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隨順萬物,尊重世間萬物的種種差異,并輔助各種差異的充分展開。所以“道“沒有統一的形態,趨近“道“也沒有統一的方式。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并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
1、煉精化氣-筑基
修行起步階段,可以看出修真者的種種跡象,鑄造身體基礎,體內丹田位置有發光的蓮子形物體發育,符咒上可以表現出異相(如飛行、起火、爆炸)。祈福禳災,驅病救人。筑基就是大道之基,對你未來的成就有著巨大的影響。筑基有好有差,區別只是對于大道的理解。關于對天地萬物的理解程度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筑基。并且,根據各人領悟到的規則不同,筑的基也不盡相同。例如,假如你對時空的理解遠超常人,那么你的筑基屬性就是“時空”!此階段的修者根據筑基的屬性不同會具有多樣的功能區別,例如“時空”之基的“捕捉時間”“空間穿梭”(當然,要做到以肉身穿梭很難,這里指的是筑基期的意識)
2、煉精化氣-開光
能看到凡人所看不見的,堪破紅塵,超凡入圣。開光即開悟,乃悟性開竅之意。達到此境界者會對世間萬物有不同的理解。有這么一句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天才與凡人的分水嶺,開光也叫開悟,至于對悟性的提升具體有多少往往不一而足。但是凡是成功開光的修士就獲得了生命的自由權(從天道之下解脫出來,證得“超脫”),古人常說“五十而知天命”“天衍五十,唯遁去的一”說的就是修士一般在五十歲左右就能切斷操縱自己的線,來到非線性的世界。至于對“五十”這個大圓滿數的理解,也許就是“知天命”,也就是開光成功的信號。
3、煉精化氣-融合
筑基的身體跟修為開始結合在一起,是個能力提升的階段。蓮子生長發育并開花,蓮花清晰的生長于丹田。諸般感覺的融合,此境界的所需悟性與腦速要求比較高,因各人的領悟程度不同而融合不同感覺。此境界的關鍵在于“融合感覺。”各位道友可以去參考佛教的末那識,阿賴耶識及阿摩羅識。保證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身與神融”“心與念融”“精與識融”融合的不僅僅是你我的“意識”,也包括了“感覺”“物質”“精神”。此境界的修士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融合萬物”,通過的學習以及先天的本能理解這個世界,以及更改這個世界的微小或者偉大之物。順道一提,“融合”也是一種大道規則,在三千大道中排行前列,僅次于“時間”以及“空間”。
4、練氣化神-心動
修真的第一個危險階段,心靈出現悸動。蓮花開始結出獨有的心臟,兩顆心的跳躍和對真意的迷茫,是心動期的特點。對真意的迷茫,兩顆心的躍動雖然很爽快,充滿了誘惑,但是只要通過了此境界的誘惑,達到心如止水之境界就會發覺,與其思維迸發不如上善若水,修身養性,這也是此方天地的要求。來到這個境界,你將會擁有更加澎湃的情感,更加火熱的心靈。“心欲動而神不止”“身欲行而識不分”“魂欲出而魄不蛻”每一個心動期的修士的人生就是一本演繹了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書籍,這是人生的境界,這也是情感的宣泄,這就是心動!
5、練氣化神-金丹
心動后的平穩,步入真正修真的最后階段,符咒等已經頗懼靈驗,可以幻化形體,展現萬千幻想,法術等威力大漲,永駐容顏。開始與武道界有本質上的區別。修性命,心如水。平穩的波動是跨入金丹期的前提。達到此境界的修士足以被稱為大能金丹真人了,已經可以構建思維投影,虛假記憶于識海之中,對于天地萬物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順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的壽元將大幅增長。古人云“金丹大道”所指的就是一個圓滿的道行。天有三十三重,丹有三色:金光耀世,紫光氤氳,無色萬千。凡求丹者,無不心境圓滿,金丹期的修者所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圓滿的心境,更是一顆“不畏世間渾濁”的燦燦金丹。
6、練神還虛-元嬰
蓮花心臟發育成一個本相嬰兒,真正步入修真殿堂。可以使用飛劍飛行。法術道術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符咒等已經具備某些實體的性質。丹田處有個處于更高維度的嬰兒,法術威力大漲,已能溝通天地,推演萬物之始轉終,神游太虛,渺渺大羅,指日可待。此境界的心境將無比自信與強大,壽元翻倍,元神處于增長狀態中,隨時可以跨入下一個境界。真正可以被稱為大能的境界,肉身與元嬰可分可合,穿梭物質界與靈魂界,“我眼中的世界,可以二分”。道家的元嬰之所以強大,其根源來自于修士自身的三魂七魄,所謂陽神就是可以出竅了的元嬰,但是想在物質界顯化出陽神所需要的魂力十分龐大,差不多相當于一個凡人一生的魂力,因此今世的元嬰大能幾乎不可見。但是,一旦嬰成,就將擁有“神游太虛”“天眼通”“推演萬物”的無上神通,其中“神游太虛”可以讓你在不同次元遨游,“天眼通”可讓你足不出戶預知天下事,區分陰陽,“推演萬物”知吉兇,每一個元嬰期的大能幾乎在最后都平靜了下來,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跌跌蕩蕩最后所余之物就是這顆平靜的心。
7、練神還虛-出竅
類似元嬰性質的神識可以飛出體外,進行諸如觀察,操控物體,影響其他低修為的心智等活動,對物的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陽神出竅,遨游世間,與佛教的第七感,第八感,末那識,阿賴耶識有重疊之處(空間感,元神的空間覺與時間覺),各位道友可以去查一下資料。順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可以感應到陽神的感覺。比如你看相遠處的某一物體,想像著自己的手指掠過此物體的表面,就能感應到真實的觸覺反饋回來。這就是陽神代替你做的。“肉身與陽神的分離不僅僅是代表著物質界與靈魂界的隔離,更是代表著你的魂魄已經有了一定火候,甚至能承受住物質界的混沌了”。在這個境界,你將學會體驗元神的感覺,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體驗能讓你的道行得到大幅增長。
8、練神還虛-分神
