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6章 麥收憶

六一將近,天氣好像又炎熱起來。市面上開始有人兜售成熟的杏兒了,朋友圈里也有很多采摘杏兒的消息和圖片,看起來是杏兒成熟的季節了。杏兒一上市,就離麥收不遠了。

前兩天下鄉去,看到一望無垠的麥子黃澄澄金燦燦的很是喜人,不用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走近仔細看,麥桿上還是有些發青的,麥子還是沒有熟透。不過麥收已經近在眼前了,若是天氣晴朗,燥熱的干熱風一刮,麥子成熟也就是一兩天的事兒了。

杏兒熟,麥稍黃,一年一度三夏忙。望著眼前的麥田,不由人就又想起小時候麥收的那些事兒,竟是如放電影一般在頭腦里清晰可辨。要說小時候幫大人們干的農活兒可謂不少,玉米上肥,給煙葉抹杈,往田地里拉糞等都干過。然而最怕過的就是三夏時節了,收麥的日子最難熬,也最累。收麥子要數一年當中最為忙碌的農事了。麥子尚未成熟,就要提前置辦農具,這時候農村的集會就成了農具展銷專場。正像《包公辭朝》中包龍圖所唱的”叉把掃帚牛籠嘴,鐮刀繩索和鋤張”,集會上琳瑯滿目目不暇接的也盡是這些農具了。置辦完農具就該糙場了,那時候哪有那么多收割機,全是人力收割,所以麥子收回來還需要有打的場所,糙場就是營造一個這樣的一個地方。一般都是在村子周邊的小塊菜地,或者是臨近村子的田間地頭,弄出來幾分地也就夠用了。糙場就是把這地碾平壓實,操作起來也很是簡單。先除去地上的作物,耙地鏟平,而后就套上牲口拉著石磙來碾。其間還要灑水降塵,以免弄得塵土飛揚。也有更細致的,會在石磙后邊拉上一個澇坡(狀如梯形的石板),有的澇坡后邊會再綁上一束嫩樹枝,這樣碾壓下來場地會更加地平整。糙完場,麥收的準備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人們就蓄滿了勁單等著開鐮收割了。

收麥的時候人們一般都起得早,有的天不亮都來到了麥地。早上趁地里有潮氣開割,不容易掉麥穗,再者也不太曬。鐮刀早已磨得鋒利,人們順著麥壟抓起一長把麥子攬到懷里就開工了。這時候的麥田里,寂靜無比,只聽到”呲?呲?”的割麥聲。當然,大人們嫻熟地揮舞著鐮刀割得總比我們快些。太陽慢慢升起來了,地里也逐漸燥熱起來,大人小孩都累得渾身流汗。人們一邊干活,一邊擦汗,割麥的雙手全是黑灰,一擦汗難免會有刺撓的感覺,臉上,臂膀上都是火辣辣地難受。驕陽似火,烈日炎炎,炙烤得人們難以忍受,就坐下來歇歇。這時候隨身帶的水壺可就有了大用場,一揚脖,”咕咚咕咚”幾口就能把一壺的涼開水喝去大半,那種通透的感覺非如今的冰糕所能比擬的。到了中午前后,一般一塊地的麥子也就基本割完了。下面的工序就是該裝運回家了,大人們就會把架子車拉到最盡頭,把仰角(用四根或六根木棍條做的梯形架)放在架子車前后立好,這樣車子上也好多裝些麥子。此時小孩子們的任務也就有兩個,要么扶車要么踩車。扶車就是站在車把手那里,把車扶穩好讓大人裝麥子;踩車就是上到車子上,等大人用木叉把麥子撂上車后去扶好踩實。可別小看了這兩個活兒,可都是不好干的。扶車的扶不穩會挨罵,踩車的踩不好車會裝歪,歪的直接后果就是翻車,那不是挨訓斥就是挨木叉揍的。那時候最怕過麥天,麥天最怕踩車,倒不是怕挨木叉,主要是踩車弄得身上滿是麥芒,加上出汗,渾身都是刺撓和癢癢,讓人難受無比。大人們費了好大勁兒裝好了車,就該拉回家去了。大人前邊拉,小孩子就在后邊用叉推著。推的時候還有個任務就是看著不能讓車歪了,因為車轱轆走在坎坷不平的生產路上,裝滿了麥子的高高車身會來回擺動,說不定哪會兒就有傾覆的可能。小心翼翼地一路護送,總算把麥子拉回來了。如果是當天有時間,就會把麥子卸下來攤在場上曬。曬過一個中午,麥子也就曬焦了,下午大人們就能套上騾馬或者牛驢碾場了。那時候爺爺還健在,他就套上喂的兩頭牛,拉著石磙在場里”咿呀咿呀”地轉圈兒。他手牽韁繩站在場中間,揚著鞭子”唔唔”地吆喝著。約摸著半個鐘點的功夫,這上邊的麥子已經碾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就要翻場了。翻場就是用叉把一場的麥子翻過來,好碾另一邊,兩邊都碾過之后才好。打麥子的最后一個工序就是收場,大人會把麥秸挑出來堆成麥秸跺,剩下的麥粒用翁子隆成一大堆,這麥糠和麥粒堆在一起就叫文堆,暫且用塑料薄膜蓋在場上。白天忙活了一天,這時候也基本都到晚上了。累了一天的母親已經做好了晚飯,一家人也到了開飯的時候。至今仍然記得很清楚,手端著飯碗往嘴里扒拉著飯,眼睛幾乎都睜不開了,有時候甚至都朦朦朧朧地睡著了。

