等移動通信網絡上。這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網絡空間最重要的要素,在于網絡的“節點”,而不是網絡的“連線”。因為節點是各種形態的計算機和計算機系統的集合,所有的數據、信息、計算、智能,以及各種業務功能,全部來自節點的計算機。現在,網絡空間是一個龐大的計算機系統或網絡計算系統,在這個網絡中存在和流通的不僅是社會的信息流,還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也都可以通過網絡運行自如;人類幾乎所有的業務活動都離不開網絡,不管是政府、金融、社交、教學、醫療、情報或是戰爭等,都需要網絡和其中的節點發揮作用。現在,如果沒有網,人類會覺得異常不便,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全球信息化始自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誕生。隨后,信息化的主要內涵,就技術而言,是信息和業務的數字化(digit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就應用而言,主要是科學計算和業務計算,信息化和信息系統的建設僅限于一個單位內部。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全球信息化出現了第一個重大拐點,即信息化由數字化轉向以網絡化為中心。互聯網在全球普及應用,互聯網時代隨之來臨。信息系統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開始以互聯網為載體,從一個單位走向一個行業,進而走向全國或者全世界。信息系統向大系統和超巨系統的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趨勢,催生了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生事物。

目前,全球信息化發展的第二個重大拐點已經來臨。這個拐點以智能化為中心,深度學習算法Alpha Go的發明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大智物云”,即大數據、人工智能、全球物聯網和云計算,成為新一代信息化的四大技術基礎。這些因素正在重構全球一體化的“計算架構體系”;相應地,也正在重構基于“云計算+霧計算+邊緣計算”的“全球網絡結構”,可以在任何時候、全球的任何地點,對人、(計算)機、物所包含的數據和信息進行計算。據估算,實現這個目標,需要15—20年的時間。網絡、數據、計算、智能將無所不在,網絡空間將永遠伴隨人類。

從網絡空間的發展不難看出,網絡空間是物理空間經由信息化的進程,在虛擬空間形成的一個映射(見圖1)。這個映射是同態的,而不是同構的,即不是“一對一”的。網絡空間與物理空間不是孿生關系,但網絡空間將無限逼近物理空間。網絡空間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空間。網絡空間成為人類在物理空間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科技活動在數字世界的映射;而且,也反過來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和方法影響和控制物理空間的運行。

圖1 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的映射關系

“數字孿生”這個術語,是“德國工業4.0”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一個企業,其信息化的最終結果,便是形成了這個企業的“數字孿生”。例如,一個企業的人事關系,可以從信息系統中打印出一張報表,是呈現出這個單位在物理世界中的人員情況的一張報表;在數字世界中,同樣也存在一張這樣的反映該單位的人事狀況的數字化表格,這個數字化表格就是物理世界中那張表格的“數字孿生”。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將令包括企業和個人在內的很多物理世界的行為主體,都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他的“數字孿生”;相應地,網絡空間就成了整個物理空間的“數字孿生”。但是,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之間將永遠不可能存在完全“一對一”的關系,因為這個成本太高。用集合論的語言可以說,物理空間至網絡空間的映射是同態的,不是“一對一”的;或者,這種映射不是“同構”的。

信息化的本意并不是要構造一個網絡空間,只是用各種各樣的信息系統支撐物理空間的各種業務活動。然而,隨著物理空間的活動越來越多地映射至網絡空間,網絡空間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復雜、數據越來越多,人們自然地發現,利用網絡空間大量的數據和信息,實現對物理空間的改造和優化,變得越來越重要。利用大數據、業務智能、人工智能、計算科學等方法,將網絡空間中那些與“我”原來毫不相關的數據挖掘出來,可以極大地豐富個體、企業、政府等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樣,網絡空間的意義和價值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預期和想象,超過了信息化原有的、僅僅是支撐物理空間各類業務活動的“本意”。充分利用網絡空間的數據和信息的過程,從控制論的角度來看,是一個由網絡空間向物理空間反饋的過程。這個反饋的過程,使網絡空間的功能進一步異化:不僅是一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空間,更是人類賴以認識和改造物理空間的工具。

有人說,網絡空間是第五空間。實際上,人類只是和兩個空間打交道,即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因為,物理空間,包括陸、海、空、天這四個空間的人類活動,(或遲或早)均將映射至網絡空間。

