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朕要削藩了

通過這兩場大大小小的平叛戰爭,一代英主趙匡胤終于深刻的領悟到,他必須要終結這種藩鎮割據,節度使一手遮天的局面了。

就他自己而言,趙匡胤也擔任過節度使這一重要職務。

對其中的利弊,他其實是非常清楚的。

對于這種混亂的局面,應該要從唐朝的中后期說起,從安史之亂一直到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節度使一天一天的坐大,對唐朝中央政府逐漸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最后,直接導致了整個王朝的覆滅。

作為唐朝時期的封疆大吏,節度使所割據的各個大小藩鎮,和封建國家的集權實質上是一種時遠時近的關系。

當能夠得到利益的時候,會走得近一點,當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則會遠離中央政權。

其實,在今天我國南方的一個國家,當時就這樣,最終走向獨立的。

當然,這個話題比較敏感,在這里就不再說太多了。

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獨攬大權,積極對抗封建政權的總代表皇帝,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統治時期。

在當時大小藩鎮擁兵達到了五十萬,中央的禁軍也只不過是十一二萬,最終直接導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下面,我把趙匡胤在當皇帝之前的個人經歷列出來。

后周顯德三年(956年),趙匡胤帥兵打敗了南唐齊王李景達,被朝廷封為殿前都指揮使,進而又被加封為定國軍節度。

后周顯德四年(957年),趙匡胤跟著柴榮,攻下壽州之后,除了其他的官職,其中又有一項義成軍節度使。

后周顯德五年(958年),趙匡胤被任命為忠武軍節度使。

從趙匡胤個人輝煌的簡歷來看,在他三個重要的時期,都有這個節度使的官職。

正因為如此,他才有實力坐大,最后才有機會實現兵變當皇帝。

他所擔任的這三次節度使的職務,主要的管轄區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省。

從這里我們也就不難看出,宋朝政權為什么在這一帶開始建立,然后向全國擴展地盤。

將二李平定之后,宋朝政權的周邊,還有大大小小的節度使存在。

他們時時刻刻都有可能會對宋朝中央政權造成威脅,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威脅。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一天,趙匡胤把趙普召集過來,兩個人有了一次促膝長談,這對于解決這個長久性的頑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陛下,現在天下初定,本應該修身養息,可是如今的天下卻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的。”

“愛卿所言極是,朕擔心的就是這些……”

“那臣斗膽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本來,趙普這次前來就是想和他談一談節度使長期尾大不掉的問題,沒想到新皇帝也正好有這個想法,這讓他感到很是興奮,因為他覺得自己發揮作用的時候到了。

“那好,安史之亂在全國所造成的混亂歷歷在目,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逆賊,如果不是過于縱容他們,也不至于造成如此之慘禍。所以陛下大寶初定,一定要有個萬全對策才行!”

趙普的話說得很是隱晦,他這是直接建議,趙匡胤要開始行動了。

而且要盡快的展開行動,過了這個村也就沒有這個店。

趙匡胤現在還精力旺盛,可是一旦等他老了,或者他的子孫后代,當和平皇帝當久了,想必應該沒有那么多的精力或者是魄力去搞定這些節度使的。

“你說是來文的還是來武的?!”

趙匡胤在說這話的時候可謂單刀直入,一針見血。

一下子就戳中了問題的實質之所在,這讓趙普感到很是興奮。

就他自己而言,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夠搞定這個問題就可以了。

大家對宋朝高度重視文人的制度有些不理解,那就應該要考慮這個問題,趙匡胤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人。

那就是,他解決節度使問題的核心之所在。

“雖然朕這次兩次親征,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必定也對民力有所損耗,不利于修身養息,積蓄實力。所以如果只考慮使用武力也不是個好辦法,在必要的時候要用軟的一套。”

趙普當然知道趙匡胤的想法,那就是拼命的制作丹書鐵券,想給那些地方實力派一些虛幻飄渺的定心丸,讓他們不要這么急著造反。

可是,李重進的例子說明了,猴子也有一天會識破主人的計謀,這個辦法遲早有失靈的時候。

“陛下所言極是,但是眼下的兩場巨大的勝利,給大宋王朝樹立起了很高的威望,對那些宵小可以說是極大的震懾。我們完全可以借著這種機會,對他們采取必要的措施!”趙普想了一想,說道。

就這樣,君臣二人的談話,非常的投機,他們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高度的共識。

從歷史上來看,削弱藩鎮,以及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幾乎是同步進行的。

實質上就是通過剝奪實力派的兵權,來維護封建中央王朝的統治。

眾所周知,節度使之所以對中央政權威脅巨大,是因為節度使的職位是可以繼承的,也就是父死子繼。

這種情況有點像是皇權的傳位,會一代接著一代下去。

也許老一輩的節度使對中央政權,會有那么一點敬畏之心,但是他們的子孫后代肯定會和中央政權一點一點的疏遠,最后甚至會成為敵人。

在這一時期,擔任節度使期限最長的,其實就是后來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項人拓跋李氏。

