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7月18日,一個黑皮膚的小男孩出生了。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之后,這個小男孩會成為享譽世界的人物。因為淘氣,小男孩的父親為他取名“豪利沙沙”,譯成中文就是“調皮”“搗蛋”的意思。
1.異樣的童年
一代偉人的誕生
每當看到“非洲”這個字眼,人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貧窮、饑餓、落后等畫面。事實上,這并不代表它的全貌。
青山環繞的一片狹長谷底中有一個黑人的村子,叫庫努村。這個村子只有幾百人,住在用泥和茅草建造的小房子里。這些房子的造型遠遠看上去像倒置的燕子窩,出口是一扇矮矮的門。
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流緩緩流過,它就是著名的姆巴謝河。這個小村子繼承了非洲大部分部落的特點——原始、安靜。
由于世界局勢的影響,非洲的原始社會結構被打破。行走在村子里,不時能夠看到赤足的男孩在玩耍;能夠看到穿著西化的衣服、信奉基督教的人穿過。當時的非洲受白人殖民的統治,土地全部歸白人政府所有,除了很少幾個規模龐大的部落外,非洲人沒有土地,每年只能以繳納地租的方式租種殖民政府的土地。
當地人以玉米、高粱和豆角作為主要食物,一些富有的人能夠偶爾“加餐”,吃一些咖啡和糖,但對于庫努村的大部分人來說,這種“加餐”屬于奢侈行為,根本消費不起。
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庫努村都看不到男人,這是因為男人需要外出謀生,去遙遠的農場或者礦山干活。這些男人一年大約回來兩次,主要是耕地,而播種和收割是屬于女人的事情。
貧窮的生活使非洲的土著居民失去了受教育的權利,除了部落酋長的家人之外,絕大部分是文盲。
就是在這樣一個原始、落后的地方,出現了一個日后為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曼德拉。
1918年,世界上發生了三件大事:
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2.南非暴發了嚴重流感,數百萬人在流感中死亡;
3.黑皮膚的曼德拉出生。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了。盡管整個歐洲都在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盡管南非暴發流感導致人心惶惶,但庫努村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卻非常安靜,只是偶爾傳來幾聲嬰兒的啼哭聲。
曼德拉出生的家庭屬于非洲部落中的高貴家族——泰姆布家族,他的父親叫格達拉·亨利·曼德拉,是泰姆布家族的酋長,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南非軍隊與德國人作戰。作為酋長,亨利·曼德拉還是當地行政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這個委員會比較特殊,在當時種族歧視嚴重的情況下,他作為黑人成為其中一員是非常不容易的。當時的委員會主要是由有色人種和白人共同組成的,主要職責是協助比勒陀利亞政府處理地方上的事務,如征收牲畜接種疫苗稅和公共牧場稅。
作為酋長,亨利·曼德拉有3個妻室,繼承酋長位置的人通常來自大妻室,另外還有右妻室和左妻室,曼德拉是右妻室所生。他的母親叫諾賽卡尼,是一個聰明、賢惠的女人。
非洲文化的顯著特征就是家庭結構龐大,姑、叔、姨、舅的子女都被視為兄弟姐妹,沒有親疏遠近之分,曼德拉的大家族也不例外。
在曼德拉的記憶中,庫努村的生活雖然很清貧,但充滿樂趣。作為酋長的家人,他們和庫努村其他人一樣,吃的一切都是自己生產的。女人們負責種植和收割玉米,收割之后,年紀稍大的孩子們負責用石頭將米粒碾碎。一部分做面包,剩下來的晾干后存起來,作為儲糧。家族中還飼養很多牛和羊,能夠以牛奶和羊奶充饑。
生長在這種環境中,曼德拉從家族中學到了屬于他們種族的文化和傳統,了解了包括民族語言、習俗、友誼和做人等觀念或“烏本圖”(在非洲社會里指交情或伙伴之間的感情)。
小時候的曼德拉非常調皮,亨利·曼德拉給他取名為“豪利沙沙”,譯成中文就是“調皮”“搗蛋”的意思。他所在的部落名字叫“馬迪巴”,譯成中文就是“和事佬”,后來這成了人們對曼德拉的尊稱或愛稱。
