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海外貿易肇興
- 風起云集話兩宋
- 村童鬧學
- 3590字
- 2022-10-09 18:30:00
話說趙匡胤打敗李筠之后,從火堆里翻出他那早已燒焦的尸骨,然后撿起來埋了。
當然作為一個失敗的英雄,去葬禮應該是值得重視的。
歷史書上雖然沒有寫是按照什么禮遇對待李筠的,想必應該也是按照帝王之禮吧。
在元末明初,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戰爭之中,后者兵敗被殺,朱元璋就把他埋在今天的武漢大橋的一邊,也是按照帝王之禮。
有到武漢去旅游的朋友,可以到那里去看一看。
后葬對手,善待百姓。
這從表面上看似乎沒什么,但是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對于一個封建皇帝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行為。
咱們說俗一點,就是趙匡胤既管殺又管埋!
這往往是一個非常得民心的舉措,和那些蠻族攻城略地是完全不一樣的行為。
宋朝之后的元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也僅僅不到一百年,元朝就滅亡了,就是因為只管殺不管埋。
趙匡胤的軍隊,攻進澤州城之后,嚴令禁止搶劫掠奪,并且免除了老百姓當年的租稅。
這的確是安定民心的重要舉措,對于穩固朝廷的統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李筠的兒子李守節投降之后,趙匡胤不但沒有殺他,而且還赦免了他。
但是,他后來的去向,歷史書上并沒有交代。
這里我們其實可以做個簡單的類比,不說遠的只說近的,趙匡胤去世之后,他的兒子其實沒過幾年就死掉了,這些其實都是很可疑的。
有人說是宋太宗把他們給害死的,有的人說是他們自己短命,不能怪別人。
當然,在我們這些看客看來,沒有根據的事情就不能夠胡亂猜測,只能夠做合理的推斷。
不僅如此,范圍還擴大了,趙匡胤立馬在全國頒布了一項仁政,那就是大赦天下,死罪減刑。
并且,免除了潞州方圓三十里內老百姓當年的租稅。
對于那些在平叛戰爭中陣亡的士兵的家屬,通通練出三年的賦役。
由于平叛戰爭取得了勝利,對周邊產生了明顯的威懾效果。
北漢就不敢直接再出兵,非但不敢再出兵,反而還被宋朝奪去了一些地方。
契丹在這一時期,還算得上是比較安靜的。
至于南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平叛戰爭剛剛一結束,南唐國主就向宋朝敬獻白金,以祝賀趙匡胤平定澤州和潞州。
除此之外,南唐地區生產絲綢,還專門給趙匡胤進獻了皇帝所需要的乘輿衣服用物。
一時之間,在朝堂上下傳為笑談。
連黃口小兒都知道,南唐害怕了。
我們在前面了解到,宋朝還沒有建立,在后漢乃至后周時期,南唐就和中原地區的政權發生過若干次戰爭,每一次都是被打的丟盔棄甲,輸多勝少的。
所以,他們有這個心態也就好,不奇怪了。
當然,對于這個區域而言,經濟相對發達,文化昌盛,宋朝統治者肯定是勢在必得的。
所以,他們亡國的日子也是指日可待的了。
趙匡胤這次戰爭的勝利,打出了國威和軍威,也很自然的,對于宋朝重新建構朝貢體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們講一講宋朝的朝貢制度,其實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海上貿易制度,也可以理解海上絲綢之路,甚至和一帶一路聯系起來。
當然,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意涵,我們今天的一帶一路要遠比封建時期的宋朝要豐富得多,也文明得多。
從根本上講,也要先進得多!
九月,當時的三佛齊國(在今天的蘇門達拉一帶),立馬就派遣使節前來朝貢,貢獻土產方物。
這個三佛齊國很有意思。
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個小國,其實可以把它理解為當時世界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國。
因為,周邊的國家都打不過三佛齊國。
在宋代,歷史書上記載到,這個國家“修貢不絕”。
也就是在所有的海外諸國之中,到宋朝朝貢最多的國家就是它了。
我查找了一下原因,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其實就是這個國家地處海上咽喉的要地,在我國宋朝時期,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到海洋之后,三佛齊國是最大的受益者。
由于航海技術的大發展,比如指南針在遠洋航行中的使用。
這使得遠洋航行越來越安全,也越來越遠。
和秦漢時期的近海運輸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兩宋時期,來往于南海的商船貢使絡繹不絕,其中有大量的船舶會停靠在這個國家的沿岸港口,歇息和中轉,整個國家也就會出現貿易的繁榮,最終就會自然得到實惠了。
三佛齊國所處的大概的位置,相當于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的區域,還包括馬來西亞的一部分,整個馬六甲海峽基本上都包含在內,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天然的交通要道,處于東西方貿易的樞紐地位。
因此,對于海上絲綢之路來說,是重要性不言而喻的。
這個國家也是挺有意思的,據說待客之道非常的霸道。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旅程中不會遇到這種地方。
如果不幸遇到的話,要跑得遠遠的。
他們非常歡迎來往的商船停靠和補給,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顧客進來是上帝,熱情歡迎。
但是,如果只是路過不停靠,那恐怕麻煩就大了。
三佛齊國的軍隊敢和你玩命,不停靠就是不給他面子就要殺光你,手段是非常蠻橫和霸道的。
這可比市場上強買強賣還要嚇人!