可以操控分身了,可以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可以同時對不同的地點施加影響。身化萬千,操縱分身體,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神識大幅增長,已經能支撐雙人乃至多人的操縱行為。在這個境界你將學會“一心二用”這個技能。比如你在走路的時候感受到腳踏實地的感覺,同時你的陽神卻漂浮在虛空中,感悟著這既矛盾感覺。陽神本身就是漂浮在線性的時空矩陣之中,因此你可以感受到飛行的感受,同時也可以感受到腳踏大地的充實感。
9、練虛合道-合體
外神與元嬰結合在一起共同修為,分身基本趨近實體化,好像再造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陽神,元嬰,陰神與本尊肉身合而為一,體味這種圓滿的感覺。此境界已經能支撐空間規則的瞬移了,也就是俗話說的“縮地成寸”。真正跨入“規則”的境界,元神與肉體的強大可以讓你感悟更多的規則之力,比如“時間規則”“空間規則”“衍生規則”,這是一個探求世界本質的境界,同時也是利用規則的最基礎的境界。
10、練虛合道-洞虛
身體已經具備宇宙萬象,是一個能量與精神的結合體。洞察虛空,看到超現實的景象。“虛無之力”體悟“空”的境界,其本意是“靜”“無雜念無渾濁之意識”也就是菩提心,清凈識,真正切斷自我的思與念,不生不滅,惡念無法滋生,真正奪回“真我”的本質,明了“天道規則”的運轉,達到順應天地,天人合一的強大境界。
11、練虛合道-大乘
神體純凈,爐火純青,鞏固修為,累積力量,趨自圓滿。超越真我,誕生超我,粉碎真空,“我識”的最強化,取代天道細線對“我”的操縱,意識的極盡升華,凡與仙的分界線。
12、練虛合道-度劫
登峰造極,逆天抗劫。渡劫成功,飛升仙界;渡劫失敗,修成散仙。來到仙之境界的第一站,“大羅天,玉京山冠于八方,上有大羅天,其山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株乃彌覆一天,八樹彌覆八方,故稱大羅天也。《元始經》大羅之境,無復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羅諸天。頌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云層蛾峨。”尋回“我”輪回之中的記憶,體悟過去,超越未來。為了追求那虛無縹緲的“混元大羅金仙(圣人)”之境,從初臨仙境開始,一步步攀登仙道風景,可別醉倒在路途之中啊!“仙道之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后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天人合德
天人合德是人們追求的崇高理想,指人應該效法天德,與天合德,自覺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傳統文化的做人理念主張從完善個人做起,認為人們通過修身可達到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儒家講的是入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提出道德修養中的克己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有三省吾身、克己復禮的修身之道;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大學》中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強調注重調整天人關系、人際關系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系,以建立起圓容的、安定的、和諧的社會秩序。佛道講的是出世,通過修煉可達到佛道神的境界,道家講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佛家講的“佛光普照,禮義圓明”,無不濟世利人,教人向善。
天以仁愛生長萬物,使萬物生生不息,“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天意至仁,而人之仁德取法于天。“仁愛”精神是傳統道德規范的體現,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與義、德、忠恕、禮、樂等相聯系而構成一個整體倫理結構,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和“泛愛眾”,孟子說,“仁也者,人也”,人如何成為仁,也就是人如何成為人,孟子還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意思是說君子的崇高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了古圣王帝嚳高辛的“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的盛景;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的佳境;帝禹“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的政德;周初文王“篤仁,敬老,慈少”的仁政。被司馬遷稱譽的“盛景”、“佳境”、“政德”,其實都是“仁政”的代稱,“仁愛”是他們共同的美德。墨子也說到“圣王法天”,認為因為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于“無私”,所以圣王效法天德,博施濟眾。
古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人的德性也稟賦天地這種好生之德。宋代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提出以天地為父母,要“體天地而仁民愛物”。周敦頤說:“天地生萬物,而又唯圣人能與天地合其德”,他的窗前草不除去,有人問其原因,他說:“欲常見造物生意。”朱熹認為仁體現了宇宙的“生生之理”,說:“仁有生的意思,如四時之有春,彼其長于夏,逐于秋,成于冬,雖各具氣候,然春生之氣皆通貫于其中。”程顥說:“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無親,惟仁是與。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他認為萬物生意最可觀,如魚躍鳶飛,活潑的表現著宇宙生命的和諧,而當皇帝折斷柳枝時,則予勸阻說“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古代思想家認為,生(創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天地圣人都要順天地順陽之道而施仁,“明道救時”,“止于至善”,并揭示出“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道理。
