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節日里的中國)
- 黃濤
- 3085字
- 2022-09-27 16:45:34
中秋的慶祝活動
作為中國第二大節日,中秋節俗豐富多彩,可分為如下幾類:親友團聚、賞月、吃月餅、互送禮品、拜月、慶豐收、游戲娛樂、祈子、預測氣象等。
親友團聚
自唐代中秋節產生的時代起,人們就將月圓與人間團圓聯系起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團圓的主題越來越突出、重要。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民間極重視中秋節家庭內部的團聚之禮,從中體會親人歡聚一堂的天倫之樂和生活美滿的幸福感。如果這天有兒女在外,不能回家團圓,家長和兒女雙方都會覺得特別遺憾。
除了家人團聚,朋友間也有聚會賞月、交流詩文等習俗。
賞月
賞月在唐宋時期是主要的習俗。唐代的八月十五是一個賞月節,常聚集親友同賞,并由月圓聯系到人的團圓。唐代詩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說:“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在字面上將八月十五與“團圓”聯系起來了。許多唐詩寫到一人在外鄉,恨不能與親友團圓,也是存在這種聯系的證明。親人的團聚習慣自然地派生于賞月的風俗。這為后世中秋節轉為團圓節打下了基礎。初唐時期主要是社會中上層人士的八月十五賞月活動形成習俗,中晚唐以后下層民眾也群起效仿。各家登高賞月,歡聚痛飲,直到深夜,許多人家天明乃散。不論貧富老幼,皆參與其中。明清以后此俗衰退。
賞月是一種很優雅的、富于詩意的活動,親身參與其中,自會獲得精神的放松、愉悅和詩意的滋潤,親友之間也會在這種活動中加深感情、增進關系。

〔元〕王淵《寫生圖》
從古代文獻來看,中秋節剛形成的時候,賞月就是文人和市民的事情,農民賞月的活動沒見記載。在大多數地方,現代普通市民在中秋之夜已沒有濃厚的賞月情趣了。但我國仍有許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中秋之夜賞月、“走月”“跳月”“唱月”等習俗。如杭州有在中秋節前后到西湖賞月色的習俗。西湖十景中有三個是月景:“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巖望月”,可見西湖賞月風俗之盛。蘇州有中秋欣賞“石湖串月”之俗。桂林“象山水月”也是中秋賞月勝地之一。中國臺灣則流行在月夜下烤肉聯歡。
吃月餅
從歷史上看,吃月餅并不是中秋節不可缺少的活動,唐宋時期并沒有專門為中秋而制作的月餅。但自明朝出現中秋月餅之后,它就成為中秋習俗的必要組成部分。在明代,它首先作為祭品出現,表達的是人對月神的敬意。這也是一種文化消費,當然它是由科學不發達時代的文化需求造成的。它能作為祭品,是因為十五的月亮是圓的,它就被造成了圓形的。人們把它放在供桌上,它就成了月亮的象征。祭祀完月神之后,人們把它吃掉,這個時候月餅就成為一種食品、美味。在這個階段,月餅的主要價值在于它能作為獻給月神的禮物——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越古老的年代里越重要,以至于在周代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祭祀都是社會生活中最重大的事情。很快,月餅就成為一種不依賴于祭祀的節令食品,成為在親友團聚的飯桌上的一種食物。一盤月餅,在場的每人拿一塊吃,或者把一塊月餅切成若干份,每人拿一份吃,表示大家是一個關系親密的團體。大家在八月十五的時候團圓了,親情或友情得到了一次確認和加強,從而得到感情的慰藉。這時月餅的象征意義是團圓。每年八月十五,人們都要買月餅、送月餅、吃月餅,這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互送禮品
從明代開始就有了中秋節互送月餅、瓜果的風俗。現在,這種習俗更加盛行。從根本上講,互送禮品是一種美俗,它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互相尊重、敬老愛幼等美好心意和優良品德,也是密切人際關系、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方式。當然,如果不是出于親情、友情、關愛之情,而是主要出于功利目的甚至借機變相賄賂,則是一種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行為。中秋禮品主要是月餅。近年來,由于月餅的生產者沒有很好地研發出足夠的新產品以適應消費者口味與健康觀念的變化,饋贈之禮品成為月餅的主要用途。
拜月
拜月在上古時最盛,那主要是在人對大自然無能為力又缺乏科學知識的情況下,對月亮產生的自然崇拜和神化行為。周代以后拜月的權利為皇家壟斷,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民間拜月之風隱退。唐代賞月之風盛行,但是沒見到中秋拜月的記載。這時也有拜月的少量活動,但不一定發生在中秋。宋代中秋賞月習俗中有時會加進拜月的事項,這時還是男女都可拜月,都可求月神賜福給自己,少男求功名、事業發達,少女則求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后世拜月變成女人的專利了,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在許多地方,拜月就是對月神的禮敬,或者是向月神做些一般性的禱告,也有些地方風行拜月時進行祈子、占卜等專門的活動。
現代社會,拜月習俗基本消失,只在個別地方的少數人那里還有遺存。
慶豐收
八月中旬正是豐收的季節,新糧進倉,瓜果上市,先民用這些新糧、新果作供品敬神是很自然的事,也在同時感謝神靈的恩賜,祈禱來年好收成。神靈崇拜習俗衰弱以致消失之后,在許多鄉村,還有一些習俗含有慶豐收的意味,比如中秋節的夜晚一定要準備豐盛的飯菜,一定要吃得很飽,要準備很多新鮮的瓜果讓家里人吃個夠,就含有豐收后縱情歡慶的意思。山東慶云縣農村過去中秋節要祭土谷,叫作“青苗社”;青城縣農村還有辭先稼的習俗。中國臺灣的農民也在中秋節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間插“土地公拐杖”,這種拐杖就是在竹子里夾上“土地公金”即給土地公的紙錢。

