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秋的起源、形成與演變

說起中秋,我們對它的歷史知道多少呢?它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怎樣產(chǎn)生的?您能說得出來嗎?說不出來也不奇怪。其實,這個問題在專家們那里也爭論不休呢。我們這里認真考量各家的看法,加上仔細考證,將給出一個讓您信服的說法。

關(guān)于中秋的起源,學者們給出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源于上古時期的月亮崇拜,二是源于祭祀月亮女神嫦娥,三是源于古人在秋季為慶祝豐收而舉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動。但是這三種說法只是用來解釋中秋節(jié)某些習俗的起源,不能用來說明整個節(jié)日的起源。因為這三種活動在上古時期就有了,而中秋節(jié)在唐代以前的記載中還沒有出現(xiàn)。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是全面記載當時社會習俗的書,其中就沒有提到中秋。所以,可以肯定地說,中秋的直接源頭不是上古時期就有的上述三種活動。如果說上古時期的月亮崇拜、月亮神話、秋季祭社等跟中秋有一定淵源,它們也是在中秋產(chǎn)生之后才對該節(jié)日的習俗構(gòu)成發(fā)生影響的。

直到宋代的民俗志文獻里,才明確地提到中秋。宋代文獻不僅明確列出了“中秋”這一節(jié)日,而且記述了當時人們歡慶中秋的隆重熱鬧景象。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以回憶的方式記述北宋汴京(開封)的繁華景象,其中卷八有“中秋”條。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卷四、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都設(shè)“中秋”條,做了較細致的記載。據(jù)史料記載,宋代朝廷給公職人員一天的中秋假期。這些記載說明宋代中秋已經(jīng)成為一個大節(jié)。因此中秋最初形成的時間還要往前追溯。根據(jù)我們的研究,唐代是中秋的初步形成期。

唐代中秋的出現(xiàn)

月亮崇拜、月亮神話與中秋祭祀的習俗在周代以前就產(chǎn)生了,僅憑這些因素并沒有正式形成中秋節(jié)。在漢代,月亮崇拜基本為皇家壟斷,從此以后直到唐朝,極少見到普通民眾拜月的記載,也沒有見到關(guān)于中秋的記載。到了唐朝,記載農(nóng)歷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賞月的詩歌驟然出現(xiàn)很多。

〔清〕袁耀《漢宮秋月圖》

《全唐詩》中,八月十五賞月詩共一百一十一首,出自六十五位詩人之手。 劉德增《中秋節(jié)源自新羅考》,載《文史哲》2003年第6期。 它們在題目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詩句中寫出這一時間。如李嶠《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觀月》、張祜《中秋月》、許渾《鶴林寺中秋夜玩月》、曹松《中秋對月》等。從詩題看,當時“中秋”一詞已被人們普遍使用。唐朝以前,該詞就已有人使用了。《周禮·春官》中有:“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01頁。其中“中秋”指秋季的中間一個月,即農(nóng)歷八月,這與后來的“中秋”特指八月十五還有差異。唐詩中的“中秋”則特指農(nóng)歷八月十五。唐朝詩人歐陽詹(755—800)還專門解釋了“中秋”這個詞的含義。他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shù),則蟾魄圓,故曰中秋。”王建(765—830)《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說: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句,意思是今夜月色很好,人人都在望月,點出八月十五日賞月是人人所做之事。白居易詠中秋詩尤多,詩題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樣的就有七首,如《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華陽洞里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寫的是中秋月夜與友人聚會賞月之事。晚唐詩人殷文圭作《八月十五夜》,寫中秋之夜獨身在外的鄉(xiāng)愁,開頭兩句為“萬里無云境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其中“最團圓”即指月圓人團圓,是此時已有親人團聚賞月習俗的一處例證。從一些詩句的描述,可以斷定八月十五賞月從初唐開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的習俗。

除了詩歌以外,還有其他形式的關(guān)于唐代中秋習俗的記載。五代王仁裕的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別筑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后經(jīng)祿山之兵,不復置焉,惟有基址而已。”從上下文看,這是發(fā)生在天寶十四年(755)的事。筆記小說不是信史,上述故事有可能是民間傳說。但即使是民間傳說,至少也說明在五代之前有了中秋賞月之俗,如此民眾才能編出唐玄宗于八月十五的夜晚與楊貴妃一同賞月又要建望月臺的故事。晚唐盧肇的《唐逸史》也記載唐玄宗喜愛中秋玩月的事:“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宮中玩月。”