近十年來,網絡空間和信息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技術上,以現階段的“大(大數據)、智(人工智能)、物(全球物聯網-the IoT,含5G)、云(云計算)”和未來的“量子計算和區塊鏈”為主要特征。簡單而言,“4+2”是當前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主流趨勢。當前,對網絡空間發展影響比較大的是全球物聯網(以“工業互聯網”為主要方向,而“工業互聯網”以“工業物聯網”為主要應用)和人工智能這兩大領域。這二者不僅將重繪全球信息通信產業的版圖,而且對人類的工作、學習、生活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因之也成為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在信息領域關注的焦點。相應地,網絡空間安全問題進一步復雜化,對網絡空間安全規則的制定提出了許多全新的議題。主要難點和矛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全聯網的發展,將使全球各種形態的計算機,包括嵌入式計算機,由幾十億臺上升至幾百億臺,甚至數千億臺;計算機無處不在,帶來的安全隱患也近乎無處不在,攻擊更為簡易和低成本,防范更為艱難和代價高昂,網絡空間安全,特別是供應鏈安全,面臨極大的挑戰。

人工智能在經濟上可能導致新的產業革命、重塑經濟和社會結構、弱化人口規模對國家實力的影響,相應地給國家帶來新的經濟優勢;在軍事上,可能改變戰爭形態,機器人和自主武器系統將成為戰場的主力,利用網絡安全和網絡戰爭形成國家新的軍事優勢;在信息領域,人類的數據搜集和分析能力將革命性地提升,音、視頻媒體的創建和偽造能力的大幅提升,將極大地增強國家的信息戰能力,形成國家新的信息優勢。人工智能在帶來全球巨大的經濟、社會、軍事、網絡變革的同時,也帶給人類無數難以想象的、新的挑戰。例如,人工智能帶來的法律、道德、風險、管理問題非常之多,特別是對于負面影響的風險管控問題,需要盡早開展前瞻性研究;支持人工智能的和平利用,也可能成為一個國際治理的重大問題,國際社會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公約”,限制人工智能的哪些軍事應用,也是一個需要未雨綢繆、加以研究的問題。

網絡空間將長期地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并因而開拓了人類科學研究的新邊疆,這個新的疆域就是“網絡空間學”。網絡空間本身正在變成一門學問,能夠把網絡空間講清楚,例如,網絡空間的內涵及其演變和未來發展,本身就是一門學問。網絡空間正在派生許多新的科學方法,即所謂“網絡空間方法學(cyber-methodology)”。很多學者將此稱為科學研究的“第四范式”(第一范式是理論分析,第二范式是實驗證明,第三范式是計算機模擬或計算科學)。第四范式是基于網絡空間的數據,利用各種各樣的模型、算法和分析軟件,在網絡空間中找到足以支撐學術研究和新的學術發現的依據。顯然,對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而言,第四范式特別重要。可以預見,伴隨著網絡空間的發展,許多新的學科將會隨之而來,包括網絡政治學、網絡經濟學、網絡社會學、網絡文化學、網絡法學、網絡國防學等。網絡空間治理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專門的學問。毫無疑問,網絡空間的研究對于國家而言意義深遠。

如果說網絡空間是一種新的生產力,那么它一定會帶來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這種發展態勢已經展現得越來越清晰。當然,網絡空間的發展也帶來很多問題,凸顯了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性。由于網絡空間是物理空間在虛擬世界的映射,網絡空間治理與物理空間治理必然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物理空間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文明史,有各國政府以及各種各樣的國際的和區域性的組織,通過形形色色的國際和國內法律和法規,管理和回答各種各樣與治理相關的問題。與物理空間相比,網絡空間的歷史則短得可憐。網絡空間治理勢必要充分借鑒物理空間治理的經驗,但是,又不可能照搬這些經驗,無論是在國際和國內范疇,網絡空間都會形成自身的法律、法規和規范。而且,研究網絡空間與物理空間的互動(不是“就網絡論網絡”),非常重要。

既然網絡空間終將成為一門學問,誰來研究它?顯然,從現在開始,從零起步,培養研究力量,時不我待。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從研究物理空間的諸多學者中,轉行一批優秀者,來開拓這個新的領域。他們既有物理空間豐富的學識和修養,又有一套成熟的治學方法和經驗,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熟悉網絡空間,并開始在網絡空間研究中發揮引領作用。

