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靜心篇(2)
- 佛養心,道養性:佛心慧語悟人生
- 宋天天
- 5489字
- 2014-11-11 16:48:22
隨著朋友的善意引介,年輕人將心中的困惑一五一十地向住持老和尚傾訴:“三年前,我剛結婚的時候,我的太太對我溫柔又體貼,每天我回到家中總會親自送上熱毛巾、拖鞋給我,我飼養的小狗親昵地繞著我汪汪叫。但是三年后的今天,我一如往日努力負擔家庭的責任,但是我的妻子已經沒有過去的柔情。我回到家中,妻子不再為我服務,只有我的小狗善解人意地銜著拖鞋給我穿。我的妻子卻像潑婦罵街般,對我百般挑剔,罵我沒有出息,不能賺許多錢讓她揮霍,買華服珠寶,購名車洋房,每天蜀犬吠日一般,對我汪汪叫罵。師父!你說這樣的日子還有什么樂趣可言?”
住持老和尚靜靜地聆聽年輕人如排山倒海的郁悶,慈顏愛語地開導他:“依我看來,你仍然是個很有福報的人。不管過去是太太拿拖鞋給你穿,小狗繞著你雙腿汪汪叫;現在是小狗咬著拖鞋給你穿,太太指著你汪汪叫,你始終有拖鞋穿,照樣有人對你汪汪叫,生活一點也不寂寞,不曾改變絲毫呀!你應該知足常樂。”
年輕人頓時恍然大悟:“喔!我并沒有失去絲毫的東西啊。”
住持老和尚的一席話,讓年輕人心開意解,仍舊每天過著有拖鞋穿,有人汪汪叫的禪悅日子。
醍醐灌頂
如果你整天愁眉苦臉,覺得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欠你的,那你就會為芝麻大的事痛心疾首;如果你有一顆寬容的心,你就會感謝上蒼,并且懂得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我們應讓每一天都成為新的一天:以健康為中心,糊涂一點,瀟灑一點;忘記年齡,忘記名利,忘記怨恨;有個伴,有個窩,有點錢,有好友。這樣就足夠了,這就是幸福的生活。
§§§第7節寬容是洗心的靈丹妙藥
坐落在云南賓川境內的雞足山是一座佛教名山。在雞足山的第一座關隘前,架設有一座小橋,橋名是“洗心”。據說,雞足山的金華長老曾在此橋前以一顆寬容的佛心,點化八個大盜,使其徹底洗心革面,改惡從善,皈依我佛。
世傳金華長老曾有偈語:“大慈大悲渡眾生,洗心橋上洗邪心。是非恩怨從此了,凈水一滴悟道真。”八個大盜的邪心分別是:黑心如墨,殘忍狠毒;黃心如橙,陰險狡詐;白心似冰,六親不認;五花之心,朝秦暮楚;桃花之心,嗜色好淫;紫心貪婪,欲壑難填;綠心狹隘,嫉賢妒能;褐色之心,薄德鮮能。
此八盜殺人越貨,無惡不作,后因搶劫雞足山的財物而被官家捉拿歸案。官家為了殺一儆百,決定在雞足山下將其全部凌遲處死。金華長老得到消息后,親自出面懇求官家放他們一條生路,讓自己來點化他們。官家敬重金華長老的盛德,答應了他的請求。
金華長老于是將八盜帶到洗心橋邊,以洗心橋下的凈水,逐一洗去八顆邪心的顏色,使其全部變為紅色的良心。八盜后來全部幡然悔悟,在雞足山出家,成為守山護寺的和尚,最終修得正果。
金華長老以自己一顆寬容的佛心,凈化了八個大盜的邪惡靈魂,使其皈依正途。這雖然是個神奇的傳說,但卻向我們喻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寬容是洗心的靈丹妙藥。
醍醐灌頂
佛說,以一顆寬容之心來面對世間萬物,我們才會成為一個強大的人。邪惡之心并非無藥可救,寬容就是清洗邪惡之心的靈丹妙藥。
§§§第8節不要以狂追狂,以哀悲哀
提婆是龍樹門下高足,據說,他也曾經像龍樹一樣,感化過一位南印度國王,使之皈依敬重佛法。
有一次,這位國王為了佛教的事業,在都城中建立了一座法壇,請提婆端坐其上,宣講佛法。于是這便引起南印度其他教派之人的憤恨和不滿,他們從四面八方趕赴都城,都要與提婆以論辯的方式一決勝負,并且想借此以擊垮佛教。
