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研究
- 曹穎軼
- 5008字
- 2022-11-16 20:53:38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
迄今為止,關于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和協調發展已經有不少研究成果,分布于各分支學科,如地理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區域規劃、城市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等。從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來看,經歷了“區位論→經濟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優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一過程。
一 國外相關研究進展
經濟空間結構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區位理論。經濟空間結構的概念、理論形成和發展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可分為古典和現代兩個階段。古典的區位論包括以杜能為代表的農業區位論、以韋伯為代表的工業區位論、以克里斯泰勒為代表的中心地理論和以勒施為代表的市場網絡理論。這些古典區位論主要研究企業或產業的區位布局、商品生產和銷售的空間組織結構布局等問題。
杜能創立了農業區位論,引入了空間因素到區位選擇上,發現農業經濟活動會在地域空間上發生空間分異現象。根據不同的農產品生產方式、市場價格以及其距離中心城市的遠近,農業的生產布局會呈現同心圓分布,也稱為“杜能圈”。韋伯通過分析與計算,發現在勞動力和集聚程度一定的情況下,運輸成本最低的點可以實現工業產品生產成本最低,是工業企業布局的理想位置,由此創立了工業區位論。之后,克里斯泰勒創立了中心地理論,在市場、交通和行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個區域會形成一個規模遞減的多級六邊形空間組織形式,也稱中心地模型。勒施從另一角度即利潤最大化原則,研究城市空間經濟活動及其結構,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心地模型—經濟景觀。與中心地模型類似,該模型也是從市場競爭角度出發,把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抽象為具有一定規則的模型,中心地與腹地之間的相互空間關系對研究城市空間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古典區位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產生了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使整個理論體系更具有宏觀性和動態性。佩魯(1955)提出的“增長極”理論對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具有基礎性作用。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現象是普遍的。均衡增長表現為在時間和空間上各部門、各行業或各地區以同等速度增長,相反是不同速度的非均衡增長。一些地區,由于具備主導部門或創新行業集聚,會率先發展形成“發展極”,通過其吸引和擴散能力對該地區或行業產生支配作用,這將帶動其他從屬地區和行業相應的發展。弗里德曼(1979)提出核心—外圍理論,該理論提出一種普適性的區際非均衡理論模式,在他看來,任何區域經濟空間系統都是由核心區與邊緣區構成的,該理論試圖說明一個區域內部核心區與邊緣區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逐步將非均衡發展變為均衡發展的區域空間動態系統。克魯格曼(1991)認為,區域空間分異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企業受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移動等因素影響,并通過市場傳導機制作用而逐漸產生的。在這樣的循環累積作用下,區域經濟空間必然產生分異。斯科特(1998)創立了工業城市區位理論,該理論認為由于企業規模擴張,不斷分散及由此產生的空間聯系形成網絡,城市體系出現空間結構。此外,關于區域經濟空間分異理論還有威廉姆森的倒“U”形理論、赫希曼的“不平衡發展理論”、松巴特的“生長軸”理論等。綜上所述,這些理論的出現,不斷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
二 國內相關研究進展
我國的區域經濟空間研究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前,我國沿襲蘇聯的區域均衡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后,我國才開始轉變經濟發展戰略,推行非均衡發展戰略。面對非均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眾多經濟現象,國內學者展開了對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研究。
(一)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研究
陸大道(1986)認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是指各區域和各經濟主體通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反映在地域空間上的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態。由此提出了我國經濟空間“點—軸”發展理論,即以沿海地帶和長江流域沿線地帶作為我國第一級發展軸線的國家經濟空間發展戰略。曾菊新(1996)從經濟、區位和生產要素三個方面,以空間流的角度界定了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要素構成,并指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應具備地域性、動態性、層次性等特征。郝壽義(1999)同樣認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包括三要素,即城市核心區經濟、城鄉邊緣區經濟和城鄉外圍區的鄉村經濟,強調三者之間具有整體性和聯系性,共同形成了一種新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崔功豪(1999)認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是經濟要素或經濟單元在地域上的集聚與擴散而逐漸形成各種分布形態,表明經濟活動的地域特性和空間聯系。聶華林、趙超(2003)定義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為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各種經濟現象在集聚與分散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地域空間結構。王世豪、金丹華(2007)認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主要研究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①區域發展條件與區域宏觀布局之間的關系;②區域內產業布局與各產業間空間組合的關系;③各級區域經濟中心與其周邊地域間的關系;④區域結構網絡內各要素間的關系;⑤空間結構類型的分類。涂人猛(2014)通過對已有的理論和文獻進行綜述,歸納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是研究五大要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組合及演變特征的理論,是一種綜合性的區域理論,對區域經濟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優化研究
曾菊新(1996)從經濟空間結構的構成角度,建立經濟空間結構的決定模型和調整模型,并從區域經濟空間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建立空間經濟結構優化模型。陳修穎(2005)以區域空間結構重組為例,構建了區域空間結構優化重組的評價指標體系,基準層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要素優化效果、格局優化效果和重組協調效果。李快滿(2008)對蘭州新區的現狀特征和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蘭州新區城市群要在已有的蘭州老城區的區域城市體系基礎上,建立兩個核心、兩個圈層、一條重點發展帶、五條發展軸、五個發展副中心的總體布局。魯繼通(2012)認為,城市群的等級規模和空間結構聯系十分密切,通過對北部灣城市群的首位度進行測算,從而劃分了北部灣城市的等級,并得出了北部灣城市群空間結構的優化策略。
