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仗劍幽薊,本想能像班超一樣,投筆從戎,建立不世之功,封侯拜相,封妻蔭子。然后像范蠡、張良一樣,功成身退,高蹈而去。但是他清楚地知道,朝廷上下已是一片昏暗,唐玄宗已是不可救藥。特別是這次幽薊之行,更使他明白,大亂即將到來,亡國之禍即將來臨。
李白回到梁園的家,回到妻子宗氏的身邊,向宗氏敘述了這次幽州之行的經(jīng)歷,尤其是談到安祿山有圖謀不軌的傾向時,更是義憤填膺,恨不得馬上到朝庭舉報,甚至親率一軍前去剿滅安祿山,以防患于未然。但是李白知道,一介布衣的話是無足輕重的,況且安祿山已經(jīng)是楊貴妃的義子,還演了一曲“貴妃洗祿兒”的鬧劇,“祿山之爪”已成典故。李白知道,憑自己的力量,甚至有志之士的合力,都是蚍蜉撼樹談何易!宗氏夫人更是看得開,富貴都是浮云,她的祖父不是風(fēng)光一時嗎?結(jié)果不堪回首。所以她勸李白能靜下心來,或隱居或修道都行,并表示愿和李白共糟糠,不教夫婿覓封侯。
李白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有歸隱之心,又有報國之志。于是在梁園無所事事時,要么就讀書,練劍,寫作,要么和朋友們在梁宋之間游歷,要么到酒樓歌榭飲酒高歌,談古諷今,舞劍賦詩。這段時間,李白以忠臣被誅,奸臣當?shù)溃粦?zhàn)國紛爭,民不聊生;祖龍已死,桃源春水為意,寫了三首《古風(fēng)》:
其一
殷后亂天紀,楚懷亦已昏。
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
比干諫而死,屈原竄湘源。
虎口何婉孌,女媭空嬋娟。
彭咸久淪沒,此意與誰論。
其二
三季分戰(zhàn)國,七雄成亂麻。
王風(fēng)何怨怒,世道終紛拏。
至人洞玄象,高舉凌紫霞。
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
圣賢共淪沒,臨岐胡咄嗟。
其三
鄭客西入關(guān),行行未能已,
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
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天寶十二載(753)秋,李白收到宣城郡長史李昭的邀請,讓他到宣城一游。李昭是李白的從弟,宣城是李白向往的地方。此時李白正處于入世與出世的矛盾中,既憂國憂民,又力不從心,正想找個世外桃源的地方避避,不想就有從弟李昭的信來。于是連日來的陰霾一掃而光,欣喜若狂收拾行裝,告別宗氏飲馬長江。
有話即長,無話即短,不幾日李白來到橫江。橫江,即橫江浦,橫江渡,在今安徽和縣東南,位于長江西北岸,與東南岸的采石磯相對,形勢險要。這里是江山形勝之地,又是南北往來要沖,還有著名的歷史古跡。橫江渡可謂屢歷興亡,數(shù)經(jīng)滄桑了。所以文人騷客經(jīng)過這里,總要賦詩留念。李白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機會,他一口氣寫下六首《橫江詞》:
其一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
一風(fēng)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
其二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fēng)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其三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fēng)愁殺峭帆人。
其四
海神來過惡風(fēng)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其五
橫江館前津吏迎,為余東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fēng)波不可行!”
其六
月暈天風(fēng)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李白隨著秋風(fēng)和黃葉來到宣城。宣城風(fēng)光酷似西蜀。城東的宛溪使他想起青蓮鄉(xiāng)的盤江;宛溪雖然沒有盤江那么大,但也是清澈見底。城北的敬亭山使他想起青蓮鄉(xiāng)的匡山;敬亭山雖然沒有匡山那么高,但也是清幽宜人。
李白初來宣城的幾個月中,他除了登山臨水,尋幽訪勝,就是閉門讀《莊子》《離騷》等。有一次李白閑來無事,獨自一人登上敬亭山,忽聽遠遠傳來笛聲,放眼望去,見一胡人正在吹笛。當?shù)阎酗w出他熟悉的秦聲時,便想起自己當初在長安待詔瀚林時的恩寵,及被“賜金放還”的無奈。由此想起自己的逐臣身份,萌發(fā)幽思,引起對國事、時局的憂國憂民的感慨和愁思。于是他踱到吹笛胡人跟前,并憂愁地寫了《觀胡人吹笛》: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
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
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
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
李白在宣城,表面上過得很悠閑,很適意。給人的感覺是他過著隱居的生活,四大皆空,六根清凈。實際上是他大孤獨、大寂寞的時候。他常常獨自登上敬亭山,閑看花開花落,漫隨云卷云舒,排遣心中的孤獨寂寞。那天,李白又獨自一人登上敬亭山的擁翠峰,秋高云淡,寂靜無聲,只有默默不語的敬亭山陪伴。李白不由得想到《莊子?天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不正是此時自己內(nèi)心的寫照嗎?想到入世不能,出世不甘,不覺口占一絕《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在宣城,這里的山山水水使他想起再也回不去的蜀中故鄉(xiāng),這里的太守和長史熱情的接待,使他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暫將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于是寫了一首《贈從弟宣州長史昭》:
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
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
宗英佐雄郡,水陸相控帶。
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
君心亦如此,包納無小大。
搖筆起風(fēng)霜,推誠結(jié)仁愛。
訟庭垂桃李,賓館羅軒蓋。
何意蒼梧云,飄然忽相會?