二 網絡空間的大國競爭

網絡空間的大國競爭源自網絡空間日益增長、愈見凸顯的戰略重要性,是信息時代國際關系中的一個新疆域、新焦點、新挑戰,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并因而將跨越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目前,網絡空間的主要國家,可以列舉的有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以色列、韓國和印度等國家。其中,以色列雖然在地理空間中是一個小國,但在網絡空間卻是一個大國;與之相反,印度雖然在地理空間中是一個大國,但是在網絡空間目前仍然是一個小國。此外,韓國在信息技術與通信領域長期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也是網絡空間國際競爭中一個重要的參與者。

除了軍事與情報,網絡空間的大國競爭大約可以從七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即:網絡空間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網絡空間發展態勢把握、網絡安全技術與產業發展、網絡空間戰略管理體系、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下面,對這七個方面做一個簡要的討論。

1.網絡空間基礎設施

網絡空間基礎設施是進行網絡空間一切活動的基礎,也是實現網絡空間一切目標的前提。網絡空間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網絡設施,如光纜網、傳送網、互聯網、衛星通信等;應用設施,如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內容分發網絡等;感知設施,如物聯網、衛星遙感遙測等;以及各種應用平臺、行業控制系統等。網絡空間區域布局包括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空間布局則涵蓋陸、海、空、天四大空間。

目前,全面建成千兆網絡成為各國新的發展目標,4G演進技術助推5G超前部署。網絡設施加速向智能化和開放化轉型。以創新性思維推進寬帶網絡天地一體化無縫覆蓋,是目前的趨勢。低軌衛星星座,無人機、熱氣球等浮空平臺,以及高通量寬帶衛星等多種模式的、實現全球覆蓋和全球服務的空間互聯網平臺已初步形成。全球物聯網已經成為重要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推動工業互聯網蓬勃興起,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Verizon(威瑞森通信公司)成為全球物聯網行業的先行者。在云計算、P2P等新技術的帶動下,全球內容分發網絡建設方興未艾,正在向更多的增值服務內容轉型。

2.數字經濟發展水平

數字經濟是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經濟,既包括直接生產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和企業(直接數字經濟),也包括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生產各種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和企事業單位(間接數字經濟)。在信息化日漸深入人類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推動全球數字轉型、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成為世界各國發展戰略關注的焦點。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對網絡空間國家戰略優勢的形成意義深遠。

衡量數字經濟的發展,一般可以從經濟與技術融合的維度,測度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經濟維度包括供給、需求、體驗和潛力四大要素,技術維度則聚焦當前數字經濟的五大關鍵技術:寬帶、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和全聯網,并基于往年發展的相關數據,測算各國未來若干年的數字經濟演進的趨勢,給出發展的態勢與脈絡。

認識中美數字經濟發展的不同特征非常重要。如果按理論研究、技術平臺、應用、產業四個層面,分層次分析數字經濟的發展,不難看出,美國由于其人才集聚、高校、資金、產業、生態環境等優勢,在理論研究與技術平臺這兩個層面有源遠流長的、扎實的積累與鋪墊,優勢突出,因而造就了美國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獨領風騷、一國獨大的局面;中國則把握了第三、第四層的機遇,在應用及產業層面得到快速發展,充分實現了從人口紅利到互聯網用戶紅利的轉變,構建了以14億人為基礎的數字消費與娛樂生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數字經濟的質量還有待提升,下一輪的爆發性增長必須寄望于理論研究和技術平臺的創新發展。

3.網絡空間發展態勢把握

網絡空間大國戰略博弈的焦點之一,是大國對于網絡信息技術領域層出不窮的新思想、新技術、新應用的提出、辨識和發展態勢的把握,或者說,是對于網絡空間創新趨勢的識別和把握。例如,超前布局前沿基礎技術、強化技術創新和產業孵化、積極應對全球技術產業變革,構筑網絡空間競爭的新優勢等。

例如,5G及新一代移動通信、云計算、大數據、全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4.0、人工智能六個領域,是當前影響網絡空間發展的比較重要的新興技術,這六個領域皆可以從整體發展環境、研究創新水平、產業發展基礎、應用水平四個維度,比較各國對于網絡空間發展態勢的把握程度。

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在把握網絡空間發展態勢方面,整體實力最強,多個領域均遙遙領先,“一超獨霸”的特征比較明顯;在大數據、云計算、全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均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在工業互聯網、5G及新一代移動通信領域處于第二位。中國、德國、日本整體上處于第二梯隊,與美國差距較大。