物質的貧乏在小時候的曼德拉看來并不重要,能夠參與各種游戲就足夠開心——追求快樂是孩子們的天性。
作為男孩子,曼德拉和他的伙伴們自創了很多游戲,游戲的規則也是他們自己制定的,盡管每一次都玩得灰頭土臉,但并不介意。
部族之間的斗爭
在庫努村這個部落內部也發生過流血沖突。部族與部落之間發生的唯一對抗發生在科薩人與少數姆凡古人之間。在1820年到1840年期間,祖魯人的部落逐漸強大,他們開始發動戰爭,用武力征服和統一所有部落,導致了很多流血沖突。
其他部落為了免于流血,紛紛遷移。姆凡古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躲避祖魯部落而逃到東開普來的。
姆凡古人來到新的環境,既沒有自己的土地,語言也不通,甚至與當地人無法正常溝通,只能以從事一些當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生存。他們在白人的農場里或者商店里工作,這讓當地的科薩人瞧不起他們。
然而,姆凡古人更接近現代工業文明,而且由于他們與歐洲人打交道,因此比其他非洲部落接受了更多教育,也更現代化。
在曼德拉兒時,姆凡古人已經在科薩族人的部落中站穩了腳跟,姆凡古人與科薩族人相互融合,盡管歧視現象依然存在。
由于接受西方的教育,他們中很多人當上了牧師、警察、教師和翻譯,甚至還有人當了當地官員。這些人也是最先信奉基督的非洲人,房子建得很科學,用科學方法種植莊稼,于是姆凡古人逐漸變得富裕了。
姆凡古人這個部族“后來居上”,讓原先的科薩族人很不爽,矛盾逐漸尖銳,直至發生沖突。斷斷續續的沖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規模都比較小。這種沖突主要是出于嫉妒心理,而非部落仇恨。
很快,在姆凡古人與科薩人達成諒解之后,沖突逐漸消失。可惜的是,這種調解并沒有終止少數姆凡古人與科薩人之間的沖突,后來南非的白人政府為了轉移矛盾,挑起了兩部族人之間的矛盾,最后導致了嚴重暴力沖突,發生大規模的械斗。這是后話。
2.不安分的學生
曼德拉的入學
在當時,亨利·曼德拉算是比較開明的,他對姆凡古人沒有偏見,也沒有嫉妒之心,甚至還與幾個姆凡古人交上了朋友,比較要好的要數喬治和姆貝凱拉。
這兩人是虔誠的基督徒,都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喬治是一名退休教師,而姆貝凱拉則是一名警察。兩人極力勸說亨利·曼德拉加入基督教,可亨利·曼德拉信仰的是本部落的神,經常會主持一些儀式,如種植儀式、收割儀式、葬禮等關于生老病死的儀式。
喬治和姆貝凱拉的勸說沒有打動亨利·曼德拉,卻使曼德拉的母親成為一名基督徒。當然,喬治和姆貝凱拉對曼德拉的人生影響遠遠不止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提出一個改變曼德拉一生的建議——上學。
當時的曼德拉非常調皮,和兄弟姐妹們玩游戲,他總是能夠成為最后的贏家,他成為孩子們中唯一具有一呼百應能力的人。
偶然的一天,喬治注意到調皮的曼德拉,覺得他很聰明,很有潛力,便向曼德拉的母親諾賽卡尼提議:“你的兒子特別聰明,他應該上學,學習更多的知識!”
在曼德拉的家族中,這算得上是前無古人的“壯舉”,因為他們家還從來沒有人上過學。諾賽卡尼無法做主,她將喬治的話轉述給亨利·曼德拉聽。盡管亨利·曼德拉沒有上過學,但他對喬治充滿了敬意,尤其覺得喬治滿腹經綸、出口成章、很有身份,因此立即決定讓曼德拉上學。
年僅7歲的曼德拉覺得上學充滿神秘感,在進入學校之前,他的父親拿出一條自己的褲子,從膝蓋處剪斷,讓曼德拉穿上它。
試想一下,一個7歲的孩子穿上大人的衣服是多么滑稽的一件事情。可曼德拉卻感覺到很不一樣,之前他和其他男孩子一樣,整天只披著一條毯子,從肩膀上纏下來,系在腰間。如今,突然遮住了私密處,他很不適應。
學校只有一間房,類似西方教堂的建筑,位于山的另一側。開學第一天,負責為曼德拉提供幫助的是姆丁根,她為每個入學的人都起了個英文名字,并告訴他們,以后在學校只能用這個名字。
當輪到曼德拉時,姆丁根為他取了個名字叫納爾遜。當第一次被叫到納爾遜時,曼德拉居然有點暗暗傷神,他覺得“豪利沙沙”這個名字離他遠去了。
在學校中,曼德拉接受的教育是英國式的,在當時的社會體系中,英國的文化、思想和制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高貴的,學校的教育中,從來沒有非洲文化這個概念,甚至學生們的一些非洲習俗都被要求改掉。當然,這一切讓曼德拉很不爽。