才將圣不偶,命與時俱背。
獨立山海間,空老圣明代。
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
當結(jié)九萬期,中途莫先退。
天寶十二載(753)冬,李白在宣城聽說晁衡海中遇難的消息。原來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隨日本訪華的遣唐使團回國的途中,在琉球附近遇風(fēng)暴后音信全無,傳言其已遇難。我們都知道,中日兩國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據(jù)史書記載,日本派來中國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隨帶遣唐學(xué)生(留學(xué)生)多人來中國學(xué)習(xí)。晁衡就是隨第九次遣唐使來中國的日本學(xué)生。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呂,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xué)后改姓名為晁衡。敏而好學(xué)的晁衡,精通漢語、善于吟詩,學(xué)成之后備受皇帝器重,留在唐朝廷內(nèi)做官,并與當時在朝為官的詩人李白、王維等詩酒唱和,結(jié)下深厚交誼。李白聞此訊大為悲痛,當即寫詩悼念故友。即《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其實,晁衡之死是個誤傳,據(jù)史載,晁衡在這次海難中幸運地被漁民救起并生還。后來幾經(jīng)輾轉(zhuǎn)于天寶十四載(755)再回長安,朝中上下為之狂喜。回朝后的晁衡繼續(xù)出仕,歷經(jīng)三朝皇帝,大歷五年卒于京城長安。
天寶十三載(754)春,李白在宣城呆久了,附近的山山水水,名勝古跡都已游遍,就有了到周邊各縣和旁郡游歷的想法。李白雖是一介布衣,但他在民間的聲譽還是很高的。“詩仙”的詩文浪漫飄逸,天馬行空,文人墨客哪個不想一睹為快!“謫仙”的風(fēng)采玉樹臨風(fēng),卓爾不群,名人雅士誰不相見恨晚?如南陵縣丞常某是李白故人,款待得十分熱情,還陪著他到貴池附近看了銅官礦,游了五松山。然后李白還到了秋浦。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是唐代銀和銅的產(chǎn)地之一。縣令崔某也很好客,也陪著他欣賞了秋浦風(fēng)光。然后李白又到了青陽,當?shù)孛慷嗳伺闼瘟司湃A山,還請他和大家聯(lián)句作為紀念。在這里李白寫了十七首《秋浦歌》,如:
其十四,李白以銀銅冶煉工人為描寫對象,熱切歌頌冶煉工人火熱的勞動熱情。看到冶煉工人熱火朝天的勞作場景,心中滿是新奇、興奮與激動,故而情驅(qū)文動,寫就這篇熱烈奔放的勞動者贊歌。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其十五,李白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fā)出“白發(fā)三千丈”的孤吟。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李白還多次到貴池的清溪游玩,清溪,有上下二清溪,上清溪在貴池城東北,下清溪在城南。李白《清溪行》中的清溪似指下清溪。下清溪發(fā)源于石臺縣,流入貴池與秋浦河匯合,出池口瀉入長江。下清溪源遠流長,清澈見底,風(fēng)景秀麗。李白融情于景,著力描寫了清溪的水色,突出其清澈見底的特點,借清溪之水來為自己寫照,以清溪水色的清澈,來寄托自己喜清惡濁的情懷。
《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fēng)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
涇縣縣令汪倫是李白的崇拜者,他多次邀請李白到?jīng)芸h游玩。這次終于如愿以償,便邀請李白到他的桃花潭汪氏別業(yè)中盤桓多日。臨別時,汪倫按當?shù)仫L(fēng)俗,特地約了一群鄉(xiāng)親到河邊給李白“踏歌”送行。李白興奮之余,當場寫下《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寶十三載(754),李白短暫離開宣城,在揚州、金陵遍游名勝后,于中秋節(jié)后,再到宣城。在晴天的傍晚,李白獨自登上謝朓樓,遠眺江城如畫,觸景生情,不覺懷念起謝朓來,并借對謝朓的深切懷念表達自己官場失意的抑郁情懷。于是寫下《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fēng)懷謝公?
李白回到宣城,正是北雁南飛的季節(jié)。“自古逢秋悲寂寥”,李白想到干謁時遭遇的冷眼,想到漫游時即興的表演,想到家人的望眼欲穿,想到理想的無法實現(xiàn),等等。寢食難安,借酒消愁。正在無可如何之時,恰好族叔八品監(jiān)察御史李云(又叫李華)出使東南,路過宣城。兩人見面,互道契闊,交流詩文,議論時政。相聚總是短暫的,離別總是不舍的,李云將要繼續(xù)出使東南的征程。在謝朓樓上為李云設(shè)宴送行時,李白酒酣之際,思潮如涌,不禁引吭高歌。他慨嘆逝者如斯,無法挽留,慨嘆眼下心情多煩多憂,他仰望萬里長風(fēng)吹送秋雁,胸懷因而舒展,認為此時此刻正合沉醉高樓。他因為豪俊之士能以詩文留名千古而意興遄飛、壯思不已,忽又聯(lián)系眼下境遇,不由得黯然神傷。他欲斬斷愁絲卻發(fā)現(xiàn)愁絲如流水,他想要以酒澆愁卻發(fā)現(xiàn)醉后愁更濃。浪漫而又理想的生活在這現(xiàn)實而又污濁的世界里無法快樂,于是他打算有朝一日擺脫束縛、泛舟江河,當即吟哦《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此詩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fā)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zhí)著追求。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并不陰郁低沉。全詩語言明朗樸素,音調(diào)激越高昂,如歌如訴,強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漲落,一波三折,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完美結(jié)合,韻味深長,斷續(xù)無跡,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明人評此詩“如天馬行空,神龍出海”。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