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史記·老子列傳》:疑信之間

研究老子這個人,繞不過去的,其實也是唯一可以依據的比較完整的記錄,就是西漢時代成書的《史記》。

司馬遷在《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這篇文獻中,將老子與莊子、申不害、韓非合傳,其深意留待本書第五章再談;其中關于老子生平的記載卻給我們留下了相當多的問號,也是后來爭論的源頭(如果說像《史記》記載的孔子、孟子、荀子生平和經歷那樣基本可靠,也就不會有這些爭論了)。關于《老子列傳》及相關文獻的討論及辨正,以高亨先生《史記老子傳箋證》最為詳備,足資參考,但所論亦未必皆確。

《史記》卷六十一《老子伯夷列傳》(一)
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現藏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老子列傳》在《史記》中的位置,因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動。黃善夫本以老子、伯夷同傳,為卷六十一、列傳第一,今中華書局標點本是以金陵書局刊行的《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為底本,其卷六十三、列傳第三為《老子韓非列傳》。

《史記》卷六十一《老子伯夷列傳》(二)
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現藏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因為《老子列傳》的內容不長,我們不妨一段一段來讀: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的籍貫、姓名和職官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向老子問禮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著成的緣由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關于老子其人的異聞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

——關于老子的后代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對老子學說的評價

簡單概括的話,《史記》的敘述可以給我們如下幾個認識:

其一,老子名叫李耳,字聃,楚國人,做過周的守藏室史一職,好清靜自隱、修道德,崇尚虛無,見周王朝衰頹而出走隱居,出關時應關令尹喜之求而著書上、下篇——《老子》,內容微妙難識。

其二,孔子曾到周問禮于老子,在聽了老子關于持身處世的一番說教之后,對他評價極高,認為他是猶如“龍”一般不可捉摸和把握的人物。

其三,除了老子之外,還有兩個跟老子有瓜葛的人。一是與孔子同時的老萊子,此人有道家著作十五篇;公元前4世紀中葉,還有一位向秦獻公預言秦將有霸王者出的周太史儋,因為“儋”“聃”音近,二人身份也類似,所以至少西漢時已經有人認為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但對此也不乏爭論。

其四,老子之后的世系為:老子—宗—注—宮—?—?—?—假(仕漢文帝時)—解(膠西王卬太傅)。也就是說,西漢時尚有老子的后代存世。

明張路《老子騎牛圖》
圖中描繪的是老子出關的故事。據說老子因感周代衰亡,決定西出函谷關。當時,守關的尹喜發現東方出現一片紫氣,推測將有圣人到來。不久騎著牛的老子果然出現了,并應尹喜的請求,寫下《道德經》后離開。這個故事因此在民間成為吉祥的象征。此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由我們的理性和今天的科學認知出發,司馬遷對老子身世經歷的記錄,的確存在很多的疑點,這在某種程度上與孔子把老子比作見首不見尾的“龍”,有些暗合的味道。年歲可能比孔子略長的老子,主要活動年代推測應該在公元前6世紀,其子竟然能在分晉、列諸侯之后的魏國出任武官,并且其八世孫已經生活在了公元前2世紀中葉的西漢文景時期。這世次關系早已引起歷史上諸多學者的懷疑,例如,梁啟超比照了孔家的世系,指出孔安國生活在景帝世,他已經是孔子的十三世孫了,老子卻只有八代,這合理嗎?

先秦是世族社會,非常重視譜牒,與司馬遷幾乎同時代的人宣稱是老子之后,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不會被廣泛認可,太史公想必也不會如此認真地記錄在《史記》中,因此我們應該相信老子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且有著名后代的人物;但他又不同于孔子、孟子、荀子這些入世、干政的政治家、學者,老子是隱君子,世系敘述自有其“虛”的、“縹緲”的一面,因此到西漢文景時期,老子的后代究竟傳了八世還是多少世,恐怕不可以機械地看待。

清人姚范、汪中,近人高亨皆認為,為魏將、封于段干的老子之子“宗”,其人可考,他就是《戰國策·魏策》所記魏安釐王四年(公元前273年)華陽軍之戰被秦打敗后,魏國派出與秦割地講和的段干崇。這一點非常重要,而且很可能是正確的定點。從年世上看,段干崇之后六世左右至漢文帝,歷百余年,于古人婚育情況大致也可相合,可見“宗”以下的世系非出于編造,大致值得信賴。