所謂“天人一也”,也可以統一于理,統一于道,統一于高尚的道德,強調天與人的關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當一個人真正做到透徹的了解人與宇宙大道之間的關系后,就自然明了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意味著人們主動自覺的去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使命。傳統理念規范明確了人們對于是非、善惡、正邪、美丑的基本判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一、什么是真正的養生?
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養生是鍛煉身體養筋骨嗎?還是吃飽吃好養形態?什么是真正的養生?“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也就是說,真正的養生,不單單養身,更要滋養我們的心神,榮養我們的心智,是要涵養我們的生命,是要性命雙修,身心俱康。
二、如何養生?
(一)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當下的的社會緊張忙碌,壓力很大,無暇顧及自己的情志與健康。往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么,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恒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天人合一。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現在的大眾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認為吃的健康一點,運動合理一點,就能夠健康一點。生活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一點。但還沒有人提出活的長久一點,活的自在一點的觀念。而道家的很多東西,都揭示了長壽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那么,究竟人應該活到多少歲數呢?
《黃帝內經》認為是一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為“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
據上所述,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但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
為什么不能享盡“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順應自然。
人生最寶貴的是什么?——生命
生命最珍貴的是什么?——健康
健康最可貴的是什么?——養生!
養生最關鍵的是什么?——自然!
要想順應自然,我們首先要認識自然。其實自然就再我們的周圍。方方面面。我們看動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動物會冬眠,有的會換上厚厚的皮毛過冬。春天地時候,大地回暖,動物開始覓食。夏季是所有生靈最活躍的季節。秋季是忙碌儲存食物的時候。動物比人更懂得順應自然的生活。它們是天生的養生家。所以科學研究表明,它們的實際壽命往往比它們的“天年”要長久。所以,我們應該像動物學習。古人其實也是一直在和動物學習養生的。比如《五禽戲》《八錦緞》以及一些武術,都是模仿動物的基礎上創立的。
而現在的人們,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競爭,家庭、社會、等等諸多的繁雜瑣事,影響著人們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諸東流了。其實順應自然的養生很簡單。你每日看到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就休息。不要在出去工作、喝酒。應酬少一點兒,健康也就多一點兒,生命也會長久一點兒。簡單的說,就是“跟著太陽走”。因為萬物都是順乎太陽的。太陽是熱的,發光的,明亮的,溫暖的,運動的。就好比中醫里講的人體的陽氣。太陽就是萬物的陽氣。只有我們順從太陽的時間,人體的陽氣才能充盈。人體的陽氣充盈了。也就自然健康長壽了。道家的修煉,不也是要做到純陽嗎?對于普通人,不要求純陽,只要陽氣充盈,盡享天年就是沒有問題的。而如何讓自身的陽氣充盈,則來源于大宇宙中的這個大火球––太陽。
順則昌,逆則亡。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順。你每日夜里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完美的結合。
這其實做起來并不難。請晚上少一點兒應酬,多一點兒休息。少一點興奮,多一點安靜。這樣,慢慢的,心神就會安寧,身體自然與天地同步。真正的養生也就開始了。
藥王孫思邈曾說“人過四十講養生”40歲,是人體走下坡路的時候了。就好象一部汽車跑了40萬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則再跑下去就難以正常。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養生呢?不是的。我們知道,人性都是有弱點的。最致命的一條就是“當時去了之后才會覺得寶貴”。40歲,恰恰是健康已經失去了的時候,所以這時的人們才開始著急,才開始養生,才開始惜命。其實“物壯則老”,“物極必反”。人在最年輕,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時候,這時就應該養生了。就應該認識到天人合一的觀點,并積極的配合實施了。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整日吃喝玩樂,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在衰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