(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區域經濟協調只是簡單機械化的空間布局模式,政治因素決定了國有資產的空間布局,區域經濟基本上都是由點到面全方位布局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弱化了這種計劃經濟空間布局模式,重視從效率角度來考慮區域經濟空間問題。魏后凱(1995)認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是發展中國家的必經階段,但是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需要實現均衡、協調發展,提出類似于“邊增長、邊協調”的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曾坤生(2000)也提出在發展中求協調的思路,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從而實現整體經濟的發展和全面協調,即動態協調發展戰略。動態協調發展戰略強調整體的高效增長和可控的發展差距,進而實現區域的共同發展。覃成林(2011)提出,由空間組織機制、市場機制、治理機制、互助機制和合作機制五個機制所組成的“金字塔”形結構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體系,五個機制從屬于一個有機整體。
(四)特定區域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研究
季春霞(2006)從空間結構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江蘇省的經濟空間結構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之間的關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計算江蘇省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通過得分繪出江蘇省的空間結構圖,提出江蘇省經濟空間結構呈“一圈五軸”的形態,是一種網絡式空間格局。江蘇省應在繼續保持蘇南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蘇中尤其是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從而形成全省協調發展的局面,實現江蘇經濟快速、協調發展的總目標。王偉(2009)研究了福建省經濟空間結構的歷史演變,從經濟總量集聚程度、經濟重心位置變化、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空間格局演變四個方面入手,分析空間結構演變的內在機制。劉東東(2011)把廣東省21個地級市和四大經濟區作為研究對象,從經濟集聚、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潛力三個方面分析廣東經濟空間結構演變及其變化特征,提出廣東的經濟空間格局呈“核心—外圍”結構。代謬瀟(2013)主要運用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重慶市區域空間結構演變及差異特征,并用空間引力模型、功效函數模型對重慶市的區域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結構的優化方向進行探索性研究。程鈺(2013)利用區域經濟空間分異測度、“中心—外圍”均衡性測度、區域經濟聯系強度指數等方法研究山東省經濟空間結構特征,得到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經濟空間結構呈“均衡→非均衡→均衡”總體趨勢,中心城市的增長極作用十分明顯,區域經濟空間布局和空間結構逐步合理化和高度化。喬志霞(2014)以甘肅省為欠發達省份樣本,利用因子分析法剖析了甘肅省1995年、2002年、2010年12個地市和2個自治州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結構演變特征與空間格局分布。
(五)城市空間聯系研究
城市空間經濟聯系,一般用城市流和經濟聯系強度測度。經濟聯系強度主要衡量城市間經濟聯系密切程度;城市流表現為城市間雙向的經濟聯系,屬于城市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一種基本形式,可用城市流強度來表示。城市流強度指的是在城市間的經濟聯系中,城市對外部所產生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強度。城市流以及城市流強度可以反映城市間的聯系程度,說明區域經濟空間的發展狀況。城市空間聯系優化,主要是指運用經濟聯系強度和城市流強度來測量各城市的空間經濟聯系情況,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并以此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20世紀中期,增長極理論、核心—外圍理論以及“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等,為區域經濟聯系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之后,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論后,區域內部的等級聯系受到更多的關注。此外,從產業經濟角度研究產業聯系和產業間相互作用也成為研究熱點。
劉建朝和高素英(2013)基于城市聯系強度與城市流角度,通過測算京津冀城市群的經濟聯系強度、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強度,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間聯系特征,認為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間存在空間聯系,但是相對比較松散。秦婭宏(2015)基于城市流強度,對山東半島的8個地級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進行了測算,根據計算結果將以上城市分為三個級別。高新才和楊芳(2015)基于城市流強度的視角,分析了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30個城市的對外聯系功能及時空變化特征,結果發現經濟帶的城市流強度等指標總體偏低且呈現東高西低格局。韓增林等(2011)通過測算2002年和2007年的東北地區城市流強度值,對城市流的動態變化進行空間分析,主要闡述了內陸腹地與沿海經濟帶互動發展的情況,提出了促進兩者和諧發展的意見。程貴等(2015)基于城市流強度模型,對甘肅省12個地級市的城市流強度進行了測算,并根據測算結果提出了優化甘肅省城市空間聯系的策略。為了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較多理論。佩魯的發展極理論認為,一些主導部門和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集中于一地區,以高速發展而不斷完善自身,然后以其集聚和擴散能力帶動其余地區發展。繆爾達爾提出回波效應理論與擴散效應理論,該理論用“回波效應”說明“發展極”對其他周邊城市的負面影響,指出“回波效應”畢竟有限,當“發展極”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產生“擴散效應”。
(六)不同學科對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研究
在交通研究領域:來逢波(2013)研究綜合運輸體系對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影響與優化,結合空間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和交通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總結和歸納出綜合運輸體系對區域經濟空間格局演變的影響作用和優化路徑,著重分析其中的內在機理和優化方式。陳彥(2013)研究了高速鐵路對客運市場、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影響,試圖分析高速鐵路的發展變化對經濟變量、經濟結構空間分布形態的作用和影響。
在旅游研究領域:方世敏(2012)基于空間結構理論對湖南區域旅游經濟進行研究;沈驚宏(2012)以點—軸理論為基礎,以中心職能指數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界定皖江示范區旅游城市節點、旅游開發軸線及旅游地系統。
在城鎮化研究領域:張勇(2014)利用空間引力模型、功效函數與協調函數及空間滯后模型等方法,對四川省城鎮化空間結構格局進行測評,分析其城鎮化空間結構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學者將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從多個角度深入研究區域經濟空間分異現象,為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提供了理論參考,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在理論研究上,目前我國學者借鑒西方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的較多,創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的相對較少。在研究對象上,研究地區多集中在中東部發達地區,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研究較少。在研究方法上,國內學者一般都采用描述性分析來定性研究某一區域,缺少具體而細致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測度方法,以及科學、客觀的定量實證分析與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