4.網絡空間安全技術與產業發展

網絡空間安全技術與產業是建設網絡強國的基石。當前,網絡空間安全技術領域的競爭已成為網絡空間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網絡安全產業發展水平和規模是國家網絡空間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競爭態勢比較,可以從6個方面進行衡量,即:網絡安全政策、戰略與法規;綜合學術及研究能力;主要安全企業實力對比;安全人才儲備與培養;網絡安全應急響應;以及網絡空間攻擊技術與戰略威懾。

在網絡空間安全政策、戰略與法規方面,美國和北約組織對世界各國的網絡安全政策有長期的、持續的、有針對性的研究。中國對于全球網絡空間安全政策、戰略和法規的研究,基本上還停留在民間自發的狀態,研究力量較弱、分散、缺乏協調與合作,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能滿足網絡空間形勢發展的需要;已經出臺的一些相關戰略文件,對網絡安全技術與產業的發展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

在網絡空間戰略的指導思想及側重點方面,歐美等國普遍將“增強網絡空間戰略威懾能力”,作為網絡空間安全建設的指導原則和戰略重點,即增強網絡空間中的攻擊能力、彈性反制能力建設,使對手不敢動手,作為確保網絡空間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威懾的主要目標則包括以下三類:政治上的敵對國家、競爭關系國家和網絡犯罪組織。由于網絡空間的泛在性和復雜性,戰略威懾可能比單純的消極防御更為有效。因為,從網絡安全技術與產業發展的角度看,網絡空間具有“攻易防難”的特點,不同的戰略思想,導致網絡空間安全的成本及效益相差很大。

在安全人才儲備、培養與使用的研究方面,值得重視的是發達國家在“高校與研究機構/政府/企業/軍隊”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的、由法律規范化的“旋轉門”機制,促進高端人才在四個不同領域之間的充分而有效的流動,從而提升四個不同領域對各自發展趨勢、需求及戰略問題的理解,從而在推動四個不同領域發展水平的同時,整體上提升國家在網絡空間的競爭力。

5.網絡空間戰略管理體系

網絡空間安全和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現有的、基于工業社會的國家治理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與之相應,構造一個有效的、高效運行的國家網絡空間戰略管理體系,不僅是國家網絡實力(cyberpower)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已經成為網絡空間全球競爭的主要領域之一。

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管理,是指國家對網絡空間領域特定時期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方向、目標、任務和政策,以及資源調配的戰略決策和管理;這個管理體系首先體現為戰略定位與認知,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家總體戰略目標來明確網絡空間各重要領域的短中長期發展方向,以及為此而形成的一整套機制和制度框架、具體行動與實施。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管理能力體現了一個國家戰略決策、戰略資源調配的執行力、響應力和協調力等。

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管理的要素包括:戰略規劃、政策制定與法規體系;戰略實施管理體系(網絡內容、網絡公共安全、網絡情報、網絡國防、網絡外交);戰略管理體系的運行和協調(感知/協商/決策/響應/評估)等。目前,關于網絡空間戰略管理競爭態勢的研究還在發展之中。

中國、美國和俄羅斯是公認的全球網絡空間最大的三個行為體,美國率先建立了現代國家戰略(管理)體系,在網絡安全領域是唯一的領先國家和超級霸權。其在網絡安全領域的戰略理念、戰略構想、戰略實施方面起步早、理念新、行動實,提供了網絡空間戰略管理體系的一個參考范式。

6.網絡空間國際治理

網絡空間全球化的特征非常顯著。隨著全球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科技活動越來越依賴于網絡空間運行,網絡空間的國際治理問題也日漸緊迫和突出。國際治理是協調網絡空間各行為體之間的關系、解決網絡空間特定問題、促進網絡空間良好運行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方法與實現途徑。網絡空間國際治理以互聯網治理為基礎和核心,具有復雜多樣、多方參與、動態演進、共識驅動的特點。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實施需要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或稱為治理平臺)為各行為主體提供參與、協調和談判的場所,并為此建立必要的流程、程序和制度。

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目標和價值、規則、主體、議題(即對象)和效果。一國(包含政府與非政府主體)在網絡空間國際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可以從治理平臺和規則的掌控能力、參與人員等維度進行評價。

目前,國際互聯網治理平臺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政府間平臺,二是非政府間平臺,三是涉及國際互聯網治理的臨時性會議進程及機構。在不同議題上,政府與非政府的利益相關方發揮的作用不同。政治性較強的議題政府發揮作用較大,技術性較強的議題則更多地由非政府力量主導。但是互聯網治理核心規則的制定,離不開各個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參與,需要遵循開放、透明、協同、包容、問責等原則完善治理機制,發揮各利益相關方的作用。