通過在學校的學習,納爾遜(曼德拉)認識了另一個世界。他驚奇地發現歷史中有太多不正常的現象,比如只承認有白人英雄,而黑人被描述成清一色的野蠻人和盜賊。更甚者,當提及科薩人與英國之間的戰爭時,將科薩人形容為“未開化的野蠻人”。
曼德拉從小就喜歡聽故事,當然,這些故事多半是歌頌本部落的英雄。曼德拉心中的一些受人尊重的英雄,在教科書中成為十惡不赦的魔鬼,這讓他很不開心。
在家里,從父親的口中,他知道了更多發生在近代的歷史,他的心中開始產生強烈的反抗意識。他知道幾年前發生的兩次慘案——布爾霍克慘案和邦德爾斯瓦特慘案。在這兩個地方,先后有近300條鮮活的生命喪失,這兩個地方成為他心中反抗意識的發源地。
父親的突然離去
當時的南非屬于列強的殖民地,為了便于管理,殖民者把黑人以部落為單位趕到黑人保留地。這些所謂的黑人保留地是明顯的種族隔離制度的產物。黑人保留地的特點是地少人多,以農牧業為主,沒有城市、礦產。為了更好地生存,男人們通常外出打工。
南非的礦產資源很豐富,但種族隔離制度讓南非形成了貧富差距極大的局面,一面是擁有一切資源的白人城市,另一面則是貧窮落后、資源匱乏的黑人部落。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南非呈現的社會大環境是民族壓迫與種族隔離。從表面上看,這很像殖民者宣傳的種族“獨立”“自治”,而反對“獨立”“自治”則成為日后黑人解放運動的目標。
殖民統治與當地的“獨立”“自由”有著很深的矛盾。
黑人保留地上的酋長是一個受人尊重、德高望重的角色,但是在殖民統治下,這一角色被政府貶低,甚至為很多白人瞧不起。
在本部落內部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耀,與殖民統治下身份卑微的落差,讓很多酋長心生不滿,曼德拉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個。
有一天,亨利·曼德拉管轄下的一個百姓因丟失了一頭牛而到當地政府告了他。政府的行政長官要求亨利·曼德拉立即去見他。作為酋長,當收到這封召見信的時候,亨利·曼德拉很不滿,他作了如下回復:“我不去,我還準備工作。”在當時,這種違抗政府的行為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
當行政長官收到亨利·曼德拉的回復時,立即指控亨利·曼德拉犯上作亂。盡管酋長在本部落有很大的權力,但殖民者的指控權力更大。很快,亨利·曼德拉被政府處理了,既奪走了他的財富,也奪走了他的官職。
亨利·曼德拉被剝奪了絕大多數牲畜和土地,也失去了它們帶來的收入。從此,曼德拉的家族開始陷入困境。
更加不幸的事情很快就到來了,曼德拉的父親染上嚴重的肺病,不久就離開了他們。家族的靠山不在了,生活更加窘迫。
1930年,亨利·曼德拉病入膏肓,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就派人把自己的好友——班圖人部落的酋長大衛·達林戴波請來,并將兒子托付給他。
亨利·曼德拉對大衛·達林戴波說:“豪利沙沙是我唯一的兒子,我將他送給你做仆人。我可以用他對姐姐和朋友們說的話對你說,他的目標是拯救我們的國家,我希望你能夠按照這個目標把他培養成人,讓他接受教育,他會以你為榜樣的。”
大衛·達林戴波對這些請求作了保證。由此,12歲的曼德拉開始在大衛·達林戴波酋長的監護下生活。亨利·曼德拉死后,曼德拉就搬進了酋長的住地姆克凱茲韋尼。
大衛·達林戴波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將曼德拉送往學校繼續接受教育。在那里,曼德拉學到更多的知識——很多從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他對南非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后來的回憶錄中,曼德拉詳細地記錄了這一切:
我們的人民在自己的國王及其大臣們的民主統治下過著和平的生活,自由地、自信地在國內各處行動,毫無障礙。那時,這個國家是我們的……我們擁有土地、森林和河流;我們開采地下的礦藏和這個美麗國土上的一切資源。我們設立并執掌自己的政府,我們管理自己的軍隊,我們組織自己的貿易和商業。
3.故事的熏陶
歷史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