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研究
- 曹穎軼
- 2768字
- 2022-11-16 20:53:37
第一節 研究背景、意義與方法
一 研究背景、意義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廣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十二個省份。自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在人口資源配置、產業空間布局、交通網絡建設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優化,推動區域經濟結構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到有序的不斷演化,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從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視,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尚有差距。本書在詳細梳理經濟空間結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西部地區為例從空間、時間兩個維度,對西部地區的經濟空間結構、城市體系空間結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經濟空間相關性與差異性以及經濟聯系等方面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探索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科學依據,為西部地區經濟建設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導,進而有效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建設,逐步改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優化的途徑及對策建議,積極推動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
二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方法上針對不同的主題,以各地區實際情況為依據,選用恰當的實證分析方法,使得到的結論更加科學和可靠。分析邏輯為:經濟空間結構特點(西部地區總體)—經濟空間相關性(西北、西南兩大板塊分區研究)—經濟空間差異(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質量和產業園區空間生產力三個專題的案例研究)—經濟空間聯系(西北、西南兩大板塊的城市經濟聯系的空間分析,城市經濟聯系的案例研究—以寧夏為例)—經濟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聚焦西部地區經濟空間優化主題,從區際總體和區際內部經濟空間的關聯性、差異度、城市化水平和質量、城市經濟聯系等角度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優化和協調發展的宏觀思路、關鍵路徑。
研究方法為文獻綜述法、空間計量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本書通過梳理大量的文獻研究資料,深入考察經濟較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調研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整理和搜集統計數據,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的演變、協調發展、相關性、差異性、聯系性和特征,探索優化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促進其協調發展的思路,試圖給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為國家和地區的均衡、協調發展提供有效服務,同時也希望為國內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實證資料。
具體技術路線與方法如圖1-1所示。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內容與框架
區域一般指的就是地域空間,這個地域空間會有一定的范圍或界限,通常區域內部都會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與區域外部相比則有明顯的差異性,然而區域之間又是相互聯系著的。與此同時,一個區域相較于其他區域往往具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等,在經濟活動中區域之間會存在緊密的聯系。對于“區域”(region),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理解。經濟學上,美國的區域經濟學家埃德加·胡佛給出的定義是:區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規劃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被視為一個整體考量對象的地區統一體。地理學上,一般是按照自然地理特征的不同把地球表面上的地域單元稱為區域。政治學上,則以一個國家所管理的行政單元來定義區域。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區域等同于地區,區域只是空間的特化。特化的意思是地域空間被賦予特定的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等特征,這種特化使一個地域空間區別于另一個地域空間,形成不同的區域?;谝延醒芯繉^域的定義,本書的研究單元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層級為西部地區總體,第二層級將西部分為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兩個板塊,第三層級關注西部地區各?。▍^)域級,第四層級以西部地區各省域內的各地州(市)為研究對象。

圖1-1 技術路線與方法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在特定區域或地理空間內所形成的空間分布形態及空間相互關系。在某一時點上,區域經濟空間結構不僅是經濟關系在地域空間上的反映,也是各經濟要素在地域空間分布組合形式上的反映。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實際上是區域經濟結構在地理空間上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理解為空間結構單元因空間上相關而形成一定的圖模(pattern)。一般由點、線、域面和網絡四種要素構成區域空間結構,由它們所構成的空間形態具有特定的經濟內涵和相應的功能。點、線、域面和網絡交織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空間形態組合,從而構成不同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我國最早由陸大道(1985)提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定義,他認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是指社會經濟個體在空間中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和反映這種關系的空間集聚規模與集聚形態。曾菊新(1996)認為,“經濟空間結構”指的是經濟活動在一定地理范圍內,以分布的區位、分布的形態和數量規模為特征的客觀存在,這種客觀存在反映出經濟事物在地理空間上的相互關系及空間形態。崔功豪(1999)則認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經濟要素在整個空間中的相對區位和分布狀況,反映出各種經濟要素和經濟活動的區位特點、空間相互關系及區位布局結構。聶華林等(2003)提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地域空間中的經濟現象在集聚力和分散力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所形成的空間結構。樊新生(2005)認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應有以下兩個內涵:一是經濟活動及經濟客體在地域或空間上的集聚形態;二是經濟客體之間在空間中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王世豪(2007)提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是表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優化和升級能反映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張平(2014)認為,經濟空間結構是區域經濟客體在空間中相互作用,逐漸形成的空間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態,是經濟活動在地域空間上的表現和反映。
本書以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內涵為研究基礎,分為五個部分,各部分主要內容如下:第一部分論述基本問題,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研究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及空間經濟結構演變等,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部分研究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相關性及差異性,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四部分研究西部地區城市經濟聯系,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五部分研究西部地區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的路徑及政策建議,包括第九章。

圖1-2 本書的研究框架
本書的基本框架見圖1-2。概念與問題是第一部分的重點,其中在第三、四章中會進一步對問題展開分析。第五章分西北和西南兩個板塊,分別探討區際經濟空間相關性。第六章重點關注西部地區經濟空間差異問題,分三個專題:城市化水平空間差異(專題一)、城市化質量空間差異(專題二)及產業園區空間生產力差異(專題三)。第七章為實證研究,探討西部地區區域經濟聯系與優化問題。第八章為案例研究,以寧夏為例,分析省域內城市間經濟聯系。第九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總結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的路徑與政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