就這樣來往經商的船只,聽到了這么一個風俗,通常也就只能乖乖的在這里停靠和補給。
正因為這個國家憑借商貿紅利越來越富裕,周邊其他的國家自然也就眼紅了。
為此那些紅眼的國家可能會有所動作,三佛齊國最終就選擇使用武力捍衛自己在馬六甲地區的強國地位。
通過幾場戰爭,的確是樹立了強國地位,這對于有海外貿易需求的宋朝來說,當然是樂見其成的。
兩個國家之間發展友好關系,實際上就是三佛齊國向宋朝朝貢的關系,符合宋朝的利益,也就沒有必要開展遠征了。
當然對于宋朝來說,并沒有適合遠洋征討的軍隊。
后來宋朝滅亡南唐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水軍,只能夠在內河最多只在近海行駛,再遠一點就不行了。
對于這種國家,簡直是上天的恩賜。
作為宋朝重要的海上貿易伙伴,三佛齊國的國力越來越強大,在最強大的時候,甚至控制了整個南海的十五州郡。
根據《宋史》的記載,單單在北宋時期,三佛齊國總共派遣使者達到二十八次,算下來基本上在北宋時期,每六年就有一次派遣使者,是當時南海諸國中,到宋朝朝貢最為頻繁的國家。
當然,最后要提一下這個國家和宋朝開展貿易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犀牛角和象牙等。
宋朝開拓海外的產品大家都知道,我這里就不用再啰嗦了。
除了三佛齊國之外,當時到中國來開展貿易活動,或者說是朝貢活動的國家和地區不少于五十個。
宋代的廣州是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在當時廣州港,可以看到“萬國衣冠,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
其實早在秦漢時期,廣州就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對外開放的港口了。
當時那些外商所居住的地方,即蕃坊,有專門的官員去管理。
這些外國商人甚至建有自己的教堂或寺廟,學校和醫院。
在唐代安史之亂之后,外國商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利益,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私人軍隊。
只不過,在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的時候,曾經進入過廣州,然后把這些外國人殺了個七七八八。
到了宋代,大批的海外貿易船只在廣州停靠,船上的貨物以朝貢的名義向北輸送。
當時,在廣州出現了全國最早的海關,即市舶司。
這一制度的出現,是因為有一部分朝貢的貨物,經過篩選,滯留在廣州,就在廣州開展貿易,通常可以獲得很高的利潤,一般可以達到十倍,有的甚至達到上千倍。
為了規范這種貿易活動,宋代修訂了《廣州市舶條》,然后推行到全國其他地方有海外貿易的港口。
宋代在廣州開展海上貿易活動最多的地區是阿拉伯國家,其次就是蘇門達拉和爪哇地區。
當然,三佛齊國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趙匡胤建國之后,鼓勵以廣州為代表的海上貿易活動,是因為作為一個封建皇帝,最得意最榮耀的就是“八方來貢,萬國來朝”。
這一點,趙匡胤確實是做到了。
和其他朝代相比較,宋朝的朝貢體系要特殊的多。
具體表現在,外國進貢的特產,宋朝政府通常會給予估值,然后賞賜給他們,按照估值相等的金錢,除此之外還賞賜一大筆價值極大的財富。
上述還講到,滯留在廣州的貢品,所獲得的驚人的利潤。
在這種巨大的物質利益的刺激之下,周邊的一些國家就紛紛抱著大賺一筆的想法,前往宋朝朝貢。
宋朝的這種朝貢制度,為后來的朝代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那就是厚往薄來。
在一些時期,甚至成為國家財政的嚴重負擔。
中國的皇帝愛面子,通常就會這么干,在明朝這種情況最為典型。
我們可以了解到宋朝時期的海外貿易活動,主要是朝貢。
通常都帶有政治、經濟、軍事甚至粉飾太平的目的。
在政治方面,宋朝政府主要通過這種活動拉攏其他國家,以改善兩國的關系,這是最常見的國家朝貢的目的。
在軍事方面眾所周知,宋朝和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時常發生戰爭,通常宋朝政府使用錢財,得到其他國家不對自己動武的保證,盡管效果并不大,但還是有點效果的。
在經濟方面,尤其是在南宋時期,這種貿易收入就成了宋朝政府的一大支柱。
比如安南向宋朝朝貢的時候,宋朝只接受其中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就在廣州等地市場開展貨物貿易并且收取稅費。
最后一個目的就是粉飾太平了,這也是宋朝開展朝貢貿易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
比如和遼國建立的澶淵之盟,宋朝皇帝甚至央求海外各個國家前來朝貢,并且往往會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用這種形式來粉飾太平。
當然,澶淵之盟這是后話,我們后面會慢慢地演繹的。
從上面我們可以了解到,北宋時期統治者好大喜功,使得朝貢貿易消耗了大量的國力,這根子是應該算在趙匡胤的頭上的。
趙匡胤在處理完這些對外事務之后,又繼續完善了自己家族體系的廟號。
這里的細節,我就沒有必要再繼續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