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波克育兒經(第10版)
- (美)本杰明·斯波克
- 4297字
- 2022-10-14 11:13:05
前言 相信你自己和寶寶
相信你自己
其實,你懂得很多。雖然你想盡力做一個最好的家長,但最好家長的標準并不總是那么清楚。育兒信息紛繁錯雜,難以甄別。每個人各持己見。上一代人堅持的育兒經驗可能已經不再有效。
你不必把朋友和家人的話句句當真,也不要被專家的忠告嚇倒。你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常識。只要你泰然處之,相信自己的直覺,那么撫養孩子就不是非常困難的事。了解如何把尿布包得舒適服帖、適時增加固體食物固然重要,但事實告訴我們,父母給予孩子的天然疼愛比那些重要百倍。每當你把孩子抱起來,給他喂奶、換尿布、朝他微笑的時候,他都會感覺到他屬于你,你也屬于他。
對不同的育兒方法研究得越多,人們就越發肯定,父母憑著慈愛的天性為孩子所做的事情都是最好的。當父母樹立起自信心,能夠自然而又放松地照顧寶寶的時候,就會收到最好的效果。即使出點差錯,也比由于強求完美而過分緊張好得多。
積極回應寶寶的哭鬧非常重要。不過你若不能總是立刻做出反應,他就能學會如何自己安慰自己;當你對剛開始學步的孩子失去耐心的時候(所有父母都難免這樣),你的孩子就會知道你也是有情緒的。孩子們需要明白,人可以發脾氣,但同時也要有能力去調整情緒。
孩子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這種力量促使他們不斷地成長、發現、體驗,讓他們學會如何跟別人相處。許多教育方法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順應了這種強大的驅動力。兒童具有適應能力。他們會犯錯,遭受挫折,然后繼續成長。所以,請相信你自己,同時記得相信你的寶寶。
如何學會做父母。閱讀育兒書籍和博客的確會有所助益,不過父母卻是從自身成長方式中學習到最豐富的育兒經驗。如果一個孩子在隨和的環境中長大,他很可能成為一名隨和的家長;與此相反,那些嚴厲的父母養大的孩子很可能成為比較嚴厲的父親或母親。我們都會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的父母相似,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尤其如此。當你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可能忽然發現你的父母也曾對你說過同樣的話,連語氣和用詞都一模一樣!
想想自己的父母。他們做的哪些事情在你現在看來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呢?他們的哪些做法又是你絕不想去效仿的?想一想,是什么塑造了你現在的樣子,你又想成為怎樣的家長?這樣的自我審視會幫助你理解并相信自己為人父母的本能。
你會發現,自己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慢慢地學會了如何做父母。你會發現,你能夠熟練地給孩子喂奶、換尿布、洗澡。同時,對于這些幫助和照料,你的寶寶也總是表現出心滿意足的樣子,讓你充滿信心,慈愛之情油然而生。你們會慢慢地建立起牢固而又相互信任的親子關系。但是,你不能指望自己立刻就能找到這種感覺。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影響自己的孩子,但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為人父母是一個人不斷成長和走向成熟的關鍵一步。
認清你的目標。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良好的學業成績是我們對孩子的最高期望嗎?跟別人保持融洽關系的能力是否重要?你是希望孩子具有鋒芒畢露的個性,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取得成功;還是希望他們能夠與人合作,某些時候能為他人的利益放棄自己的渴望?你希望他們成為規則追隨者,還是獨立思考者?
