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下鄉辦事,在一個村里遇到一個老嫗,足有八十多歲,身體看著倒也硬朗,但蓬頭垢面的,一個人坐在大路邊哭泣,精神極度萎靡。
幾個人就上前問她怎么回事,她說五個兒子都不管她了,她沒地方去。
眾人聽了也都是很可憐她,覺得一個老人都七八十了,做兒子的不應該不管,而且她說自己有五個兒子呢,更不會都不管她吧?
大家就去村里打聽,看看她的兒子到底為啥不管自己年邁的母親。見村里有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正圍在一起閑聊天,就上前去問。
幾個老人一聽大家問的是那個坐在路邊哭泣的老嫗,都說不虧她,誰讓她嫁八家呢!嫁八家是怎么回事?眾人都很疑惑。這幾個老人都七嘴八舌地說起了她的不是。原來這個老嫗年輕時候嫁到這個村里來,一共生育了五個兒子。這在鄉下也是好事,這家人家一下就人丁興旺了。可是孩子多了負擔就重多了,她又好吃懶做,怕吃苦受累,就又嫁人走了。撇下一群孩子留給了父親。這個父親一個人千辛萬苦才把孩子們撫養成人。
“哎,這其間孩子的爹可是作了不少大難啊!”幾個老頭說到這里,都很同情這位父親。
“那以后呢?”大家就問。
她生來就是個不愛干活的女人,拈輕怕重的,也不是個長瓣瓢,到誰家都不招人喜歡,都沒有過上幾年安穩日子。被人家趕走了就再嫁一家,這幾十年先后嫁了八家,不過都沒有給人家生兒育女。最后年齡大了,也沒人再要她了,就被人給攆回來了。她在我們這一片兒都出名了,所以都稱她是嫁八家兒。
幾個老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大伙兒也算是把事情給弄清楚了,原來事出有因啊!不過即使是這樣,畢竟是親生母親,難道兒子們就那么狠心不管她么?大家想幫她一把,見見她的孩子。
“她的大兒子還是個教師呢!喏,那個鐵大門就是她大兒子的家!”幾個老人很熱心,就給幫著指路。
敲開了大鐵門,出來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胖胖的很有福相。她聽了眾人的想法,挺詫異的,說這個是冤枉們人了,她們并沒有不管她婆婆。說孩子們雖然都很恨母親,但也都盡了孝心,現在輪流養活她。不過倒是婆婆認為孩子們都不愿管她,見人都訴苦,說她的五個兒子都不管她。
“那也得給母親弄身像樣的衣服啊,看她那樣子倒像是沒人管的,挺可憐的。”
“那是她自己給弄臟的,她有衣服穿,就是不常換,很多新衣服都堆在屋里呢!”婦人說道。
幾個人就問她丈夫呢,她說去學校教書去了。大伙兒就規勸了她幾句,說他愛人為人師表呢,可要重視尊老盡孝的好傳統,千萬可別讓人說了自家的閑話,落個不肖子孫的罵名。
婦人倒很是懂事,連忙說俺們可不是那樣的人,就說她嫁了八家,到老了沒人管了,俺們這做小的也不會不管,起碼得照顧她到老的一天。俺們是老大,要給弟兄們做個榜樣,就是弟兄們都不管了,俺們也要管到底,不能讓人戳脊梁骨。
婦人的態度讓大伙兒都放下心來,或許是這個老嫗有福吧,攤上了這樣一個通情達理的好媳婦。如果遇到一個不講理的呢?那她的日子可就難過了。
離開村子的時候,那個老嫗還是一個人坐在路邊,也沒有人和她搭理她。而另一邊呢,卻是一堆老人圍在一起攀談得正起勁兒,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對比之下,也頗讓人感慨萬千。是啊,同樣是黃昏之年,境況卻大不相同,其中的酸甜苦辣難道不值得深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