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完人王陽明(藝文類聚)
- 何書彬
- 1186字
- 2022-10-31 15:16:46
序
按照傳統觀念,“完人”,即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達到“不朽”之程度者。
以如此嚴格的標準而論,堪稱“完人”者,在歷史上可謂是寥寥無幾。
比如,日本漢學家浜隆一郎在評點中國歷史人物時,曾這樣說道:“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學問和事功,三者兼備才能成為偉人(亦即‘完人’)。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所有人物,能夠做到三者兼備的只有三人——三國的諸葛亮、明朝的王陽明、清朝的曾國藩。三人品格高尚,學問精深,并且都有征戰沙場之功。”隨后,他又補充說,在這三人之中真正可稱“完人”的,只有王陽明一人,這是因為王陽明不僅有赫赫事功,而且“學問是三人之首”,是“繼孔孟之后,與朱熹齊名的曠世大儒”。相較之下,“諸葛亮修習申、韓刑名之學,不能算作正學”,且“比較三人的詩文,諸葛亮和曾國藩都不及王陽明”。
王陽明的學問,即“心學”。
“心學”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為注重立志,二為注重力行。
這使得“心學”具有特別強烈的行動哲學色彩。
從這個角度來說,研讀“心學”者,不可不特別關注王陽明的一生軌跡。他的一生,就是對“心學”的最佳詮釋。
自“心學”誕生以來,反復研讀《傳習錄》等書之人,堪稱無數。關于陽明先生的傳記,也先后有多種版本問世。
在日本漢學家高瀨武次郎看來,任何人在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可以通過閱讀陽明傳而受益。
比如,他曾這樣寫道:“陽明先生的傳記非常振奮人心。懶惰時讀,會讓人變得勤奮;邪念萌生時讀,會讓人歸于正念;胸中沉郁時讀,會讓人變得灑脫;心浮氣躁時讀,會讓人變得沉穩;想退縮時讀,會讓人變得進取;茍且求安時讀,會讓人變得振奮;厭世之念起時讀,會讓人變得樂觀;不安之念起時讀,會讓人變得安穩;怨恨嫉妒之心起時讀,就猶如紅爐點雪,會讓人領會到自身的錯誤;浮榮虛譽之念起時讀,會立刻讓人歸于恬淡高潔;陷入玄遠空虛時讀,會讓人歸于實學;支離散漫時讀,會讓人歸于簡易直截。”
他尤其希望青少年成為陽明傳的讀者,因為“王陽明傳記具有鼓舞讀者精神,特別是鼓舞青少年精神的力量”。
誠哉斯言。
與目前可見的多數陽明傳記相比,本書在創作時,一來在整體篇幅中增加了王陽明青少年時期所占的比例;二來對整體篇幅進行了控制,無意寫成動輒數十萬言的長篇大作。
為何如此?
就第一點而言,其實“心學”的誕生非一夕之功,也不單是哲學思辨的結果,實則為王陽明多年求索之所得。通過他在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他成長的過程,亦即“心學”的萌發、長成之過程。
就第二點而言,控制整體篇幅意在使文本更為簡練。對現代人而言,閱讀往往在碎片時間進行,簡練的文本比較易于閱讀。
通過陽明傳,我們且對陽明先生的生平做一個了解。而且,如果在研讀《傳習錄》等書的同時也多加留意陽明傳,那么當會發現,陽明先生之教誨,往往是因施教對象、時間、地點等不同,臨機觸發。如此,對照傳記,把這些教誨放入特定的施教情景中,則有助于學人更好地進行理解。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