一些父母每天都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糾纏,卻在為什么要養育孩子這個首要問題上陷入迷茫。父母需要時不時花一些時間去通觀全局。我希望撫養孩子的經歷可以幫助父母厘清思緒,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父母也是普通人
父母也有需要。育兒方面的書籍,包括這本在內,對孩子的需要強調得太多,說他們需要愛,需要理解,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的呵護,需要嚴格的管教,需要保護,需要友誼,等等。當讀到自己該怎么做的內容時,父母們有時會覺得身心俱疲。他們形成了這樣的印象:父母就應該無欲無求,除了孩子以外,他們不該擁有自己的生活。于是,他們自然地感到,維護兒童利益的書籍會把所有責任都歸罪于父母。
為了公正地對待父母,這本書要用同樣的篇幅來闡述父母的實際需要,比如他們在家里家外的煩心事,他們的疲憊,他們需要聽到的贊賞(哪怕是偶爾的),說他們干得不錯。養育孩子的過程充滿了艱辛:準備合適的飲食、洗衣服、換尿布、擦屎擦尿、勸架擦淚、聽孩子講難懂的故事、參加他們的游戲、看那些對成年人來講毫無趣味的書、逛動物園和博物館、應孩子的要求指導家庭作業、在做家務和收拾庭院時被熱情的小幫手拖累、拖著一身疲憊在晚上參加家長會等。
事實就是這樣,養育孩子是一項漫長而艱苦的工作。它的回報不能即刻顯現,你還常常得不到應有的認可。然而,父母跟他們的孩子一樣都是普通人,也都很脆弱。

當然,父母們不是因為想當英雄才養育孩子的。他們要孩子是因為愛孩子,想撫養自己的骨肉。親手撫育自己的孩子雖然很辛苦,但是看著他們長大成人,多數父母都會感到這是一生中最大的滿足。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培養孩子都是一件富有創造性、充滿成就感的事。跟這件事相比,世俗的物質成就帶來的自豪感就顯得黯然失色。
不必要的自我犧牲和過分勞神。面對為人父母的新責任時,許多做事認真的人都會覺得自己肩負著使命,必須放棄所有自由和原來的快樂。對于這些人來說,這不僅是現實的需要,還是原則上的必然。還有一些人則完全陷入其中,忘了其他所有的興趣和愛好。即使他們實際上能夠偶爾抽空出去輕松一下,心里的愧疚感也會使他們難以盡興。他們會讓朋友們覺得掃興,反過來,朋友們也使他們感到不快。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厭倦這種囚徒似的生活,禁不住下意識地怨恨自己的孩子。
對許多父母來說,全身心地呵護新生兒很正常。但一段時間過后(一般到了2~4個月),你的注意力就應該重新擴展到孩子以外的事務上去。尤其要注意跟你的伴侶保持深切又親密的關系。要擠出一些時間,專門跟你的伴侶或者其他重要的人在一起。不要忘了用目光交流,別忘了彼此微笑,更不能忘記表達你心里的愛意。要盡量爭取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繼續夫妻生活。要記住,父母之間緊密而又深切的關系是孩子學會跟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的最有效途徑,也是孩子成年以后與他人交往時最有可能效仿的范例。所以你能夠為孩子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之一,就是讓他加深(而不是限制)你和伴侶之間的關系。
天性與培養
你有多大的控制力?我們非常容易從育兒書籍中得到這種印象:孩子長成什么樣完全取決于父母。只要教子有方,就能培養出好孩子。如果你的孩子說話晚一點兒,或者愛發脾氣,這自然都是你的錯。
其實情況并非如此。有的寶寶天生更難被安撫,更容易恐懼,更加魯莽,有時也更讓父母難以應付。如果你運氣不錯,你的寶寶可能會性格溫和,與你情投意合。如果你沒那么走運,你可能就要學習一些特殊的技巧來幫助孩子茁壯成長。比如,你可能需要學習如何安撫腸痙攣的寶寶,或者如何引導一個過于拘謹的寶寶嘗試小小的冒險。
但是,僅僅掌握技巧依然不夠。你還必須接受孩子天生的特點。孩子需要那種被人真正接納的感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和父母一起努力,越來越好地控制自己。
接受你面前的孩子。性格溫和的夫婦適合生養天性敏感細膩的孩子,但要迎接一個精力旺盛、執拗任性的寶寶,他們就可能完全沒有準備。無論他們多愛孩子,都會發現自己不知所措,無從應對。相反,另一些夫婦或許能夠輕松愉快地對付一個充滿活力的小家伙,卻對一個安靜的、喜歡沉思的孩子感到非常失望。