提婆知道對方是經過深謀遠慮,而且是有備而來,不但毫不畏懼,反而主動出擊,令人傳出告示說:“要辯論可以,我現在先建立三個論題,其一是一切圣賢中佛陀第一,其二是一切知識中佛法第一,其三是一切救世人物中僧為第一。我建立的這三個論題,歡迎各家各派的論師前來辯論。如果有人能駁倒此論,我提婆甘愿斬首以謝。為什么非要斬首呢?因為我所立之論如被人駁倒,足見我見理不明,愚昧無知。那種愚昧無知的腦袋我寧可砍掉,也不愿保留,省得它讓我亂做議論,丟人現眼。”
提婆的這番宣言,無異于將其他各派論師視若無物。他們個個都被激怒了,相約而說:“這個提婆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將我們放在眼里。即便他真的有三寸不爛之舌,難道還能勝過我們百萬之眾嗎?”于是,他們約定聯手對敵,同提婆展開一場車輪大辯論,且看他如何能夠應付。
這天,約定好了的各派論師都一起云集到提婆的道場。車輪大戰開始了,他們一個個接連出場,但都沒能在提婆的利舌下得到一絲半點的便宜。那些智慧較低、學識不富、論術不精的人,僅需提婆一言便告屈服。智慧深厚、學識廣博、精于辯論的人,雖能與提婆往來爭鋒,但最多不過兩天時間,便也理屈詞窮,告敗認輸。許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干脆就不敢出場了。這樣一直辯論下去,直達三個月之久,前來辯論的八方論士才算全部認輸,再沒人敢出頭露面了。當日辯論開始之前,各家論士也曾依樣畫葫蘆,像提婆一樣發誓論敗便斬首相謝,提婆未能同意,只是讓他們論敗便答應改投提婆為師。因此,等到三個月的辯論結束時,八方論師百萬余人都成了提婆的弟子。
提婆的事業由此達到了高峰,卻也因此埋下了禍根。據說當時有一位“邪教”弟子,雖然也改投了提婆,但卻抱著不軌之心。原來,他看到自己的老師敗于提婆,便認為是奇恥大辱,心中非常痛恨提婆。他曾咬著利劍發誓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你以口才勝了我們,我必要以刀劍勝你;你以無形的空刀殺我們,我必要以真刀實劍殺你。”發誓以后,便一直身懷利劍,追隨在提婆左右,伺機行刺。
有一天,提婆正在叢林靜處禪定思維,其弟子們也都散到各處各自用功去了。那位“邪教”弟子見到有機可乘,立即挺身而起,一劍刺出,正中提婆的腹部。這事若發生在別人身上,只怕會大聲喊人救命了。可提婆卻出人意料地非常安靜,他捂住傷口,對兇手說:“我這里有三件東西,袈裟、佛缽和盂盆,你趕快拿著逃命去吧,注意要走山間小路,不要走大道平川,否則肯定會被我的弟子們捉住。你還沒有學到佛法,不知身名是人之所累,所以肯定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壽命。我卻不然,我深蒙佛陀遺法所化,對身形壽命早就看淡了。念你仍為狂心所惑,我在命終之前還是想向你說明白,人與萬物實際上都是無實的,求之實不可得,不明白這一道理的人被狂亂之心所惑,從而認為有人有我,有苦有樂。豈不知苦樂只是兩種情感,來自人們對外界的接觸。人如果不與外物相接,苦樂之心便失去存在的依據,也就自然消失了。”
那位異教弟子見提婆如此慈悲,不僅不怨恨自己,反而在臨終前為自己說法,心中非常悔恨。然而,猶豫再三,還是逃命去了。
這時,提婆遇刺的事已經被弟子們知道了,他們失聲痛哭,匯集到提婆身旁,更有一些學法不精的人四處搜尋,截堵道路,想要把殺人兇手捉拿歸案。提婆卻把他們召集回來,進行最后的說法教誨,他說:“若從事物的真實本性進行思考,你們就會知道,世間根本沒有害人者,也沒有被害者。因為一切皆空,人的本性也是虛的。所以,你們失聲哭喊,四處追捕兇手又何必呢?這不過會使你們多種些不善之業而已。至于那位兇手,他所害的不過是些業報,卻不是我提婆。所以你們應該謹慎思考,千萬不要以狂追狂,以哀悲哀啊。”說罷,放身蟬蛻而去了。
醍醐灌頂
佛家認為,有因必有果,今世的恩恩怨怨,必是前世種下了因。如果今世不肯用一顆寬宏大度的心去化解眼下的恩怨,那來世必定還會為這些恩怨所累。所以,今生只有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化解所有的恩怨,才能在來世遠離那些無謂的紛紛擾擾。
