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戲就要開場了
- 風起云集話兩宋
- 村童鬧學
- 3665字
- 2022-10-05 18:30:00
上面我們提到慕容延釗這個人,是柴榮作為一個棋手下的一枚非常出色的棋子。
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中國象棋中棋子的作用,尤其是過河卒子。
弄不好最后就是關鍵的勝負手!
這個人主要起到監督趙匡胤的作用,一旦發現趙匡胤苗頭不對,那么就可以通過這枚棋子把趙匡胤給干掉。
歷史上這種事情簡直是太多了,我們通常比較熟悉的就是皇帝通常把自己信任的太監派到前方去監督將官打仗,如果一旦發現問題,那么這很有可能會使用手中的絕對權力更換將官。
甚至讓他們血流成河,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柴榮應該是失算了。
這德得從根子上講,應該從郭威那個時候開始算起。
我們都知道軍事斗爭是政治斗爭的延續,所以凡是改朝換代最有看點的不一定是軍事斗爭,而是政治斗爭。
從郭威代后漢建立后周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政治斗爭的一個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搞平衡。
要維持這種平衡,就必須要搞定隨時可行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
在搞定這些不穩定因素的過程之中,一個平衡被另外一個平衡取代其實并沒有多大關系,因為結果還是平衡的。
但是,如果一個平衡被打破那么麻煩就大了。
郭威通過黃炮加身,當皇帝之后自然也不愿意看到后面的人,可能會學他的樣子做皇帝。
朋友們也許會看到,不管是郭威還是趙匡胤,他們當皇帝的過程其實是歷史上最溫和的,并不是伏尸百萬之后才當皇帝的,這對于老百姓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
于是,為了將這種事情消滅在萌芽狀態,他就對后周的軍事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
增加了殿前司,通過這個機構來平衡侍衛親軍司。
這種機構又疊加機構的例子,在明代的時候也是有的,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為了加強特務統治,專門設立并支持的東廠和西廠同時并存,掌管這兩個重要機構的就是太監。
太監通常不聽命于于大臣,就是直接向皇帝負責。
當然我們在這里只是舉個例子,并沒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因為,郭威之所以能夠做皇帝,就是因為后者的高中級將領支持他,把他看成是個老大,這樣才能夠奪取后漢的政權。
郭威手下的有兩員得力大將,一個是李重進,另外一個就是張永德。
李重進是郭威的親外甥,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他們得到重用是順水成舟的。
為了維持平衡,郭威就任命自己的外甥成了這個新機構的一把手,掌管兩萬多人的兵力。
這兩萬多人從人數上來看雖然不多,但是戰斗力是非常強的,是一只不折不扣的中央禁衛軍。
而原來就有的機構侍衛親軍司,也就是郭威當皇帝得到極大支持的機構的一把手,是一個叫王殷的將領,級別要高一級,也是位高權重的位置。
這個人在郭威的眼里,很顯然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人。
郭威為了確保自己死后不會出現像他那樣的悲劇,就想辦法將王殷排擠出局,最后甚至讓他丟了性命。
再三權衡之下,郭威又讓李重慶擔任了侍衛司的一把手,李重進的原來的位置空了出來就讓張永德替補上了。
雖然兩個機構都是位高權重,但是官員的級別還是有高低之分的。
張永德的權利比李重進的要小,心里自然是很不服氣的。
后來經過高平之戰后,張永德所掌管的殿前司二把手是趙匡胤。
這個時候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間是鐵哥們兒,自己的老大被別人瞧不起,趙匡胤的心里當然是知道的,而且也有心幫他一把,因為幫他就是幫自己。
趙匡胤心領神會,就按照一把手張永德的要求挑選一些精兵強將,使得他們掌管的殿前司兵力有所增強。
但是,張永德的地位卻沒有得到提高,心里非常郁悶。
這人比人氣死人,雖然我們了解到張永德盡管為人還可以,但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那恐怕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郭威在臺上的時候,他們這種腦的平衡關系并沒有被打破。
但是郭威死去柴榮上位之后,平衡就漸漸的被打破了,這種矛盾也就越來越突出了。
于是,也就有了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張永德經常會講李重進的壞話,有一次甚至到柴榮那里去告狀,說什么“重進有奸謀!”
不過,柴榮本來就是個搞平衡的高手,手下斗來斗去,彼此之間斗得你死我活,對他柴榮來講,其實是喜聞樂見的。
只要不會危及他自身的統治和人身安全,那么手下斗得熱熱鬧鬧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因為大家都有求于他,最后做裁判的,還不是他這個皇帝?!
