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吳璟前前后后購買許多食材來練習滿漢全席中所需要的技項。
比如今晚,吳璟將夢游器設置好后,躺在舒適的床上,進入夢鄉。
凌晨3點,夜晚人格(簡稱小吳)蘇醒,熟練地來到廚房,從水池中取出魚,用刀敲擊魚的頭部至直敲死。
接著用刀背去除魚鱗,要注意腹部處,找到魚鰓下面和頭連接的地方,用剪子剪斷。
小吳再用左手捏住魚身體后半部,刀順魚背從嘴里伸入,觸到魚脊骨時,用力插入魚脊骨周圍的肉中,以使魚脊骨從肉中脫離,然后繼續朝尾的方向插入,將魚脊骨周圍的肉同骨分離。
接著刀移回到魚頭與魚脊骨連接部位,夾住此處骨頭,用力把它折斷。
再將刀從魚脊骨和魚肉中間插入,順魚脊骨直伸到魚尾部,用筷子按住尾部的脊骨輕輕往下壓,壓斷尾部的骨頭。
待魚脊骨已全部同肉分離時,用筷子伸入魚腹,輕輕攪動,把魚脊骨、內臟等分幾次從魚嘴中夾出。
小吳調整手的位置,用手握住魚腹使之彎曲變形,把魚肋骨和魚肉分開。當魚肋骨脫離魚肉時,再用筷子從魚嘴或魚鰓伸入,將肋骨夾出。
最后,小吳用手指從魚鰓中伸進去觸摸檢查,待都取凈后,洗凈干凈魚和手,打掃好廚房和其他地方的衛生,將垃圾扔掉。
凌晨4:20左右,小吳拿著菜刀和脫骨魚,來到西北側空曠地。
將魚串到旁邊的烤架上后,小吳拿著菜刀對著豎木開始煉習燃木刀法。
小吳擺好架勢,因為拿的是菜刀的原因,看著有點滑稽,但在小吳揮刀的那一刻,將內力聚集在刀刅,快速揮出,每一刀都砍在豎木上,留下一條條深痕,最終,木頭在最后一刀的劈砍中變成兩半,而菜刀也變得滾燙。
小吳將菜刀放入烤架的煤炭中,開始吹火,烤魚。
將魚背上開兩刀,撒鹽、姜粉、料酒、胡椒粉等調料給魚做一下按摩,使之入味。
在魚腹內填上蔥片和姜片用于去腥,用生抽、蜂蜜、調成醬汁刷在魚上并均勻地撒上五香粉、孜然粉。
這時煤炭燒好,將魚放在烤網上,拿出菜刀,放在地上等它自然冷卻。
在魚的表面刷醬汁,再撒孜然粉、五香粉后,不停翻面,使魚受熱均勻。
凌晨5:30左右,小吳拿起剛烤得外焦里嫩的魚,加上麻辣鮮香的配菜,津津有味的吃起來。
萬般皆苦,唯有美食可以撫慰人心,打一棒子給顆甜棗,小吳因美食的安撫,使他不會像瑞克他們的夜晚人格一樣造反。
吃完后,小吳收拾好現場,放好菜刀,回到房子,洗完澡后,躺在床上。
凌晨6:00左右,吳璟緩緩醒來,洗漱完畢后,拿著一瓶牛奶前往楊州樓。
楊州樓
吳璟穿好廚師服,跟著其他配菜師傅領用當天所需食品原料,并預提隔天原料后,站在粘板前,開始切配菜。
吳璟在一個月內將打荷工作干的極為熟練,不管是傳遞配菜、還是食材預制加工以及調味汁的配制,都可以很好地配合爐火與案板師傅。
所以,廖師傅昨天來后廚檢查后,很滿意吳璟的表現,將吳璟調到案板三線,成為了一名案板師傅。
“我現在當上了案板師傅,下一個就是爐頭師傅,然后就可以跟師傅學習滿漢全席了!”吳璟內心狂喜。
“小吳,那個糖醋里脊的里脊肉切好了沒?”張偉過來催道
因為我走了,然后張偉成了傳遞菜品的打荷,而陳勇則跟陳鵬學習掛糊、吊湯等預制工藝,調味則是另一位廚師的徒弟。
“誒,馬上。”吳璟收起心,拿起半斤多的豬里脊肉洗凈,快速且均勻地將里脊切成小手指的條。
“小吳,你的刀工進步了不少啊!這都快趕上學廚10年的師傅們了。”看著吳璟的刀工,張偉夸贊道。
“啊!是嗎!謝謝夸獎!”吳璟將里脊肉裝盤,遞著張偉道。
看來那燃木刀法,還是很有用的嗎,雖然現在只能讓菜刀發燙,不能讓它起火,但著火畢竟只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能提升他的刀工,按照現在的進度看,過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成為爐頭師傅了。
幻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小吳,你切錯了,這是芋頭,不是洋芋”張偉看著一盤切好的芋頭,對吳璟說道。
吳璟看著洋芋,無語到,在南方土豆叫洋芋,洋芋叫香芋,而在北方土豆叫山藥蛋子或地蛋,洋芋叫芋頭……。
啊!我的頭有點暈,這到底是什么和什么呀?果然,我的知識還不夠多,還有的要學。
吳璟你現實打擊后,不再得意忘形,虛心向配菜師傅請教。
“這個是大蒜,北方叫蒜頭,南方稱為大蒜。帶綠色葉子的蒜苗,北方稱為大蒜,南方稱為蒜苗,大蒜中抽出的單根莖,北方叫做蒜苗,南方稱為蒜薹[ tái ]。”配菜師傅指著大蒜、蒜苗和蒜薹說道。
吳璟在一旁認真的記著,真是大開眼界啊,南北差異還真是大呀!
下班后
“吳璟,走,今晚去師傅家吃團圓飯和月餅,你師娘可想你了。”廖師傅對吳璟邀請道。
吳璟聽到中秋,有些恍惚。
“吳璟,發什么呆呀?快過來呀!你師娘在家估計等不及了”廖師傅催促道。
“哦,馬上來!”吳璟回神后,大聲回應廖師傅。
“吳璟,快來幫我一下!”
“來了!”吳璟離開陽臺,走到門口。
廖師傅手里拿著兩個竹燈籠,地上還有幾個,林棠抱著廖旭日站在廖師傅旁邊,他們這是準備去“樹中秋”
中秋節,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各家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并各種“慶賀中秋”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之晚,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掛到房屋的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燃燭于內,誰家的燈籠掛得越高就越吉利。
當晚團圓飯過后,在家門前,擺開供桌,焚香禮拜。供奉的食物也很有特色,形狀多與圓有關,如月餅、柚子、柿子、油柑、龍眼、芋頭等。
收起供桌,全家出門,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伴著天空一輪圓月。
路上,一群兒童提著柚子燈游樂,結隊踏歌:“耍碌仔,耍碌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
向熱鬧的人群走去,“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徹整個夜空時,便是“舞火龍”表演開始了。
火龍是用榕樹和草藤扎成的,以葉為鱗,以繩為筋,以柚為眼,龍身插滿香火,在震耳的鞭炮聲和濃烈的煙霧中,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隨著鼓聲歡騰起舞,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
河邊還有“燒番塔”,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火紅的磚塔,沖天的火光,以及撩撥火苗的青壯年。
街道成了燈海,一片星火燦爛,耳畔滿是孩子們的嬉鬧聲,中秋時分,對家人、對故鄉的思念就愈發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