§§§第9節心中有鬼鬼自來,心中無鬼人自安
佛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在一個小鎮上,那里的人們非常迷信,到處彌漫著濃厚的鬼神信仰,做什么事總要先問神問鬼,老百姓也生活在神權控制的世界里。
鎮上有一座百年老屋,因為年久失修,老屋已經非常破舊,斷垣殘壁,不堪風雨,屋內蛛網密布,塵埃覆欞。深夜里,老屋還經常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好像女人傷心的啜泣,又像來自幽冥世界的慘烈哀號。
于是人們繪聲繪影競相傳告:“老屋里住滿了鬼魅幽靈,誰要是走進了老屋,就別想活著出來。”人們遠遠地看著鬼影幢幢的老屋,誰也不敢靠近一步。
后來,從外鄉來了一個人,揚言說自己是天下第一膽大的人,世間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嚇得了他。有一個村民看到這個外鄉人口出狂言,非常不服,故意使用激將法說道:“你自稱自己是天下最膽大的人,那么你怎么能證明你的膽量過人,能夠讓我們心悅誠服呢?”
外鄉人自信滿滿地回答說:“我不僅不害怕妖魔鬼怪,任何的妖魔鬼怪看到我,還都要退避三舍,敬畏三分呢!”
這個村民不服地說道:“我們村里有一間鬼屋,進去住過的人都會被嚇出一身病來,如果今晚你敢進去住一宿,那就證明你的確是個有膽量的人。”
外鄉人大力拍著胸膛,故作無畏的神情,輕蔑地說道:“哼!這區區的魑魅魍魎有什么好懼怕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他們降伏!”
村里的百姓為外鄉人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日暮時分,一群人浩浩蕩蕩簇地擁著外鄉人,來到了鬼屋門前,村民們語氣凝重地對外鄉人說:“祝你一夜平安無事!”
外鄉人目送村民們舉著火把的身影越來越遠了,便硬著頭皮跨進了鬼屋,頓時一陣陰冷的空氣從腳底襲上心頭。舉目望去,暈黃的燭光下,梁柱頹傾,橫七豎八,屋頂上破了一個大窟窿,月光斜斜地瀉了一地,更增陰森,紙窗上跳躍著幢幢的影子,仿佛鬼祟就要破窗而入。外鄉人一驚,趕緊躲在折了一只腳的案桌下,閉目屏息,和衣睡倒。
黑夜已經來臨,大地也靜靜地沉睡了。夢魘中的外鄉人突然聽到兩扇破舊的木門在“咿啞!”作響,感覺真的有鬼魅正要推門而入。外鄉人“嚯”地從地上彈了起來,一個箭步死命抵住木門,不讓門外的鬼魅進來。但是他使力愈大,門外的推力也愈大。就在一推一關的拉鋸之中,木門“碰!”地應聲而破,門內的外鄉人和門外的不明眾生,彼此都驚懼地跌坐在地上。外鄉人心想:“性命休矣!”然而定睛一看:哪里是什么猙獰可怖的鬼怪,原來只是個錯過了旅店的商人。
醍醐灌頂
我們通常把酗酒成性的人,稱為酒鬼;把嗜煙成癖的人,稱為煙鬼;把好賭不悔的人,稱為賭鬼;把貪色敗俗的人,稱為色鬼……我們身邊也可謂充斥著“鬼道眾生”。最令人頭疼的鬼是心中鬼,心中鬼使人活在自造的鬼魅世界里,惶惶不可終日。其實,只要光明磊落,行得正,坐得端,自然就不怕有“半夜鬼叫門”的事情發生。
§§§第10節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一天,在某一座禪院中的學僧們,正在很認真地在寺前的圍墻上,臨摹一幅龍爭虎斗的壁畫。臨摹的畫中,龍在云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整體看起來已經有了爭頭的感覺,但是卻總看起來動態不足。雖然修改了很多次,但也沒有很大的改觀。
于是,大伙便你一句我一句的評論起來,有人說:“色彩不對。龍身的青不夠真。”另一人反駁說:“不!不!是虎的眼睛點得不傳神,差那么一點兒。”
這時碰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僧們就趕緊請教禪師:“師父,您瞧瞧,這畫是哪里不對勁了,為什么瞧著總是對不上味兒呢?”