這兩個人雖然都是傭兵自重,但是還是要給他這個新皇帝面子的。
況且經過在外面南征北戰的證明,他這個新皇帝還算得上是很稱職的,因為畢竟打了很多勝仗。
他們兩個人也只是斗斗嘴,不敢真正的使用手中的兵力火并。
所以,就只能夠打嘴巴仗。
最后,柴榮也許耳朵磨起繭子了,心里也煩了,于是就不再玩這種貓捉老鼠的游戲。
決定給一點甜頭,讓張永德消停一陣子。
于是,特設殿前司都點檢的職務讓張永德擔任,這個職務和柴榮的外甥李重進的地位是旗鼓相當的,在朝堂之上,完全有資格平起平坐了。
那么,張永德留下來的空缺,就順理成章的交給了趙匡胤。
我們在前面分析過趙匡胤跟木牌事件的關系,一種觀點是他干的,另外一種觀點不是他干的。
歷史本來就有撲朔迷離的地方,我們不能夠武斷的下結論,究竟是不是趙匡胤干的。
在這里,我們還有必要說明一下張永德和趙匡胤的關系。
他們兩個人是上下級關系,在平時甚至還可以說得上是朋友。
但是,在木牌事件發生之后,趙匡胤在柴榮的面前,根本就沒有替張永德說過一句好話,哪怕是一句公道話也沒有。
我們從這里就可以試圖了解趙匡胤的內心世界,木牌事件究竟是不是他干的,這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是接下來的受益者,享受意外之喜又何樂而不為呢。
果然不錯,柴榮在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非常生氣,就撇開張永德專門把趙匡胤招到了萬歲殿中。
“愛卿,朕戎馬生涯,可惜即將……”
“陛下何出此言?!臣等跟著陛下要實現統一大業呢!”
趙匡胤戰戰兢兢的跪在地上,語帶哭腔。
其實趙匡胤也是個搞平衡的高手,非常善于察言觀色。
他意識到眼前的這個皇帝已經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
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他已經了然于心了。
“朕希望愛卿能夠接任殿前司都點檢一職,將來輔佐朕的皇兒,繼續完成朕的統一大業!”柴榮一邊仔細地觀察著趙匡胤的臉色,一邊唉聲嘆氣的說道。
“陛下,臣剛才說錯話了,臣罪該萬死!”
看來趙匡胤也的確是個演戲的高手,他對眼前的職位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表態,就單等著這個將要掛掉的皇帝,強行的把大任加在他的肩上。
“你不必推遲,這個職位對于維護大周的江山是至關重要的!”
“臣……誠惶誠恐……領旨謝恩!”
既然皇帝非要把這個職位交給趙匡胤,那么趙匡胤也就沒有什么好說的,就滿心歡喜的接下了。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具體的還原他們當時談話的歷史畫面。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說這番話的時候是非常誠懇的,想必他應該追憶起趙匡胤效命與他以來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功績。
趙匡胤可以說是如愿以償,那么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柴榮是個平衡的高手,專門為了防趙匡胤,就在他的身邊安插了一位棋子。
這枚棋子就是二把手慕容延釗!
照常理來講,二把手和一把手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貌合神離,甚至是水火不容的!
但是別忘了一把手是趙匡胤,他最懂得搞平衡,甚至比柴榮有過之而無不及。
趙匡胤肯定是清楚柴榮的意圖,并且只用了一招就輕易的化解了。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他們兩個人成了人們心目中的閨蜜!
防火防盜防閨蜜,呵呵!
具體怎么化解,這是官場的一些老套路,我在這里就不細細講了,免得說我給大家灌輸一些當官的不好思想。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十八日,一代明主周世宗柴榮在萬歲殿駕崩了,享年三十九歲。
他的七歲的皇子梁王柴宗訓立刻披麻戴孝,在打扮妥當之后,就在老皇帝的靈柩前繼位當皇帝,這就是后周的最后一代皇帝。
出于臣子的本分,趙匡胤給柴榮辦了一個熱熱鬧鬧的葬禮,就開始謀劃下一步的行動了。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在這個巨大無比的麻將桌上,充滿了風險,當然更多的是充滿的誘惑。
皇帝是個非常危險的職業!
沒當皇帝之前,大家都擠破了腦袋當皇帝。
因為當皇帝可以坐擁江山,享受人間極致的榮華富貴,而且天底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麗女子都供他差遣。
即使當上了皇帝,風險也許會更多。
數不清的宮廷內斗,數不清的朋黨爭斗,更別說還可能會有外地入侵,這些都是一些威脅。
當然,我們說一句開玩笑的話,即使這些威脅都能夠搞定,那皇帝尤其是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絕大多數都是短命的,很少有長壽的。
像大周的武則天,還有清朝的那幾個皇帝,他們長壽也許是偶然的。
想必,應該是消磨于女色吧,誰叫他們是后宮三千呢?!
一天到晚泡在女人堆里想長壽,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我們所了解到的明代的那十幾個皇帝,除了前面兩個,其他的都是一些短命鬼。
小皇帝繼位之后,一切看起來似乎風平浪靜,水波不驚。
但是,趙匡胤經過一步一步的出牌,已經距離他問鼎天下只有一步之遙了。
不管是柴榮在他身旁安排棋子,還是他自己經過種種努力得到的現有職位,這些都遠遠不能夠和江山相比。
在這個牌桌之上,張永德已經被擠掉了,新上來的莊家,就是那個乳臭未干的七歲的小皇帝趙匡胤,雖然在表面上表示尊重,因為他還是輔佐大臣之一。
但是在實質上,其實這個小皇帝就是個傀儡。
那么,趙匡胤不管愿意不愿意,他這個時候必須要把矛頭對準牌桌上的另外一個重要人物,這就是李重進。
要對付李重進,趙匡胤想到了他的,弟弟趙光義。
之所以想到他的弟弟趙光義,是因為趙匡胤覺得對付李重進要走女人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