互聯網源于美國,形成了美國在網絡空間國際治理領域的主控地位。42個全球性治理平臺中,15個所在地為美國;而且,重要的全球性非政府間平臺(也是目前互聯網治理的核心平臺)的總部所在地,絕大部分也位于美國;美國在關鍵互聯網平臺的重要任職數量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為美國取得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話語權、規則制定權、議題設置權奠定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7.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網絡安全人才是具備一定網絡安全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作出貢獻,能力和素質較高的人的集合體。

國家網絡安全人才培養能力的形成一般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政策環境,涉及戰略、計劃、法律、政策、項目、資金;二是機制建設,涉及人才挖掘、培訓、激勵、評估、流動、國際交流;三是整體水平,包括培養規模、專業背景、職業資格和潛在人才的培養和發掘。

整體而言,美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能力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政府和企業網絡安全人才規模較為龐大,多所知名大學培養專業人才,政府從業人員建立了資格認證制度,且注重通過挑戰賽來選拔青少年人才;俄羅斯注重建設“科技連”和廣泛招募“白色黑客”以擴充人才隊伍,人才優秀,但與美國相比不具規模優勢;中國、德國和日本大約位列第三。

總體來看,全球網絡空間的競爭態勢日漸激烈。美國在網絡空間的國際競爭中遙遙領先于世界上其他國家,軟硬實力均屬超強;中國在網絡空間全球競爭中強勢崛起,雖然各個方面的實力仍然落后于美國較多,但是,全球第二的位勢已經基本形成;在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的同時,相對于德國、日本、俄羅斯、英國等其他國家的優勢正在不斷強化。

值得一提的是,網絡空間國際治理是中國在網絡空間全球競爭態勢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我們的學者少、立論少、職位少。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領導下,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在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目的就是要從基礎上培養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人才隊伍,特別是提升現有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國際關系人才對于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重要性的認識和興趣,并逐步參與到這支隊伍中來;同時,依托高校的教育體系和研究機構,把年輕人培養起來,盡快地形成數以萬計的網絡空間治理人才隊伍。

三 網絡空間的美國研究

網絡空間領域中國實力的急劇增強,導致中美兩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化,美國對中國的疑慮和恐懼有可能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打擊和遏制力度也隨之更加強化。網絡空間安全成為中美雙邊關系中日益突出和重要的一個議題。

南京大學在美國研究、美國史研究等領域長期探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學識和經驗,我們對南京大學研究國際關系和中美專題的學者、教授寄予厚望。現在國內做美國研究的學者很多,但是,在網絡空間美國研究方面能夠形成特色的,誰是第一家呢?我們希望南京大學是第一家。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時期中美貿易的重要講話非常值得我們反復琢磨和理解,而且,需要在研究工作中,不斷理解、執行、落實。2019年6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大阪舉行會晤。習近平主席指出,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回顧中美建交以來的40年,國際形勢和兩國關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一個基本的事實始終未變,那就是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比摩擦好,對話比對抗好。當前中美關系遇到一些困難,這不符合雙方利益;中美兩國雖然有一些分歧,但是雙方利益高度交融,合作領域廣闊,不應該落入所謂沖突對抗陷阱,而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3]習近平主席還指出,雙方要相互尊重,互惠互利,這是我們應該牢牢把握的正確方向,雙方要按照我同總統先生確定的原則和方向,保持各層級交往,加強各領域合作,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4]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如果我們要跟美國構建一個長期的、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我們一定要首先做好美國研究,真正讀懂美國。無論在物理空間或者網絡空間中,美國都是世界第一大國,并且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在中國未來和平發展的幾十年進程當中,處理好跟美國的關系,始終是中國對外關系最重要的議題,沒有之一。

要讀懂美國這一本厚厚的書,在當前,探討或者建構無論在物理空間或者網絡空間中的“美國學”,比以往任何時間都更重要。如果我們不把美國研究透,就很難形成正確的政策和戰略。我們現在探討全球網絡空間的戰略穩定,實際上,歸根結底還是以中美兩國為主要對象,因為影響全球網絡安全走勢的還是中美兩個網絡空間大國之間的戰略博弈,其他國家和地區,可能除了俄羅斯,影響皆相對有限。此外,在影響全球戰略穩定的其他幾大領域中,如核與太空武器、超高音速武器、常規戰略武器等,中美競爭都是問題的最重要的方面。