〔明〕周臣《明皇游月宮圖》

唐代還盛傳唐玄宗游月宮、遇仙女、傳仙樂的故事,可稱為中秋節(jié)的三大傳說之一(另外兩個傳說是嫦娥奔月和元代借月餅起義)。唐代蔣防的《幻戲志》、筆記小說《龍城錄》(托名柳宗元)都生動地記載了傳說中唐玄宗游月宮的過程,而且強調(diào)游月宮是特定時間——“八月望日”才能做的事。《開元天寶遺事》卷二“撤去燈燭”條還記載了宰相蘇颋八月十五在皇宮值夜班時置酒賞月故事:“蘇颋與李乂對掌文誥,玄宗顧念之深也。八月十五日夜,(蘇)于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備文字之酒宴。時長天無云,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值班時也要置備酒宴賞月,更能彰顯中秋玩月習俗。中唐時期的筆記小說《諸山記》、陸羽(約 733—約804)所作《武夷山記》都記載了鄉(xiāng)民們在八月十五這天在武夷山上祭祀神靈、會聚宴飲的習俗。

唐代張讀編寫的《宣室志》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唐朝太和(大和)年間,有位周生,住在洞庭山,常在吳楚一帶施展道術(shù),很有名氣。有次他途經(jīng)廣陵(揚州),住在一個佛寺中,有三四個客人來訪。當時正是中秋之夜,天上月亮澄澈晶瑩,幾人一邊賞月一邊吟詩。有人說到開元年間唐明皇游月宮的故事,大家感嘆說:“我等俗人,這輩子是沒法子到月宮逛一遭了,怎么辦呢?”周生說:“我跟老師學到了真本事,也能登上月亮,而且還能把月亮揣到懷里帶下來,你們信嗎?”旁邊的人有的說他吹牛,有的信以為真,嚷著要見識他的奇才。周生讓別人空出一間屋子,把四面墻都封得嚴嚴實實,不留一點縫隙。又讓人拿來幾百只筷子,令書童用繩子把筷子捆成梯子,告訴客人說:“我將蹬著這梯子取月亮去,一會兒聽到我喊就來看。”說完就把自己關(guān)在這間屋子里。幾位客人在院子里等候。忽然天地漆黑,仰頭看,天上又無一絲云彩。很快又聽到周生喊:“我回來了。”大家打開屋門。周生說:“月亮在我衣服里了,請看。”他從衣服里拿出一寸大小的月亮。忽然一室通明,寒逼肌骨。周生得意地說:“叫你們不信我,現(xiàn)在信了吧?”客人們拜服了,請他收起月光。于是他又關(guān)起屋門,一個人在里邊。此時屋外還是很黑暗的,過了一頓飯的工夫才明亮如初。這個故事可以清楚地表明唐朝賞月風俗的存在。

〔宋〕佚名《賞月空山圖》

從上述詩歌和其他文字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唐人賞月的愛好使得中秋賞月風行,漸漸演變?yōu)橐环N風俗,即人們都在八月十五夜晚大張旗鼓地賞月,這樣,中秋節(jié)在唐朝就初步形成了。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如官員、文人等及其家庭開始風行在八月十五日月夜,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賞月、賦詩、飲酒、聊天等,一般貧苦人家沒有賞月、賦詩的雅興;但到了中唐時期,中上層人物賞月聚會的風尚影響、流傳到下層社會,開始在尋常百姓家庭、寺廟之類公眾場所形成聚會、宴飲等習俗。由此到晚唐,中秋節(jié)已成為全社會的節(jié)日。

我們還可以看到,唐朝的中秋節(jié)俗和后來的節(jié)俗有比較大的差異,那就是唐朝中秋以賞月為中心。這晚一般是親友聚集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宴飲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獨賞明月留下的記載多為思鄉(xiāng)思友之作。一般是個人離開親人,出差在外,面對圓月,想到家中親人也在欣賞明月,為月圓人不圓而傷感,并將這種憾恨寫在詩歌中。