翌日早上大人們會早早起來揚場。所謂的揚場,就是借助風力,把麥粒和麥糠分離開去。農諺說的好:早上起來去揚場,有風無風只管揚,說的就是早晨一般都會有風,是揚場的大好時機。這時候至少需要兩個人,一個揮掀去揚,一個要打掠兒。揚場和打掠兒都是要技巧的,一般揚的要盡量開些,好讓風把糠吹走;打掠兒要輕要快,要趁揚起的麥子落下的空檔兒,用掃把把沒碾掉的麥穗掠出去,是為余子。余子再經過碾壓分離,就可以分離成麥粒和麥糠了。農村人一般都喂的有雞,如果圖省事,余子很多時候都用來喂雞吃了。

記得那時候爺爺喂了兩頭年,牛吃的麥秸總是不夠。為了多剩點麥秸,后來就不用鐮刀割麥了,因為割過的麥茬高么。那用什么呢?就買來了鐵鏟子,磨得鋒利無比些,用又直又長的木桿子裝上鏟子,貼著麥子的跟部順著麥壟來戧。這樣一來,不僅麥稈全部收獲了,就連地上也是干干凈凈的了,秋種也就更方便了,可謂是一舉兩得了。

那時候收麥大概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因為每家每戶都有幾塊地,所以都要忙上一周甚至十來天的功夫,才能稱之為麥罷。而如今呢?麥收全部都是收割機了,人們只需要等在田間地頭,十來分鐘的光景,幾畝地也就收完了,人們只須把干凈的麥子裝到袋子里拉回家即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機械化的收種早已替代了傳統的收種模式,那個手持鐮刀割麥子的鏡頭已經永遠定格在了時代的記憶里一去不復返了。殘存在腦海深處時時讓人惦念的終究是那份纏綿的鄉愁,無論何時何地,到了杏兒黃的時節,總會莫名地想起那段難挨的日子。難忘的麥收記憶,難忘的孩提歲月,難忘的夏收童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树县| 鄯善县| 南汇区| 从江县| 新安县| 宜宾县| 龙里县| 锡林浩特市| 金山区| 丘北县| 安仁县| 博野县| 德州市| 临城县| 崇阳县| 江源县| 昆明市| 淮北市| 延长县| 雷波县| 通江县| 交口县| 西华县| 留坝县| 类乌齐县| 马鞍山市| 新邵县| 遵化市| 兴城市| 齐齐哈尔市| 巴中市| 六枝特区| 高碑店市| 罗山县| 建阳市| 璧山县| 安宁市| 灌阳县| 广东省| 定南县| 玉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