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詩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或許詩人有萬千的愁結,竟然沒法解開了,只得去找尋一個疏解的辦法,那就是待明日放浪形骸地駕一葉小舟到江上去漂泊。面對生活中的磨難,不同的人會有各不相同的選擇。有的選擇放棄,有的選擇頹廢,有的選擇進取,有的選擇報復,有的選擇挑戰。但詩人呢?卻一概不去效仿,他想遁世,駕舟去遨游了,不得不說這是返璞歸真的出路了,雖然也有人把這種做法叫做逃避現實。如若不逃避現實,哪有如何呢?繼續在塵世里打拼,或成功或失敗,結果自然總有定論。無論怎樣,駕舟去遨游總是浪漫的,即使是無奈,也是一種灑脫和任性。
人生多無奈,終須有選擇。與其沉淪,莫若寄情山水,泛游三江。因此古之賢者看透塵世的紛爭之后,大都選擇了歸隱,尋一方水土,安心頤養修身養性去了,這多多少少總能看得出這些歸隱之人的知志趣。若非有志,豈能大失所望,又豈能任性地去兀自灑脫出游?若非有趣,豈能選擇散發放浪泛游三江?因此,志趣是他們身上顯著的特征。也只有了高雅的志趣,才能做得如此灑脫和風流,否則也便淪為為碎銀幾兩而忙碌的平庸之輩了。
志趣從那里來?蘇軾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多讀書,博覽古今,日積月累就會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成高雅、脫俗的氣質。大概志趣這種東西不是生來就有的,也是后天歷練而成的,就像讀書做學問一樣,沉浸其中久了自然也就被熏陶感染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如果一個人連幾本書都沒讀過,豈能識古通今?又怎么能成為治世之能臣?飽讀詩書才會滿腹經綸,才能增長濟世之才干,才能會有高遠的志向和抱負!有識才會有趣,有志才能有為,所謂志趣概由此而來也。
人生不可無志,無志必然無成;人又不可無趣,無趣自然呆板,當然談不上趣味橫生了。所以人當有些志趣,志趣相投方能相得益彰,有趣的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誰也不想和呆板的人在一起,有也不想和冷板生硬的人相處,那樣會多不舒服。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和志趣相投的人共事謀事才能事半功倍有所成就。志趣凝聚人心,志趣又能豐盈人生。所以要和志趣相投彼此認可而又舒服的人合作,那樣一定會有奇跡發生,一定會有成果展現。
人本是有著最高靈性的動物,有著高深的覺悟與智慧,且不可白白浪費掉了。要倍加珍惜,多加歷練,讓我們做個有志趣的人吧!做一個有良知和抱負的有志之士,把自己光彩的生命盡情地綻放,發揮出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