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石板房村印象

汽車從安順縣城東行,過了大西橋,在一座小集鎮邊停了下來。路旁的標志牌上寫著:石板房村。

這是一個“混合村”,居民與農民雜居,在一百五十六戶人家中,農戶占七十四戶,農業人口約三百人。但使我感興趣的,是這兒不少被稱為“三分三”(即做小買賣)的生意人。

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這些“三分三”被割了資本主義的“尾巴”,只能在分分地上“轉圈圈”,一個勞動日的收入只合一張平信郵票錢。

可如今,石板房村的商品經濟是如此的活躍。村里的人們充分發揮交通方便、信息靈通、土人才多的優勢,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走種植、養殖、加工相結合,商、建、運、服共發展的路子。全村已有二百五十多個剩余勞力轉向食品加工、縫紉、交通運輸、建筑建材等業務,占勞力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了農民的富裕步伐。去年,全村年收入超萬元的就有九戶,六千元以上的達四十戶,其余百余戶的收入也均在兩千元以上。

石板房村富了。“昔日家家拆房賣,今日修房建陽臺。”我們來到村里,只見一幢幢新樓房沿街而筑,十分整潔漂亮;更令人驚訝的是,幾乎每家每戶的房頂上都立著根電視天線。村里的同志介紹說,近些年,石板房村里出現了“建房熱”和“家用電器熱”。全村僅新修水泥結構住房就達一百五十多間;許多家庭不僅擁有了電視機、收錄機、洗衣機,而且還買了汽車、嘉陵、拖拉機……富裕了的農村人,也要和城里人比比高低,他們說,城里人有的我們也要有。

我乘興走訪了徐開信的家。這是一幢一樓一層的“小別墅”;寬敞的房間里,整齊地放著電視機、錄音機以及新嶄嶄的各式家具;堂屋的正墻上,貼著古香古色的國畫;精致的門簾,柔軟的窗紗,給人以優雅、舒適的感覺。女主人戴著耳環,看上去十分精明能干,愛說愛笑。她告訴我們,她家四口人,兩個勞力,半工半農。可前些年,她丈夫沒有工作,自己和孩子又是“有戶無地”的“黑人”,連房子都是借別人的。“現在好了,我和丈夫自辦了一個家庭面粉廠,一月就可掙三五百元呢。”說著,她又笑了。

刊于《重慶日報》1986年9月8日農村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令哈市| 江永县| 剑河县| 潜江市| 奈曼旗| 绵竹市| 郑州市| 沂水县| 法库县| 克什克腾旗| 湖北省| 宜兰市| 格尔木市| 沙雅县| 蓬溪县| 吉林市| 麻栗坡县| 翼城县| 大埔县| 邵阳县| 泗洪县| 白玉县| 辽阳县| 朝阳县| 松桃| 盐池县| 东阳市| 大洼县| 延边| 同江市| 静安区| 周至县| 孝感市| 台东县| 平遥县| 射阳县| 孝感市| 和田市| 龙口市| 郎溪县| 万山特区|