宋代中秋開始興盛

宋代的中秋已經(jīng)過得很熱鬧,其主要活動是對唐代賞月宴飲習俗的延續(xù)。《東京夢華錄》卷八“中秋”條記載:中秋節(jié)之前,各酒店都賣新酒,重新裝飾門面、打扮彩樓,用竹竿挑出畫著醉仙的旗子。街市上人人爭相飲酒,到午時未時之間,各家酒店的酒就都賣光了,紛紛扯下招幌。中秋時節(jié)蝦蟹正肥,石榴、梨、棗、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正是新上市的時候。中秋之夜,富貴人家把亭臺樓榭裝點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樓占好位置以賞月。街市上到處是絲竹之聲,直到夜深時分,在家未出的人們聽著遠處傳來的音樂聲,像從云外飄來。孩子們在街頭通宵嬉戲。夜市人聲鼎沸,直到天亮。看這段描寫,可知北宋時期中秋節(jié)之隆重:中秋之前就開始準備,中秋這天中午痛飲美酒,晚上通宵賞月、游玩。無論貧富、長幼,簡直是全民狂歡。

〔清〕任頤《菠蘿菊蟹頁》

作為世俗的隆重節(jié)日,宋代中秋跟唐代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夜晚宴飲賞月,宋代則是全天都過節(jié),從中午開始就縱情飲酒;二是唐代中秋活動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層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開始參與,但并沒到踴躍、熱衷的程度,而宋代的中秋已經(jīng)成為一個大的節(jié)日了。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子女,以酬佳節(jié)。”說明此時有了重視家人團圓的趨向。

宋代也有很多吟詠中秋月色的詩詞。特別是在宋詞中,寫中秋的詞藝術(shù)成就很高。《全宋詞》中收有中秋詞二百一十首,內(nèi)容大多描寫月色、思鄉(xiāng)、思親,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樹、月宮、瓊樓等;格調(diào)“清奇高曠,感悟人生、探索宇宙是其總的趨向”。黃杰《宋詞與民俗》,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版,第54—56頁。

蘇軾有中秋詞三首,都是名作,其中《水調(diào)歌頭》最膾炙人口。蘇軾在序中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可見蘇軾是在中秋痛飲美酒之后,對月而作。詞的下闋將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相比擬,最后祝愿身處異地的親人平安,終能團聚,這與自唐以來由月圓聯(lián)系人間團圓的主題是一脈相承的,也在思想上與中秋的團圓習俗相通。

元代對中秋節(jié)俗的延續(xù)

元代民眾在歲時節(jié)日等習俗方面保持原有面貌,而且自皇帝以下的蒙古族統(tǒng)治者也逐漸接受了漢族的傳統(tǒng)習俗。

元代延續(xù)了宋代中秋的習俗。民間過中秋以賞月宴飲為主,這種情形在散曲里有生動的表現(xiàn)。散曲《中呂·迎仙客·十二月》按月詠唱一年風物與個人情懷,其中“八月”唱道:

風露清,月華明,明月萬家歡笑聲。

洗金觥,拂玉箏。月也多情,喚起南樓興。

另一首散曲《商調(diào)·梧葉兒·十二月》唱道:

中秋夜,飲玉卮,滿酌不須辭。

沉醉后,仰望時,月明兒,便似個青銅鏡兒。

這兩首散曲都吟唱了中秋之夜家家賞月飲酒的情形。

元代張養(yǎng)浩的散曲《雙調(diào)·折桂令·中秋》描寫月色:“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在這樣月光皎潔的良夜,詩人不禁對月高歌,把酒而醉。朱庭玉的散曲《仙呂·點絳唇·中秋月》也寫月夜景致與情緒,其中有:“人多在,管弦聲里,詩酒鄉(xiāng)中。”“我今欲從嫦娥歸去,盼青鸞飛上廣寒宮。”渲染了中秋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

這些元代散曲中所透露的中秋習俗及其抒情格調(diào)與宋代是很接近的。

元代中秋時,人們也講究品嘗各種時令瓜果。元順帝時熊夢祥編纂的《析津志》是一部記述大都(北京)風俗的志書,其中記載,中秋節(jié)時大都上市的果品有瓜果、香水梨、銀絲棗、大小棗、栗、御黃子、頻婆(蘋果)、柰子、紅果子、松子、榛子等。