首先,我們需要研究美國學術界關于網絡空間的思想、理論或者智庫及各個學術派別的觀點,以及這些思想、理論、觀點又怎么影響美國政府的決策。美國的智庫很多,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美國關于網絡空間研究最重要的智庫和最重要的學者,我們要對他們的研究成果保持長期的跟蹤;而且,我們要爭取和他們對話,跟他們開展廣泛深入的交流,使他們理解中國,也幫助我們理解美國,至少大家知道對方真正的戰略意圖是什么,不至于產生誤讀誤判。一旦雙方產生了戰略誤判,后面的、所有的事情可能就都做錯了,這個損失是雙方都無法承擔的。

其次,研究美國關于網絡空間的學術思想,離不開研究近代美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演變。例如,當前美國民粹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的復活及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對中美關系發展的影響和機遇等。民粹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復活是西方世界的一個整體性現象,與現在法國和德國冒出來的很多問題有相似之處。當代的民粹主義潮流,可能與信息時代帶來的國際和各國國內的發展差距、貧富懸殊有關,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中國人來講都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主題。

再次,研究美國應對網絡空間各種挑戰所采取的戰略和舉措,也非常有現實意義。美國第一次提出網絡空間戰略是2011年,我們需要研究這10余年間美國網絡空間戰略文件,變了什么,沒有變什么,以及變與不變的原因。其實就是研究美國網絡空間戰略思想的演變,這些方面我們存在較大的不足。另外,我們還需要研究美國對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網絡空間戰略的認識和理解,美國到底怎么判斷中國,怎么認識中國,避免美國有些人對中國完全錯誤的理解和判斷。有一些美國的年輕人,對中國的理解完全依賴于互聯網上的信息和言論,并且單純地依靠互聯網來做出判斷,難免失誤。我們也要研究美國到底對中國認識到什么程度,他們認識的中國網絡空間戰略到底是什么。我們研究美國網絡空間對華戰略和政策,也是為了知己知彼,非常重要。戰略誤判不僅可能對中美關系和戰略穩定帶來負面影響,而且也是影響全球戰略穩定的重要因素;美國對中國的能力有嚴重的誤判,事實上中國沒有構成美國想象中的那么大的威脅。

從次,美國是一個工業化高度發展和成熟的國家。在1890年前后,美國超過英國成為全球工業生產總值第一的國家。一百多年走來,美國在體制和機制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和一整套標準化、規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領域中形成了有效和高效的運作體系。如果各位有國際機構和國外大企業工作經驗的話,都會感受到這種有章法的行事方式,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特別是,美國的網絡空間戰略管理體系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涉及國家網絡空間安全職能的各個部門之間,如何進行信息交換,相關數據/信息如何傳輸,遇到具體問題如何合作與決策等,都是構成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

最后,研究美國建國以來的戰爭史、中美關系的發展史也很有意義。比如說,在什么情況下會導致錯判、導致美國人下決心動武。2019年發生在伊朗的事情值得研究,許多人以為它不會打,它卻要打;大家以為它要打了,但是最終又沒有打,始終下不了決心。導致這種復雜現象的原因、過程控制和沖突處理,都可能有美國的特色。美國歷史上的諸多事例、做法也值得研究,從中可以找出如何避免因為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誤判。例如,在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美國會對中國發動比較嚴重的、有影響的網絡攻擊,如果我們能夠有幾個判斷的準則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盡量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盡管誰也不知道美國人腦子里具體是怎么想的,但是,基于對美國歷史的研究,以史為鑒,我們最起碼可以尋找出一點線索。

關于網絡空間的美國問題研究,方方面面還有很多,這里就不贅述了。總而言之,美國這本書要大家一起來讀,網絡空間的“美國學”這本書要大家一起來寫,這對于中華民族的和平發展非常重要。

四 研究建議

首先,網絡空間的隱蔽行動也很重要,值得研究。其本質問題是網絡空間的信息戰和情報戰。在人工智能出現以后,信息戰和情報戰都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新業態,非常重要。網絡時代,正在發生一場情報革命,獲取和分析情報的方式、方法和工具,與工業時代完全不同,間諜和反間諜的情況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信息戰必定成為未來戰爭的一個重要戰場,因為,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其破壞性難以想象。