父母并不是圣人,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落空時,也難免會情緒低落。另外,當孩子大一點兒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讓我們在有意或無意間想起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麻煩的某個兄弟姐妹或者長輩。一位父親可能對兒子的懦弱性格非常不滿,這種情緒很可能跟他自己小時候克服害羞的痛苦經歷有關,但這位父親也許并沒意識到。
你對孩子的期待和渴望是否適合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性情,這一點影響著你和孩子能否順利地扮演各自的角色。若期望和天賦很難匹配(沒有規定一定要匹配!),那么父母就要去做出相應調整。父母不能改變孩子的天性,卻可以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比如說,如果你長期因為孩子不是一個數學天才或體育健將感到失望,或者你逼迫孩子做他天生就不擅長的事情,那雙方都會遭受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但如果你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你們共同生活一定會融洽很多。更重要的是,你的孩子也會在成長中學會接納自己。
不同家庭面臨的不同挑戰
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沒有唯一的正確方法,同樣,對于家庭類型而言,也沒有哪種是最好的。孩子可以在各種家庭里茁壯成長,雙親的、單親的、跟祖父母或者養父母一起生活,或者生活在一個大家族當中。但是為了表述簡潔,我在大多數時間只使用“父母”這種措辭。
不符合典型一父一母模式的家庭可能需要做一些特殊規劃。比如,在同性戀人組成的家庭中,家長需要制訂一些計劃,讓孩子可以接近兩種性別的成年人;如果孩子是從國外收養的,父母就需要費些心思讓他接觸出生地的文化(孩子有時候很想知道);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父母需要弄清楚,自己的孩子如何能夠在成長過程中與傳統(有時是多個傳統)和社會建立聯系。對于那些父母來自世界不同地區或不同種族的孩子,則需要去學習接納多種文化根基。優秀的父母就要精心籌劃,盡力滿足孩子需求;所有家庭皆是如此。
全球流動性。有些家長生活在遠離自己成長環境的國家。離開自己熟悉的一切,例如家庭、語言、文化、國土,就會備感壓力,涉及撫養孩子這個問題時就更是如此。父母小時候需要的重要的環境和事物,在新的地方根本沒有。家鄉好父母的標準在這里甚至可能被看成是對孩子的忽略或虐待。難怪做父母的經常會對自己喪失信心、憂心忡忡或是憤怒不已。

靈活性是成功的關鍵。一個家庭需要堅守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同時也要參與主流社會生活。要想獲得成功,孩子們可能需要學會在家里和在學校使用不同的語言,還要在兩套社會規則之間來回轉換。父母需要在孩子往來穿梭于不同世界的時候找到支持他們的方法,在堅持傳統的同時也要接納新鮮事物。孩子們成長的世界與上代人的世界是如此不同,所以,不僅是移民家庭,同樣的緊張感也牽動著所有其他家庭。
特殊的挑戰。有特殊健康需求和發展需要的孩子會對父母提出額外要求。那些找醫生做檢查的奔波辛勞,那些在醫院的日日夜夜,那些你希望和孩子一起做卻不能做的事情,所有這些都可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是,這些父母依然挺身而出,迎接挑戰。那些在別人眼中稀松平常的時刻和發育里程碑,成為他們快樂的源泉。過去的經歷也會成為一種障礙。作為成年人,我們自然會回想自己兒時經歷的場景。如果你小時候有過一段艱難的經歷,如果你的父母特別嚴酷,如果他們不得不克服情緒問題或成癮問題,那么你就能體會到主動做出改變有多么艱難。
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來自不同生活背景、面對各種困難的父母都找到了智慧和勇氣,為孩子提供成長需要的一切。反過來,他們的孩子又把這些好品質回饋給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