元代皇宮內(nèi)也隆重地過中秋節(jié)。蒙古族皇室每年四月份就離開大都到上都上都是蒙古族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前的都城,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元代時,它與大都并稱為兩都。避暑,過了中秋節(jié)才返回大都。在上都過中秋節(jié),元代皇室內(nèi)要舉行灑馬奶酒的祭典,皇族、百官在宮廷內(nèi)舉行大型聚會,盡情宴飲。據(jù)《析津志》記載,元順帝時,皇帝每到中秋節(jié)都要到上都北城墻上的穆清閣舉行宴會,觀景賞樂。這是上都城內(nèi)最高的建筑物,在此臨風把酒,身邊月色如水,輕歌曼舞,環(huán)珮叮當,如在九霄之上,故此時此景被譽為“天下第一勝景”。皇宮內(nèi)還舉行斗鵪鶉等活動,有元宮詞為證:“金風苑樹日光晨,內(nèi)侍鷹坊出入頻。遇著中秋時節(jié)近,剪絨花 斗鵪鶉。”留守大都的朝廷官員也舉行宴飲等節(jié)慶活動,并“巡山”“巡倉”,準備物品,為皇室南返做準備。

饒有興味的是,在元代,中秋習俗不僅被寫入詩詞,還被寫入戲劇里,成為愛情故事的背景或情節(jié)要素。

吳昌齡的雜劇《張?zhí)鞄煍囡L花雪月》寫的是書生陳世英與桂花仙子在中秋之夜偶遇相戀的故事。在劇中,桂花仙子是來自月宮的仙女,是根據(jù)民間傳說中的桂花女神創(chuàng)作出來的形象。桂花本是中秋節(jié)的節(jié)令物品。傳說月宮之上的那團像是樹的黑影就是桂樹,民間有吳剛伐桂的傳說,也有對桂花仙子的崇奉。可知這個故事就是在中秋節(jié)俗和傳說的基礎(chǔ)上改編來的。

佚名《月下嫦娥圖》

該劇分為四折。第一折開場說到,中秋這天,洛陽陳太守的侄子陳世英要進京趕考,路過洛陽,來到陳家。晚上,按照中秋節(jié)俗,陳太守與侄子在后花園飲酒玩月。席散之后,陳世英獨自面對大好月色,不禁生出寂寞傷感:

你看金風淅淅,玉露泠泠,銀河耿耿,皓月澄澄,

是好一派蟾光。著小生對此佳景,怎好便去就寢?

于是對月賦詩:

碧漢無云夜欲沉,天香桂子色陰陰。

素娥應(yīng)悔偷靈藥,獨守瑤臺一片心。

吟罷小詩,落寞之情仍難排遣,于是來到書房,燃起一炷香,飲酒彈琴。不想這琴聲飛入天宮,正好解救了桂花仙子:當此八月十五良夜,正有兩個男神對桂花仙子騷擾不休,張世英的瑤琴聲感動了婁宿大仙,幫助桂花仙子排除了困擾。桂花仙子因此感念陳世英之恩,要下凡來報答陳世英。她在封姨(風神)和桃花仙子的陪伴下,來到陳太守家。桂花仙子到書房與陳世英相會,二人飲酒敘談,情投意合,相處甚歡。天亮時分,桂花仙子告辭,約定明年八月十五再來相會。陳世英表示將放棄功名,在這里等待來年中秋之夜再次歡會。第二折開場交代,陳世英自打那晚與桂花仙子在書房中共飲了幾杯酒之后,一直臥病不起。到了第二年中秋之夜,陳世英掙扎著來到后花園,以赴那往年之約。但是桂花仙子沒有出現(xiàn)。陳家為陳世英請來大夫,并不能醫(yī)治他的相思病。第三折寫張?zhí)鞄焷淼疥惣遥瑸殛愂烙Ⅱ?qū)妖治病。張?zhí)鞄熥龇▓觥⒛钪湔Z,先后用法術(shù)拘來荷花仙、菊花仙、梅花仙、桃花仙、封姨、雪神盤問,最后勾來桂花仙子。張?zhí)鞄煂⑦@風花雪諸神發(fā)送到西池長眉仙那里審問定罪。第四折寫長眉仙在譴責眾仙妄動凡心,導致陳生得病、罪犯天條之后,將眾仙從寬發(fā)落,讓她們各歸其位,判桂花仙子仍回月宮伴玉兔將功折罪,也醫(yī)好了陳生的病。