其次,網絡空間治理不能簡單化。特別是,網絡空間話語與算法應用問題值得重視。在國際網絡空間中,有的國家一直發聲,有的總不發聲,這是個話語權問題;有的掌握了某種算法,將真的變成假的,假的變成真的,這都是當下網絡治理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網絡空間,重新理解網絡空間。

再次,歐洲問題在網絡空間全球戰略研究當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歐盟的戰略重要性非常明顯。歐洲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但是,到了信息時代,歐盟展現出的是弱勢,全球大的IT企業、大的互聯網企業、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重要領域,現在基本上看不到歐洲的影子。原因在什么地方?是歐洲人笨嗎?顯然不是,歐洲人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貢獻。這里面深刻的原因非常值得我們研究。例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可能會導致歐盟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進一步呈現弱勢。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個人認為,歐洲人把很多問題絕對化,可能是原因之一。例如,歐洲強調平等,原則上這是對的,但是,問題在于追求什么樣的平等。有學者認為,歐洲人追求的是“結果的”平等,美國人追求的是“機會的”平等;如果過分地追求“結果的”平等,可能就弱化了人的冒險精神和奮斗意志,歐洲人不像美國人那樣,敢于冒險、勇于創新。

在當前全球關注的數據流動問題上,歐洲表現得非常嚴謹,或者說偏于保守,過分強調保護個人的隱私;美國比較傾向于隱私和發展并重。因為現在有了這么多大數據,如果過分強調保護這個、保護那個的話,這些大數據就不能用了,數據不能用,帶來的很多好處就沒有了。這樣,在歐洲不大可能出現全球一流的大數據企業,拿不到數據,真正的大數據企業很難誕生。美國人比較傾向于個人隱私還是要保護的,問題是要重新定義什么叫個人隱私。比如說,經過清洗以后的數據,例如去掉姓名等可能泄露個人身份和特征的數據之后,還算不算個人隱私?當然,反對者也可以聲稱,不管你怎么清洗,拿到足夠數量和品種的數據,還是可以還原到特定某人的身份。因此,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可以在理論上反反復復的無休止爭論,但是,發展的機遇卻是稍縱即逝的。歐洲人可以喋喋不休地爭論,美國人的大數據企業則可能已經占領了全球市場。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數據擁有量最大的國家,到2025年,美國的數據總量大概只有中國的60%,中國絕對是世界上數據第一大國。數據是資源、是石油,但是,石油埋在地底下不許開采,這個資源變不了現。歐洲和美國問題的比較研究,可以促使我們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而且是結合中國自己的實際和發展所面臨問題來思考。

我們前面的路還很長,我們需要更多的有生力量參與到關于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問題的研究中來。哪里有計算機,哪里有軟件,哪里就有安全風險,風險無處不在,防不勝防。網絡空間戰略研究的問題之一是:是否可以考慮把容忍受到網絡攻擊的范圍越切越小。例如,美國人非常重視網絡空間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問題。其中,如何界定網絡空間重要基礎設施,哪些算、哪些不算,是否只限于軍事目標,民用一概不準侵犯,如禁止攻擊學校和醫院等,需要有所定義。因此,即使是網絡空間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也有許多需要深入研究的政策和策略問題。我們可以對網絡空間進行切片,將符合國際法的、需要重點保護的(網絡空間的)子空間一點一點地切出來,把網絡空間的可攻擊子空間限制到最小,在國際上提出我們的建議,既可以占領道德高地又可以實際上減輕對于網絡攻擊的安全防護負擔。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作為戰略思考來研究。


[1] 本文為2019年7月作者在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上的主旨演講稿。演講稿由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毛維準整理。

[2] 作者信息:周宏仁,原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3] 《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人民日報》2019年6月30日第1版。

[4] 《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人民日報》2019年6月30日第1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山县| 梁山县| 沙田区| 博爱县| 福清市| 盘山县| 台南市| 绥阳县| 武宣县| 宜黄县| 台北市| 土默特右旗| 本溪市| 邓州市| 深泽县| 东莞市| 巴里| 吉木乃县| 渝中区| 德州市| 湾仔区| 塔河县| 美姑县| 历史| 象山县| 湘乡市| 北海市| 天等县| 循化| 涞水县| 竹溪县| 合肥市| 赣州市| 连城县| 柳河县| 肥乡县| 中阳县| 乌拉特中旗| 汾阳市| 正安县| 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