無德禪師看后說:“龍和虎的外形畫得不壞,但龍與虎的特性你們知道嗎?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是向后退縮的;虎要上撲時,頭必然是壓低的。龍頸向后的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面,它們也就能沖得更快,跳得更高。”
學僧們恍然大悟:“老師真是一語道破天機!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而且虎頭也太高了,難怪總覺得動態不足呢。”
無德禪師趁機啟發道:“為人處事和參禪修道的道理也一樣,退一步的準備之后,才能沖得更遠,謙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學僧們不解,問:“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謙卑的人怎能更高?”
無德禪師語重心長的對大家說道:“你們且聽我的禪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明白了其中道理,自然一切就好解釋了。”
醍醐灌頂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適當的忍讓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謙虛大度,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些。很多時候,退一步其實是就是在前進一大步——因為在退步中已經積蓄了更多的前進的力量。
§§§第11節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從前,有一個人雖然并沒有人開示過他,但因為受著世事的折磨,人我是非的困擾,而承受著種種的苦惱。他想:一個人在這個塵世中浮沉,終究能獲得什么呢?在這龐大的宇宙中,人僅微小得僅如恒河中的沙粒,卻整日用心在爾虞我詐和相互欺詐上面,最后還不是什么都帶不去嗎?這種人生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然后,他又想:一些修行人的生活,他們是為眾生而勞碌著,這是何等的偉大呢?至少修行人是不會被世事塵勞所困擾,而且,他們將來還會有一個解脫的圣果可獲得。于是他便離開家庭去做了一個沙門。
做了沙門以后,他每天早起晚睡,認真修學,一點兒不敢懈怠,他把回憶過去的生活和憧憬未來的圣果作為修行的鞭策。可是,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了,他還沒有證得圣果,難道這些工夫都不對嗎?還是我哪里出了錯誤?他想著竟然怕了起來,千萬別因此誤入歧途或是著魔了啊。他的心中就起了退卻之念:“唉!不如回家去做個凡夫俗子算了,也不必這樣苦苦修行,弄得身心勞累。”
正當他打定主意,準備回家的時候,他又猶豫了:“成功和失敗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的定奪,這樣一走,幾年來的勤學苦修,就將付之流水,永遠失去悟道的希望;如果再鼓起勇氣來努力用功,或許就會取得成就吧!”去與留的念頭正在他心中翻騰時候,觸動了山中的樹神,樹神和他曾經有過一段因緣,于是就想著能不能幫他一下。
樹神很為他擔心,知道他這樣回去會永遠輪回于生死的大海,于是便用了點小神通試試他,說不定能挽回他的意志,助他成就道業。一會兒樹神便化現為一個美貌的比丘尼,穿上艷麗的衣服,滿帶著珍貴的珠寶飾品,扭身弄姿走到修行人的面前來。
修行人一看很不以為然,正言厲色地責問道:“你是個比丘尼,一個出家學道的人,怎可以穿用俗人的衣飾呢?怎可以這般打扮來炫耀人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