〔明〕仇英《宮女游園圖》
游戲娛樂
綜合各地的中秋節俗,游戲娛樂的活動是很豐富的,可謂五花八門:走月亮、逛夜市、游園會、放煙花、燃寶塔燈、放孔明燈、看燈會、猜燈謎、蕩秋千、舞龍、會餅、玩兔兒爺、歌會(唱月亮)、看花展、文藝演出,等等。
這些娛樂活動使得中秋節很熱鬧,很有聲勢。與在各自家庭里的團聚、吃月餅不同,它們大都是在公共場所進行的活動,這也是大型節日的必要組成部分。
祈子
古代有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這種愿望會在許多民俗活動中表現出來,其中向神靈祈求子孫的習俗很發達。在古人觀念中月亮屬陰、主母性,最早的月精蟾蜍就是一種大肚子、生殖力極旺盛的動物,后來的月神也都是女神,所以民間一向有把月神當作生育神崇拜的習俗,向月神祈求早生貴子。不少地方有“摸秋”的習俗,到別人的地里偷瓜,送給沒生育的婦女。民間看慣了瓜秧開花結瓜的現象,而且瓜里有很多籽兒,許多地方都把女人懷孕生子與結瓜聯系起來。有些地方的婦女們夜間結伴出游,到寺院、橋頭等地方祈求子嗣。一些少數民族舉行“跳月”“唱月”的活動,青年男女在月下唱歌跳舞,結識朋友、交流感情,為戀愛、婚嫁做準備。
預測天氣
許多地方都流傳著一些諺語,根據中秋節的天氣情況來預測第二年元宵節的天氣,或預測來年的收成。如嘉定的諺語:“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奉賢有:“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燈。”寶山有諺語:“中秋月朗來年熟。”中秋節的月色很明朗的話,來年就會有好收成。河南西華的諺語為:“八月十五云遮月,來歲元宵雪打燈。”“雪打上元燈,云罩中秋月。”這些諺語的意思是,如果中秋節的晚上云彩遮了月亮,來年的元宵節就會有雨雪,影響元宵節的燈會。這種對天氣的預測,盡管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有流傳,但看不出其中的科學依據,應該只是一種俗信而已。

〔南宋〕李嵩《焚香祝圣圖》
在以上項目中,親友團聚、吃月餅、互送禮品是最興盛的活動,慶豐收、游戲娛樂活動也是各地中秋節習俗中普遍存在的習俗。中秋賞月活動在一些地方仍然風行。拜月、祈子、預測天氣是傳統社會流行的習俗,它們在現代社會雖然有所遺留,但是已很衰弱,在整體的中秋習俗活動中居于不引人注意的位置。
各地還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中秋習俗,如北京的玩兔兒爺,開封的“鐵塔燃燈”,安徽、中國香港等地的舞火龍,蘇杭的“燃斗香”,浙江一帶的錢塘觀潮,閩南的“玩會餅博狀元”,廣東的游月娘、燒瓦塔,中國臺灣的吃柚子、剝柚子比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