這出戲可以看作是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故事。主人公的愛情故事不僅是發(fā)生于中秋節(jié)賞月之時,而且他的意中人的形象竟也來自中秋節(jié)俗:桂花仙子。其實整個故事框架可以概括成一句話:中秋之夜一個書生的風花雪月的故事。其中出現(xiàn)的封姨、花仙、雪神,再加上月色,正好組成“風花雪月”。

還有一些雜劇如李好古的《張生煮海》、無名氏的《云窗夢》也是以中秋節(jié)為背景的愛情故事。羅斯寧《元雜劇的愛情劇和元代的節(jié)日擇偶習俗》,載《東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89頁。

明清以后中秋的拜月、團圓

到了明朝,中秋節(jié)俗雖然還是圍繞月亮來進行,但是整個節(jié)俗的內(nèi)容有顯著的變化。

首先,中秋不再以賞月為核心。這時,唐宋時期那種浪漫抒情的賞月傳統(tǒng)忽然淡化了,雖然許多風景特別好的地方還有比較熱鬧的賞月活動,但是在一般的地方,民眾踴躍賞月的情景不見了,各家的中秋活動不一定要包括賞月。唐宋時期有一些民間拜月的記錄,但是民間拜月并不興盛,也沒有明顯地被結(jié)合到中秋節(jié)俗中來。到了明代,才明確出現(xiàn)了中秋拜月的較多記載,而且明清時期拜月基本取代賞月成為中秋節(jié)俗的重要內(nèi)容。月亮神話和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唐代中秋的產(chǎn)生使月亮神話有了一個具體的依附點,為月亮神話提供了更廣闊的存活空間。

其次,明清時期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jié)俗的明確主題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并且此時有了“團圓節(jié)”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說:“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意思是中秋節(jié)前回娘家的已婚婦女,中秋節(jié)這天必須返回公婆家,因為這是團圓節(jié)。民間認為女子出嫁后就是公婆家的人,中秋節(jié)不回來就是這家沒有團圓。

〔清〕佚名《十二月月令軸(局部)》

第三,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jié)的禮品。

第四,明代出現(xiàn)了月餅這種重要的節(jié)令食品。中秋月餅最初作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現(xiàn)在節(jié)俗之中,祭祀儀式完成后再被人們吃掉,月餅也就成為人們過節(jié)時的食品。其實《武林舊事》和《夢粱錄》在講到食品種類時都列出了“月餅”,但是二書都明確表明宋代的“月餅”只是街市上平時所賣的食品,各個季節(jié)都有,不管什么時候都能買到;而在“中秋”條目下都沒提到月餅。就是說,那時它只是一種平時吃的月形的點心而已,并非中秋節(jié)令食品,不能據(jù)此說宋朝出現(xiàn)了中秋月餅。晚清祭月之風衰退之后,月餅在節(jié)俗之中的地位反而提高了。

總體來看,明清之后中秋節(jié)俗的功利性內(nèi)容顯著增強了,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而唐宋時期那種賞月的浪漫抒情氛圍、痛飲美酒的狂歡精神衰退了。黃濤《中秋節(jié)》,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版,第42—6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水县| 包头市| 阜阳市| 甘洛县| 苏尼特左旗| 邵阳市| 南丹县| 沙河市| 自贡市| 确山县| 樟树市| 阿鲁科尔沁旗| 惠来县| 涿鹿县| 赫章县| 来安县| 南丹县| 平罗县| 珲春市| 锦屏县| 阿鲁科尔沁旗| 分宜县| 临夏县| 古交市| 本溪市| 婺源县| 丹棱县| 会同县| 广宁县| 兴安县| 绿春县| 凤庆县| 潼南县| 白银市| 萨迦县| 慈利县| 绥棱县| 固原市| 凤台县| 汉沽区| 博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