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天生是行者:“鐵腳記者”向澤映行走新聞作品集
- 向澤映
- 684字
- 2022-09-29 10:04:07
春風又綠黔東南
起伏的青山,茂密的森林,透著果香的柑橘園;在稻田、菜畦鋪成的綠絨毯上,不時聳出幾堆翠竹林……綠,無窮無盡的綠,向我們涌來,又疾速向身后流去;顛顛簸簸的汽車,仿佛是一葉小舟,在萬頃碧波里漂蕩……
7月24日,我隨采訪團前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采訪。一路上,和風拂面,樹迎花送,令人賞心悅目。陪同采訪的同志告訴我們,黔東南素稱“杉木之鄉”,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去年,這個州僅木材銷售一項就達一億多元,居全省之首。
然而,三十五年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卻只能望“山”興嘆,含淚悲歌:“巖洞樹腳度黑夜,野菜苦果充饑腸,灰水代鹽蓋秧被,圍著火塘當棉襖。”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黔東南枯木逢春,林業生產欣欣向榮。可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在“以糧為綱,全面砍光”的口號聲中,成片的森林果園被作為資本主義“勢力”而慘遭洗劫,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富民政策的春風,吹進了苗鄉侗寨。自治州人民放下包袱,千方百計尋找致富門路。很快,一股“興林致富”的熱潮涌向全州各地。廣大林農、果農根據山區的特點,總結出了“山上松戴帽,山中杉圍腰,山坡下搞混交”的造林經驗,廣泛引種各種珍稀樹種和經濟林木。1976到1986年,全州共造林一千一百萬畝,超過了前二十年的總和。昔日荒山禿嶺,如今萬木競秀,百花爭艷,一派生氣。
離自治州首府凱里市不遠的朗利村,原來有好幾百畝荒山。近些年來,村里有計劃地進行了退耕還林。村長李正忠還聯合十八戶農民承包了林場,在八百多畝山地上植樹種草。他興奮地告訴記者:“再過五年,我們搞承包的都要成為‘雙萬元’啰!”
刊于《重慶日報》1986年9月11日農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