這個家族的節度使,就是著名的定難軍節度使。

所統轄的范圍包括今天的陜西綏德以北,甘肅臨夏東部以及內蒙古的南部,地盤還是很大的。

在唐朝的時候,唐朝中央政府賜姓李,后來趙匡胤當了皇帝,又賜姓趙。

兩代皇帝給他們也發了很多丹書鐵券,不過到了最后基本上都是打了水漂。

該造反的還是要造反,該來的還是要來。

最后,終于獨立建國了。

這是趙匡胤沒有搞定的,在這里就先不提。

在君臣二人聊這個話題的時候,在宋朝政權的周圍有幾十位節度使,他們雖然在名義上臣服于中央政權,但對于趙匡胤來說還是很危險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中央朝廷調動他們,那就必須要先派出軍隊對他們進行防備,才能夠下詔書。

這種情形對于任何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來說都是無法忍受的。

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個擁兵自重的土皇帝,和中央政權翻臉是遲早的事情。

終于,在差不多過了兩年之后。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趙匡胤開始進行統治制度的改革。

第一步,是縮減各個節度使的人事權力。

具體而言,就是將節度使所駐扎的州縣直接歸屬于中央朝廷直屬,他們再也沒有權利去過問,乃至于任命官員。

趙匡胤直接任命州官,自然也就直接向他負責了,不再受節度使的管轄。

各個州的行政長官就是知州,設立通判,作為知州的助手。

而且兩者之間的官位是相等的,這實際上就是所謂的雙首長負責制。

大大小小的事務,必須由雙首長同時簽字才能夠生效。

趙匡胤這么做的本意就是讓他們也彼此互相制衡,誰也沒有機會搞獨裁。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兩個職位都是由文人去擔任的,彼此一起對節度使也產生了很大的牽制作用。

在這個制度建立以前,中央政府最后所得到的稅收都必須經過節度使的截留,最后所能得到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上供朝廷。

尤其是對于邊境貿易是如此,因為大小官職都是節度使的心腹愛將,他們彼此勾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趙匡胤在擔任節度使的時候就是這么干的,這點他心里應該很清楚其中的利弊。

第二步,就是剝奪節度使的財政權力。

為了搞定這件事情,趙匡胤和趙普兩個人又開始了第二次君臣對話,兩個人很快又達成了共識。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三月,趙匡胤又是一紙詔書,要求各個州縣的賦稅收入,除了留下必要的開支之外,其余的必須按照規定送到京城開封。

這實際上,就建立了有別于以前的財政稅收制度。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各個地方的交易市場,都是由朝廷任命官員,而且派遣的是文臣管理。

為了實現他的目的,趙匡胤還設置了轉運使的官職,掌管財政稅收以及水陸交通的事務。

這樣一來,就直接剝奪了節度使的財政大權。

從資金上截斷的做法,就使得這些一天到晚想造反的節度使們,再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去支撐他們造反了。

趙匡胤君臣二人的這一招可謂是非常的絕妙,簡直是妙不可言。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沒有錢,自然也就不能夠招兵買馬,自然也就不能夠造反了。

作為節度使出身的趙匡胤比誰都清楚。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改革司法體制。

在唐代乃至五代時期,司法系統也是節度使所控制的。

他們直接任命官員擔任馬步都虞候侯和判官,朝廷想管肯定是管不上的。

趙匡胤吸取了歷史教訓,他認為五代時期之所以經常發生違法亂紀的現象,是因為節度使驕橫跋扈,無視法紀甚至隨意殺人,草菅人命的現象比比皆是。

因此,對節度使也不能夠姑息。

其實,在唐朝的前期,三省六部制的設定是很合理的。

當時,只要有死刑案件,通常都會由地方官上報朝廷,由皇帝最后拍板定案。

如果皇帝拿不定主意的,還會搞個三司會審。

只不過,后來節度使坐大之后,這個好制度就被破壞了。

趙匡胤又把這個制度重新撿了起來,而且進行了必要的改革。

規定一旦發生這種死刑案件,必須要將所有的案卷送到刑部,尤其最終進行審查和批復,這樣地方官員就不能夠隨意殺人了。

在北宋開寶六年(973年)七月,趙匡胤設立了司寇院,讓那些通過科舉考試進來的進士等文官,充當這個新設立的機構的長官。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對宋朝軍事制度的改革。

具體而言,就是節度使失去了對禁軍的控制權。

讓文臣擔任武職,削減節度使的數量。

趙匡胤也認識到所謂的貪污腐敗是不可能徹底消滅的,不過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見解倒也挺有趣。

“使用文臣去治理藩鎮,就能夠避免五代以來百姓苦不堪言的局面。即使他們想貪污,所造成的禍害也遠遠低于武將。”

從歷史上來看,趙匡胤通過這幾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就終于解決了困擾已久的節度使的問題。

下面,就該是杯酒釋兵權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心县| 启东市| 化州市| 申扎县| 普格县| 正安县| 福清市| 卢龙县| 独山县| 焦作市| 老河口市| 德安县| 白沙| 彩票| 南郑县| 宿州市| 尖扎县| 周至县| 红安县| 芦山县| 孟村| 婺源县| 镇远县| 竹北市| 偏关县| 井冈山市| 金堂县| 岳阳市| 贺州市| 建德市| 上高县| 石首市| 牡丹江市| 鞍山市| 乐至县| 兖州市| 临沂市| 崇明县| 房产| 嘉义市|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