但是,老子之子生活在孔子死后兩百年,老子本人非得活過兩百年以上且尚能生育不可。其實,司馬遷在前文已經埋下伏筆,他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如果不使用理性思維,以古人的思維去考慮,那么這個世系就并非不可以自圓。

當然,一個人的生命長短,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最長終究也不過百歲開外,先秦人活一百六十歲甚至兩百歲,如果不是長壽者的自我夸飾,就是后人配合道家“修道養壽”思想的一種刻意神化。這種神化,當然也是對老子有目的的塑造。

老子石刻像

因此,“老子之子名宗”,恐怕只能看成虛辭,不盡是歷史事實。從事實上講,我們推測可能性更大的世系是:

老子—……—宗—注—宮—?—?—?—假—解

“子”這個字在古代有一種泛指后代、繼承者的用法(《荀子·正論》:“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楊倞注:“子,子孫也。”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眾謂柳氏有子矣。”這些“子”就是子孫、后代這類泛泛的意思),也許將“老子”的神化身份暫時拋開,把“老子之子”寬泛地理解為老子的后代,也是可以的。這種調和論,可能不一定被所有人贊同,但我們讀古書,應該多從古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而不應該貿然地說它是刻意偽造世系。

周太史儋這個人,在古書中只見于對秦獻公的預言一事中,沒有其他事跡。熟悉古書此類套路的讀者應該知道,這是戰國晚期秦在兼并戰爭中已經顯露出代周一統六國趨勢時的人為書寫,實質上是以后來者的“上帝視角”、托古賢人之口說出的所謂“預言”。因此,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這樣一位“周太史儋”恐怕是值得懷疑的。過去據此將老子時代推后至戰國中后期,認為太史儋才是真正的“老聃”,太史儋是段干宗(崇)之父的種種推測,在我看來其實是本末倒置、不明主次的臆說,不必加以深辨。

我們倒是可以這樣考慮,在假托秦出霸王以代周王預言的時候,為什么選擇了一位身份、名字都與老聃那么接近的人呢?大致可以想到的,可能就是因為老子在戰國中后期已經成為一個智慧淵深、年壽久長、半人半仙且地位崇隆的標志性人物,如箭垛一般,各種事情被加于其身,以更凸顯其神異的特質而已。上古時代一人分化為二人、數人特質合于一人之身的事情多得很,符合傳說分衍聚合的一般規律。因此,西漢時候有人認為這位太史儋就是老子,也不無緣由;可以說,這位“周太史儋”在老子傳說的構建中,并非全無意義。

至于老萊子,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看,他與老子都是孔子所“嚴事”的對象(《列傳》云:“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楚老萊子。”),很顯然就應該是兩個人。從《老子列傳》的敘述看,司馬遷也確實沒有把老萊子與老子混為一談,他們二人的相同之處,大概就是都以道家學說為指歸吧!《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記孔子之言曰:

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在尤之外,貧而樂也,蓋老萊子之行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司馬貞《索隱》引《大戴記》云:“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悔尤之內,貧而樂也,蓋老萊子之行也。”文字與此略有出入,但顯然同出一源,應是唐時別本。《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記曾子語:“君子終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終身為罪。”這很可能也是從孔子評價老萊子的話語里面摘取出來,又被曾子加以發揮的。從孔子的話里,可以推測老萊子是一位謹言慎行的隱士高人。過去錢穆懷疑老萊子就是《論語·微子》里“以杖荷蓧”的丈人,恐亦未必是。

戰國時期,孔子嚴事老萊子的故事已經大行其道,《莊子·外物》篇中就有以孔子與老萊子之名的對話,闡述“善惡兩忘,閉塞毀譽”(成玄英語)的思想,這應該是莊子后學所托。

《莊子·外物》篇中托名孔子與老萊子的對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百色市| 巫溪县| 三河市| 宽甸| 玛多县| 梅河口市| 神池县| 龙陵县| 盐源县| 天峻县| 信阳市| 建昌县| 花莲市| 合江县| 获嘉县| 台州市| 山丹县| 上林县| 和硕县| 凯里市| 合川市| 安平县| 东安县| 汉沽区| 淮阳县| 惠水县| 平谷区| 东山县| 蒲江县| 通海县| 敦化市| 禹州市| 临沂市| 灵武市| 和田市| 孝昌县| 当阳市| 贡觉县| 阿合奇县| 喀喇沁旗| 澎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