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完畢之后,許緒偉就來到了街上。他漫無目的地走著,突然被一家圖書館吸引。他抬腳進去,四處瀏覽。忽而,一本書把他留住了。《哲學解釋學》,他念道。一看是個德國作家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不認識的人。這本書是夏鎮平和宋建平兩位國家級翻譯家翻譯的。他有平,他也有平。而他們又一起翻譯這本書,這到底是巧合還是有故事。帶著好奇,他就開始閱讀這本書。書籍不厚,也就兩百多頁。然而,他發現編者導言足足占到了整本書的1/5。以前知道有些書序言多,也不過十幾頁而已。而它倒好,居然有50多頁都是編者導言。在我的印象里,還沒有那本書有過編者導言。我記得很多書有序言、緒言。有的書因為再版次數多,序言也就多。我想這里面肯定有個故事。
從解釋一詞,你就知道它是元哲學。在某平臺,有技術解釋學和教育解釋學。而這些都屬于交叉學科。就像名字一樣,解釋不能是為解釋而解釋。那么,必然要有目標和對象。這研究對象從何而來呢?沒錯,從其他學科中尋找。哲學解釋學可以看成是哲學的濃縮,包含著哲學的精華。由于它是交叉學科,自然和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第一部分中的第六節中就談到了語義學,而在第七節更是談到了美學。然后,第二部分又談到了現象學。由于哲學本來就是包容百科的,所以它就自然和其他學科脫離不了關系。試想,解釋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語義,所以乎與語義學有很大的聯系。那么,解釋學如何與美學有聯系的呢?這是因為人的羞恥心。人們把沒有規律,不具有對稱的東西就叫做不是美的事物。而追求美就是人的很多行為內在動力。我們知道有些植物是有顏色的,但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拿來遮蔽身體。然而,我們的衣服卻是五顏六色的,什么顏色都有的。對于古代的人來說,顏色的變化正是體現美。人的藝術、數學和建筑以及手工無不在體現人的美學思想。哲學終歸是解釋人的,而這一切的一切又和美學有關。所以,美學就是不可不談的。至于現象學那就更加明顯。
許緒偉認為人生很多時候都是要思考的,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呢?光是思考是不行的。就像很多偉大的科學家一定是非常了解過去的科學家所做的研究,所以才能獨創性地發現某個規律。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哪里呢,哲學里。而哲學的精華是什么?解釋學!因此,他認為想要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就必然熟讀哲學解釋學的書籍。
圖書管理員看到許緒偉在思考就說,這本書雖然語言樸素無華,但是卻深刻揭示了這門學科的內在邏輯。它是喜歡的書籍之一,讓人獲得了精神力量。而它就詮釋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由此我想起了培根。當年他當上了大法官。于是,有人犯罪了就找到他。那個人說,我是hog(豬),你是bacon(培根,即熏肉)。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想當然地以為西方國家的人民的主要肉食是牛肉,但是英國這個美食荒漠卻不是這樣的。這個人的意思是熏肉是用豬肉做的,所以他們是有關系的。然后,培根就說可是,你還沒死。就這樣,那個人再也沒有說什么。
而后他們又簡單交流一陣后,就各自繼續做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